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林
(中冶成都勘察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23)
基坑支護是為了保護周邊環境的安全采取的一些列防護措施,尤其是近些年我國土地資源緊張,基坑工程也不斷的向更深的方向發展。通過不斷的對基坑支護技術的研究,不但能夠確保安全施工,而且也能避免事故的發生。本文以實例為基礎,細致的分析了高回填地區的基坑支護技術。
南充市順慶區某在建工程場規劃用地面積208601m2,呈長方形布置,長約500m,寬200m。設兩層地下室(局部一層地下室)。場地地下室范圍西南側距瀠華大道約70m,東南側距在建綠地項目約80m,東北側為規劃項目,距國道212約370m。經勘查沒有其他重要管線與建筑物受到基坑開挖的影響。

圖1 項目效果圖
本項目場地地層由上至下分別為:新近人工填土層(Q4ml)雜填土、素填土,耕土,第四系全新統坡洪積粉質粘土,下伏侏羅系上統遂寧組(J3sn)砂質泥巖。對開挖地層的巖土分布與結構特征分析可知:
填土層:紫紅色、灰褐色,稍濕~干燥,松散。成份主要為泥巖碎塊石,粒徑10mm~250mm,含量約占60~70%,填充物為粘性土,回填時間約為1~2年,結構松散,場地普遍分布,層厚0.6-19.1m。耕土:褐灰色,松散,稍濕,主要以粉質粘土為主,含植物根系及有機質,結構松散,分布于場地坡頂地段。層厚0.5-0.8m。粉質粘土:褐灰色、褐黃色,很濕、軟塑狀態,切面稍有光澤,無搖振反應,干強度、韌性中等。該層分布于場地坡谷地段,層厚0.7-10.8m。高等風化砂質泥巖:該結構礦物多破碎,裂隙發達,巖芯表現為土狀、以碎塊為主,礦物特性大大降低,局部地段受側向風化影響,厚度較大,厚度1.1~3.3m。中等風化砂質泥巖:巖石相對較完整,裂隙發育較差,部分裂隙面浸染暗黑色、暗褐色鐵、錳質氧化物,巖芯呈短柱狀、柱狀,巖性相對較硬,砂質泥巖具有遇水軟化,失水易崩解的特性。
場地地下水主要包括上層滯水和基巖裂隙水,場地中部原始地貌普遍為坡地及溝谷地段,地表水主要匯集該地段(水溝、水田等),地下水較豐富,水量變化較大,主要受季節降雨影響;上層滯水和基巖裂隙水主要由大氣降水補給,上層滯水主要賦存于場地素填土、粉質粘土層內,基巖裂隙水主要賦存于強風化基巖及中風化基巖層內,無統一穩定水位,裂隙的發育狀況往往決定了水量的高低,此外水量還受裂隙面充填特征與裂縫連通性等因素影響,但水量往往不大。由于重力作用,水最終沿著基巖面與裂隙向下滲透,到達地下徑流所在的較低位置;滯水位于表層時往往通過蒸發的形式流失掉。填土地下水滲透系數可按K=5m/d采用,粉質粘土地下水滲透系數可按K=0.1m/d采用。

圖2 基坑平面圖
本項目基坑最深處為自然地面下-15.35m,基坑安全等級為一級。項目除西北側外其余三側均無重要建(構)筑物,具有放坡條件。基基坑上口距在建項目出口實際可用距離僅15m,且本側地段為高回填區域,最高回填深度達16m,是本項目基坑支護的關鍵區域。
按照安全、經濟、合理原則,結合場地周邊條件,本次基坑支護西北側采用雙排樁+主動區土體花管注漿加固的支護體系,基坑頂部設置截水溝、底部設置排水溝。
基坑西北側采用雙排樁支護,雙排樁樁徑1.5m,樁間距2.0m,樁排距4.0m。樁頂設置冠梁,冠梁尺寸1.5m*1.0m,排間設置連梁,連梁尺寸1.5m*1.0m。
雙排樁排間及后排樁樁后素填土層采用花管注漿加固(處理深度進入粘性土層0.5m),注漿孔采用正方形布置,采用HM90-A型風動潛孔鉆機引孔,成孔孔徑150mm,間距1.5X1.5m,注漿采用水灰比為1:1的水泥漿,注漿壓力宜為0.2~0.5MPa。注漿漿液材料為P.O 42.5R普通硅酸鹽水泥漿,水灰比宜為0.8~1.2,每延米注漿量需≥300kg。
截、排水溝及集水井采用C20商品混凝土支模澆筑。集水井沿截、排水溝每50米在坑頂、坑底分別設置,井內積水采用水泵及時抽排。

圖3 地表沉降圖圖四位移包絡圖
在鉆孔灌注施工前期,首先應避免不明管線出現在施工范圍,因此應落實交通的疏散與管線的改遷工作。支護樁的施工作業時,應保證放線的準確性,保證放線嚴格遵守相關線路圖與支護樁的平面圖的要求。在施工過程中應對支護樁的垂直度、樁位偏差與施工精度進行校準,確保滿足設計規范。支護樁要滿足預期要求,就應達到下述指標:樁位偏差與鋼筋籠長度偏差不超過100mm;鋼筋籠箍筋間距偏差不超過20mm;鋼筋籠直徑偏差與主筋間距偏差不超過10mm;樁身垂直度偏差不超過0.4%。混凝土澆筑過程中,應確保灌高高度超出0.5m以上;冠梁澆筑施工之前,應先對樁頂的積水、殘渣與浮土等雜質進行清理,鑿毛清洗要與設計標高保持一致。鉆孔灌注樁沉渣厚度:前排樁沉渣厚度不大于50mm,后排樁沉渣厚度不大于100mm。
土體花管注漿加固施工過程中,應保證孔位偏差不超出100 mm,定位后鉆桿的入射角度偏差應不超過1°。實際施工中鉆機受到地層的影響較大,因此每鉆進一段,應進行檢查糾偏,對鉆機的壓力與鉆速等進行調整,鉆孔過程中應避免串漿,等一序孔注漿待凝后再進行二序孔的鉆孔施工。鉆孔垂直度偏差不大于1%,鉆孔深度應預留20cm超深。注漿花管上部1/3長度范圍內不允許出現鉆孔作業,其余2/3范圍內與鋼管軸線間距保持50cm、徑向90°旋轉鉆10 mm的孔,上下注漿孔間距保持50 cm,底部注漿孔與花管底部軸線間距保持25 cm。為避免鋼花管下放施工時漿眼被泥沙堵住,應臨時使用塑料膠帶進行封堵,下放到達指定位置時,膠帶受加壓注漿與水浸泡后影響粘性降低最終破裂,實現注漿到土層的滲透。為達到質量要求,水泥的強度等級應大于P.O42.5 MPa,水泥應妥善保管,避免受潮結塊。灌漿3~7d后進行鉆孔取芯檢查,一般采用鉆機提升采取成功率,鉆進尺不超出2.5 m,芯樣裝箱前進行統一編號,對芯樣抗壓強度與固結完整性進行預檢。
每個基坑的基準點應不小于3個,還應保證其穩固可靠性;工作基點布設位置根據現場實際情況決定,應選在變形區以外、不受施工破壞的穩固位置;施工期間,應保證基準點與工作基點得到有效保護;監測期間,著重對工作基點的穩定性進行定期檢查。在基坑工程與地下工程的施工全過程都應采取檢測措施,監測頻率結合基坑工程等級、基坑及地下工程的不同施工階段以及周邊環境、自然條件的變化等因素進行設定。如果監測值處于穩定范圍,監測頻率可以適當調低;遇有特殊情況,應加強監測,提高監測頻率;當有危險事故征兆時,應實時跟蹤監測。
本工程監測警戒值:雙排樁樁頂水平位移最大值30mm,每天發展不得超過3mm;樁頂豎向位移最大值20mm,每天發展不得超過3mm。
根據基坑監測報告,基坑變形在規范允許范圍內。
本項目基坑存在平面尺寸大,深度深,地處于新進回填區域,周邊環境復雜等特點,在滿足安全前提下,采用雙排樁+主動區土體花管注漿加固的支護體系,有效的控制了狀體變形、地面沉降,且取得了較好的工期及經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