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偉志
中國改革從某種角度上講是從自發到自覺,是“一次偉大覺醒”,是從“摸著石頭過河”到運用規律高瞻遠矚,高屋建瓴。那么,中國改革有哪些規律呢?這里初步總結提出以下八條。
第一條:“目標守恒律”。我們進行改革的目的是為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再具體地說,是為了解放和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摸索,我們認識到中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關系既不可超越初級階段,也不可不走社會主義道路。不管怎么繼續改下去,中國仍堅持在國體、政體、社會制度不變的前提下進行改革,這是中國改革第一要義,因此稱之為“目標守恒律”。
第二條:“全面覆蓋律”。中國的經濟改革已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歷史轉變。中國改革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事業。改革具有全面性,必然發展為全覆蓋。從農村到城市,從沿海到沿江沿邊,從東部到中西部,對外開放的大門始終是大開的。改革的領域也涉及方方面面。
第三條:“貧富平衡律”。中國現在有13億多人口,富裕的程度不會一刀切。對先富起來的人只要不是走歪門邪道違法富起來的,我們都應當為他們鼓掌。與此同時,先富起來的人也應當主動幫后富,從而實現共同富裕。
第四條:“快慢有節律”。由于改革給不同群體帶來的利益不同,得益少的人難免勁頭不足,因此,有時步子快不了。再加上國際上的變數有時是難以預料的。因此,有時候不得不放慢速度。幾十年來,國內就“穩”與“進”的關系討論過多次。如何把握好二者的關系,這里面大有學問。穩中求進是動平衡。
第五條:“進出守則律”。商品進口出口,都要遵守世貿組織的規矩。和任何國家往來都要按規則辦事。這樣,在有人耍賴時,在有人搞“雙重標準”翻臉不認人時,我們可以拿出規則與之爭辯,方能立于不敗之地。
第六條:“內外有別律”。在提倡對外開放時,總有些人批評過去的閉關鎖國,甚至捎帶著批評“自力更生”。這種批評只有一小部分道理,基本上不符合實際,沒有追根求源。過去的鎖國,有一小部分是我們在國門里面鎖的,絕大部分時間是人家在我們國門外把我們鎖在里面的,我們想出去,而他們迫使我們不能出去。在今天風云多變的國際環境中,人口大國仍然只能是以自力更生為主。在外貿依存度上要把握好分寸。在高科技方面,提倡學術交流,可是別忘了1959年和1960年蘇聯專家突然全部撤走的那段歷史,最終還不是靠我們自力更生嗎?
第七條:“差異包容律”。改革就是改舊、除舊。實踐是最有說服力的教材,改革開放的成果是治療思想僵化的良藥。對改革進行改革,解放“解放思想”,是改革家腦子里須繃緊的一根弦。
第八條:“上下同心律”。中國改革是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開展起來的。鄧小平是改革的總設計師,為改革出謀劃策,在改革遇阻時為改革撐腰打氣。1992年7月鄧小平指出:“改革開放中許許多多的東西,都是群眾在實踐中提出來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也是由農民首先提出來的。這是群眾的智慧,集體的智慧。我的功勞是把這些新事物概括起來,加以提倡。”這體現了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真心實意地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所以說,改革開放靠的是上下同心,是合力。
上述八條規律是從改革開放的不同側面、不同角度提出的。“目標守恒律”是從中國國情、從社會制度出發提出來的。這是根本,是大方向。“全面覆蓋律”是從“社會有機論”角度提出的,社會有機論要求改革具有全面性,單打是不行的。“貧富平衡律”是從社會結構理論角度提出的。結構決定功能。結構不合理,功能容易東倒西歪。社會要分層,層與層之間要相融。“快慢有節律”是從改革工作的步伐、節奏上提出的。快慢只能是順勢而為,不可拍腦袋,拍桌子,瞎指揮,不可搞“一言堂”。“進出守則律”是從開放的角度講走進走出的有序性。“內外有別律”是從國際環境復雜性的角度講的。“差異包容律”是從改革的認識論角度提出的。改革需要理論,理論需要討論。“上下同心律”是從“社會系統論”角度講的。“上下一條心,黃土變成金。”
(摘自《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