劉 磊
(河北鋼鐵集團唐山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河北 唐山 063000)
盡管我國生產制造業的倉儲及其管理有了長足發展,但在很多方面依然暴露其存在問題。我國大部分企業倉庫設施陳舊落后,與國外較為成熟的倉儲管理相比,我國倉儲管理的發展水平還比較低。雖然有一些大型企業已經將倉儲管理系統運用到生產工作中,但信息化倉儲管理方面經驗嚴重不足,而且使用范圍有限。
河鋼唐鋼高強汽車板廠物流庫區與廠外社會倉儲地轉儲業務是靠手工帳記錄的,費時費力準確率不高,管理手段落后,無法滿足及時性和準確性要求,雙方賬務核對經常出現不一致情況,額外花費大量人力。為適應企業在信息化時代發展的需要,公司庫區提出開發信息化系統的需求,來滿足現場倉儲管理需要,同時降低企業成本,提高企業競爭力。
公司庫區轉儲業務需求:實現公司庫區鋼卷出庫管理、社會倉儲管理、配貨管理、出庫管理全面監控,通過系統完成公司相關崗位對社會倉儲物資精確掌握與合理化運用的預期目標,信息技術在物流延伸管理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確保產品發貨效率的提升,開啟了多方資源共享的良好局面。
河鋼唐鋼物流公司物聯網信息科根據公司庫區轉儲業務需求,組織會議從軟件開發所應該遵循的原則進行分析,可行性評估獲得通過后,確定項目實施流程。
為滿足公司庫區及廠外倉儲對倉儲管理的需求,針對倉儲貨物費用管理、統計方式、貨物運輸、庫區間關系、倒運貨運計劃等業務邏輯,唐鋼物流公司物聯網信息科自主開發承運商庫外庫管理系統及完成數據平臺的搭建工作,完成期初庫存數據導入系統工作,解決系統和手工賬期初庫存不一致的問題。
在項目開展半年里,河鋼唐鋼物流公司物聯網信息科將公司庫區同日日福、康平、天馬庫、嘉禾庫、宏云等廠外倉儲地建立實時、全面數據交互網絡,解決了轉儲業務如何實現的問題。系統界面開發了“查詢共計條數”、“查詢總重”功能,解決庫區人員匯總統計工作的難點。

圖1 承運商外庫管理系統轉儲鋼卷庫存管理頁面
在票據打印頁面,增加各庫區logo圖標,使單據所屬單位一目了然,幫助庫區解決了出門票打印的問題。

圖2 帶Logo圖標的轉儲發貨單
修改外庫“出庫管理”界面、“打印配貨單”界面打印排版,數據排列完全符合庫區人員對票據格式的需要。
為各庫區開發獨立操作頁面,為使用者分配獨有權限,使庫區管理更加具有針對性,庫區管理更加精細化;對操作者與客戶、車隊、庫房精細匹配,公司管理人員通過系統能夠掌控廠外倉儲貨物狀況,更好的組織協調物流發運業務,從而不會再因為權限不清造成信息泄漏和管理混亂的問題。

圖3 為用戶匹配車隊和客戶信息
承運商外庫管理系統完成后,承運商原有庫管職工工作模式被打破,紙質票據制填寫被信息化系統取代,現場手工盤庫等大量耗費職工精力的操作優化成二維碼掃描入庫,大大降低了外庫人員勞動強度。在此基礎上,承運商外庫管理系統大大提高了庫區信息的準確性,庫管流程得到簡化,業務流程處理速度得到很大提高。
實現信息共享、減少承運商運力浪費,承運商單位通過本系統,能夠綜合采集唐鋼公司的實時內部下線信息和運輸計劃信息,經過承運商調度計劃人員實時處理之后,按照生產情況,靈活安排運力分配,減少承運商運力浪費的問題,提高承運商單位管理效率。
建立外庫生產報表,將外庫庫管狀況納入物流公司生產計劃基礎數據中來。公司在生產計劃制定中,考慮廠內和廠外庫容量、運力分布情況,管理者能夠制定最優生產計劃,同時為物流公司月度、季度、年度長期生產計劃制定提供可靠數據支撐,不會再出現數據匯總不及時的情況。

圖4 通過承運商外庫系統導出的出庫報表
在系統使用初期,外部承運商對系統的支持與否,是決定系統能否順利上線并發揮最大效果的決定因素。首先,系統性能必須達到或超過外部單位的要求,針對這種現實要求,系統開發人員多次到外庫現場調研,針對不同承運商的不同生產情況,制定了針對性的開發計劃,確保實際業務與信息系統功能準確對應。讓使用者在操作過程中不存在因系統設計造成業務無法完成的情況。在對外庫操作人員培訓過程中,面臨人員年齡偏大、接受新事物能力較低、人員流動性強等現實問題,針對這種現狀,需要培訓多批次、確定關鍵用戶、制作操作流程手冊等應對方法,來解決這一困難。通過完成以上工作,預期效果如下。
(1)貫通廠級信息系統最后一公里,改變以往產品出廠即失去信息系統內數據追蹤的狀況。鋼材產品出廠后,數據系統能夠持續追蹤,從鋼材到達承運商外庫,再到具體庫位、出入庫時間、裝車狀況、客戶信息等等,都能在系統中一一獲得數據支持。
(2)對承運商開放公司數據平臺,通過準確詳細的權限管理體系,對外部系統使用人員進行內部數據使用權限分配,依據系統權限管理,外部承運商人員能夠查詢到公司產品信息、倉庫調運信息、產品相關運輸合同及銷售合同信息等詳細數據,承運商依據信息數據能夠制定和調整倉儲安排、運力分配、人力部署等。
(3)系統上線運行后,經對承運商單位相關崗位人員培訓后,其崗位工作人員改變了以往的工作模式,從以紙質單據記錄為基礎的倉儲、運輸、車輛管理方式轉變為全員信息化管理方式,員工工作效率得到提高。
(4)通過系統能夠生成詳細準確的生產日報表、周報表、月報表。物流公司經營管理部門對外部生產進展做到了如指掌,在制定生產計劃時,能夠極大提高計劃準確性,對生產出現的異常情況做到及時捕獲,同時做出快速反應,極大提高了物流生產的穩定性,對公司生產的順利進行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此外,在信息系統使用后,工作人員日常工作紙質材料的使用大幅減少,相關打印、掃描等設備損耗得到極大降低,為承運商單位降低經營成本提供可靠幫助。對管理工作的意義如下。
(1)破除管理盲區,擴展公司管理范圍。以管理系統的搭建為橋梁,打破了長久以來外部單位的信息壁壘,將外部單位信息納入公司整體信息平臺中。通過對信息分析、檢測,公司管理人員能夠對承運商承運活動進行有效監督、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處理,提高管理活動深度、廣度、及時性。
(2)公司管理人員和生產調度人員,將品質、成本、交期、技術、管理等方面納入生產管理范圍。以系統信息為基礎,集中整合、優化組織流程,生產計劃的下達更加及時、準確,優化組織管理模式、降低管理成本。
“承運商外庫管理系統”上線使用前,共有1個公司庫區、5個社會庫區,每庫每班有1人負責手工記賬,四班制;另外1名長白班專職統計人員負責與廠內上游庫區進行信息核對。平均人工成本8.86萬元/年,系統上線后該崗位取消。
每年節省人員費用:S1=8.86萬元/年.人*5人/庫*6庫=265.8萬元/年。
“承運商外庫管理系統”上線使用前,社會倉儲手工賬目長期不準確,導致庫內找貨困難,造成每月額外倒垛約2000噸(2017年月平均值),吊裝作業單價每噸1.5元。
每年節省額外吊裝費用:S2=1.5元/噸*2000噸/月*12月=3.6萬元
“承運商外庫管理系統”運行前,由于廠內不能及時了解外庫庫情,常產生不合理運輸,該部分運量約2750噸/月,運輸成本每噸4元。
節約運輸費用:S3=2750噸*4元*12月=13.2萬元/年
“承運商外庫管理系統”的所有代碼程序開發完全由公司內部IT人員自主開發,節約了外圍軟件開發商開發費用和相應的后期維護費用,按軟件開發人員3人、接口開發人員2人,開發天數180天,每天每人開發費用1000元。
節省系統開發費用:S4=0.1萬元/人*5人*180天=90萬元
將以上各項代入公式計算得:
節省總費用:EP=S1+S2+S3+S4=372.6萬元
非經濟效益:通過信息化與物流的融合,使流程得到優化,效率得以提升,工作壓力大幅下降,實現了企業內物流與社會物流的無縫接軌,精益了倉儲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