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化生物學聽起來像是一門跨學科的深奧學問,但實際上卻是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科學。此外,它不僅是一門重要的科學,也非常有趣,充滿引人入勝的故事性與跌宕起伏的戲劇性。在英、美等國家的中小學教育課程里,進化生物學是通識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苗德歲說。
科學同樣具有文藝的一面,即想象力與詩性,而文學藝術也需要邏輯與推理!
“靈魂”使人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擺脫“自然選擇”的藩籬,走上文化演進的道路。世間千萬種生物,只有人類具有這樣的能力。
在高智能人類所創造的精神文化產品中,最迷人、最有價值的當屬科學與藝術。《給孩子的生命簡史》一書,將科學與藝術的融合之美淋漓盡致地展現在孩子們面前。
苗博士給孩子們講了諾貝爾獎得主、美國著名理論物理學家費曼的故事。有人與費曼開玩笑,說你這樣的大科學家,整日沉湎于微觀量子世界,恐怕連一朵花的美都不懂得如何去欣賞。費曼反唇相譏道:“藝術家們雖能欣賞藝術之美,但常常流于浮光掠影;而唯有像科學家那樣對一朵花有深刻細膩的了解,方能體味它超越外表的壯美與奇美。”
苗博士引用了中唐詩人韋應物的一首詠琥珀的五言詩:“曾為老茯神,本是寒松液。蚊蚋落其中,千年猶可覿。”他說:“詩中對琥珀的成因以及昆蟲如何一失足鑄成千年猶存的化石,有如此形象的描述以及合乎科學的推斷,實在令當今的古生物學家們驚嘆不已。”
科學與藝術,本來就是人們認識客觀世界的兩種不同方式;科學家與藝術家在探索美的道路上,殊途同歸。苗博士認為理想的科學家應當是:思維方式像詩人一樣,工作方式像會計一樣。
小讀者從小就要打好文理兩方面堅實的基礎,長大后成為像愛因斯坦那樣文理兼通,既有深厚的人文情懷與素養又有無限的科學創造力的大家。
相信讀了此書的小讀者,會從中得到有益的啟示。

(琥珀化石,蔣青博士供圖。圖片來自《給孩子的生命簡史》內頁)
科學家的任務便是從這些表面看上去與我們并無關聯的生物或生物化石中,不斷探索,發現蛛絲馬跡,并發揮自身的聰明才智,通過合理的論證和推斷,逐步“還原”生命進化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