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達林
火爆的旅游場景里,總少不了被媒體捕捉到的不文明行為。其實,道德的譴責是很輕松也很容易的,它不需要付出多少思考的成本。或許值得警醒的是:在這種公民素養的討論之中,我們缺失了對制度安排與公民素養“惡性互動”的觀察。從中國語境出發,建設法治社會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塑造優良公民,就是提升公民素養。因為缺乏公民素養的保障,一個社會的制度將處處設防,所謂的法治將始終停留在被動語態。相反,當社會上多數人展現出優良的公民素養,那么法治才會成為緣法自治的狀態,優良的制度安排才能發揮出規訓少數不文明者的磁場效應。
由惡性循環到良性循環,這個過程注定不容易,也很難理出邏輯上的真正起點。但是我們依然可以有所作為。尤其是公權力,可以逐漸減少對公民的傲慢與偏見,放下身段作出更多合理的制度安排,為不文明者劃出底線,同時又不傷文明者的自尊。就像治理“中國式過馬路”,無需出臺過多的“違章者曝光”舉措,將精力更多放在綿密執法上,放在文明出行的倡導激勵上,日久見人心,惡性循環終將會變成良性循環。
(摘自《法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