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予加 劉舒琪
約翰·霍華德(John Winston Howard,1939—)出生于悉尼郊區的普通家庭,大學時代攻讀法律學位,對政治非常感興趣。1974年步入政壇,當選為聯邦眾議員。此后,先后擔任澳大利亞商業和消費事務部長、特別貿易談判部長、財政部長、國庫部長以及自由黨副領袖。1985年,霍華德首次當選澳大利亞自由黨領袖,并于1995年再次當選該黨領袖。1996年3月2日,自由黨——國家黨聯盟擊敗執政的基廷工黨贏得聯邦選舉。此后,霍華德領導的自由——國家黨聯盟在1998年、2001年和2004年三次選舉中都獲得勝利,直至2007年11月24日的亞聯邦大選被陸克文領導的工黨擊敗。
霍華德擔任總理的時間超過140個月,是繼孟席斯之后澳大利亞歷史上執政時間最長的總理。在執政任期內,他不斷調整國內政策及外交政策,以應對國內發展的挑戰和不斷變化的國際環境。卸任后被繼任的澳大利亞自由黨黨魁托尼·阿伯特奉為精神導師。霍華德曾先后八次訪華。2018年12月7日,還親自帶領自由黨代表團訪問中國,為緩解緊張的中澳關系積極奔走。
霍華德為了履行競選承諾,在選民求新求變并希望有更好的政治環境的背景下,著手建立“廉潔政府”。他主持制定了《部長行為守則》,要求部長們出售他們監督的投資組合中的股票,防止以權謀私,并要求部長們在議會中做到誠實守信?;羧A德厲行廉潔政治,嚴格規范政府部長們的言行,用法律制約保證政府全員專心政務,提高了辦事效率,營造了有利于促進澳大利亞經濟活力的氛圍。1999年初,霍華德政府在澳大利亞財政收入轉虧為盈的情勢下,宣布不再要求部長們出售股票。
霍華德作為一名經濟上的自由主義者,一直致力于扭轉澳大利亞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財政長期赤字的局面,以求緩解澳大利亞的經濟困局。其中,建立“廉潔政府”,將廉政建設與經濟以及社會等方面的改革相配套,是霍華德執政初期的重要政策創新?;羧A德政府為肅清以往政黨腐敗問題的影響,全面凈化澳大利亞政治生態環境,為澳大利亞國內經濟的改善與發展以及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毫不諱言,霍華德政府頒布《部長行為守則》雖是應景之舉,但該法案不僅提高了聯合政府的公信力,而且在澳大利亞財政長期赤字的情況下,營造了有利于經濟改革的政治環境,也大大提升了霍華德總理的聲望。
在霍華德的四個任期內,與民眾生活相關的國內事務一直是澳大利亞政府關注的重點。首先,霍華德一直致力于澳大利亞的經濟革新,不斷制定改革措施,為經濟發展帶來更多的活力。其次,當澳大利亞大部分地區遭受干旱時,采取多種措施應對水資源安全威脅,保證了人民正常的生產生活,確保了澳大利亞的社會穩定。對富有保守主義傳統的霍華德政府來說,務實解決國計民生問題是其執政期內的頭等大事。其改革措施不僅解決了澳大利亞經濟發展的不少難題,還獲得澳大利亞選民的普遍贊譽。
在經濟上,霍華德上任伊始就致力于削減財政赤字,穩定經濟形勢。例如在金融方面,全面改革金融體制,采取靈活的貨幣政策,建立了較為完善的金融系統,保證了不同時期貨幣政策的連續性,并使之獨立于其他經濟發展目標?;羧A德任職期間,政府在稅收、私有化以及社會福利領域進行了重大的經濟改革。澳大利亞經濟平均年增長率為3.6%,政府960億美元債務被完全償清?;羧A德在2007年卸任時,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凈負債為零,財政預算甚至還有結余。因此,當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來臨時,澳大利亞僅受到有限的沖擊。在勞資關系方面,實行《1996年工作場所關系法》和《2006年工作選擇政策》兩項政策,保障工人的合法權益,提高了生產率和就業率。在稅收制度改革方面,建立了“一個全新的稅種”,同時改革不合理的結構和規范,增強了經濟主體投資的積極性,調整國內產業結構,逐步減少了經濟效益不好的大型企業。此外,還推行“嬰兒獎金”“多爾計劃”及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等措施,使得澳大利亞經濟有了新的發展。
作為務實的保守主義者,霍華德實施改革提振國內經濟,致力于解決與澳大利亞人民利益切實相關的問題。這不僅體現了霍華德卓越的執政能力,使他個人的政治影響力一直存在,成為澳大利亞自由黨的靈魂人物;而且表明霍華德深諳舟水之道,對內順應選民之意,對外以國家利益為優先,制定務實的國家政策,使長期赤字的國家財政收入轉虧為盈,使澳大利亞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較大的提高,進而增強了人民對執政黨的滿意度和澳大利亞執政黨的穩定性。
維護國家利益也是霍華德政府連任成功的關鍵。霍華德在四個連續任期內,不僅在非法移民以及反恐問題上采取強硬立場,團結了黨內核心力量,維護澳大利亞國家安全;而且在對外政策上,實行外交“二元化”,即在經濟上搭乘亞洲高速發展的快車,在安全上強化美澳同盟關系,巧妙地化解了澳大利亞地理和歷史的困境,為澳大利亞營造了有利的發展局面,也提升了澳大利亞的國際地位。
2001年9月11日,在霍華德訪美期間,美國遭受恐怖主義分子襲擊。一年后,汽車炸彈襲擊印尼旅游勝地巴厘島上的兩家夜間俱樂部,造成澳大利亞公民死亡88人,創下了單個國家傷亡人數之最。霍華德基于維護國家利益以及保持澳美同盟關系的需要,決定參與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和美國一起共同打擊恐怖勢力,維護澳大利亞國家安全。在國際反恐的大環境下,霍華德倡導的維護和穩定地區秩序及保障國家安全的競選政策主張迎合了澳大利亞廣大選民的期待,使其在2004年10月9日的聯邦大選中第四次贏得競選。
外交政策服務于國家利益。霍華德的亞洲政策致力于改善澳大利亞經濟環境,為澳大利亞經濟發展提供活力?;羧A德上任初期由于議員保琳·漢森的反亞洲情緒的影響,提出“亞洲第一,但并非唯一”的口號,適當地與前任政府的亞洲政策拉開距離。
2005年,霍華德重新界定了澳大利亞的外交方向,認為澳大利亞無需在地理和歷史之間做出選擇。為此,霍華德努力在地理和歷史之間保持平衡,一方面拒絕簽署《京都議定書》,一方面在2007年與亞太經合組織國家簽署了《悉尼宣言》??梢钥闯觯羧A德力求打好“美國牌”和“亞洲牌”,維持與新興經濟體和傳統盟友之間微妙的平衡,為澳大利亞人民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澳大利亞受影響非常小,還是因為澳大利亞重視對華經貿合作關系。據澳大利亞方面統計,2013年,中澳雙邊貿易額達到1417.6億澳元,同比增長20.7%。澳大利亞對華出口總額超過了澳大利亞對日本、韓國、美國和印度出口的總額。中國目前是澳大利亞的第一大貿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場、第一大進口來源地、第一大服務貿易出口的目的地、第一大旅游收入的來源。而且中澳經貿關系日益多元,涵蓋的領域在不斷地拓寬,已經從多年前單純的雙邊貿易,向投資服務、基礎設施、中小企業等新型的領域發展,傳統的能源和資源領域也仍然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勢頭。
綜上所述,霍華德在其四個任期內都關注國計民生,把人民福祉作為施政的根本出發點,制定符合澳大利亞國情的政策舉措。對內致力于為澳大利亞國民經濟發展激發活力,使澳大利亞人民的生活水平有顯著的提高。對外實行現實主義的外交政策,在保持美澳傳統同盟關系的同時,兼顧與亞洲國家的經濟關系,為澳大利亞營造了較為穩定的國際環境。所有這些,充分證明霍華德是個多謀善慮的政治家。他通過保守主義凝聚黨內力量,獲得黨內各派人士的支持;通過為澳大利亞營造良好的經濟環境和安全環境,提高人民生活標準,不僅鞏固了他作為澳大利亞領導人的核心地位,成為澳大利亞政壇的常青樹,而且揭示了他及他領導的政黨成功連任的奧秘。
(摘自《中國領導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