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翠玉 焦峰亮
摘 要:文章以山東省諸城市農村弱勢群體社區信息化服務建設為研究對象,首先對新型農村社區背景下的弱勢群體信息化服務平臺進行了需求分析和功能分析,然后提出了詳細的平臺總體構建方案,并對平臺建成后如何應用到基層社區并保持其長效機制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弱勢群體;信息化服務平臺
所謂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就是要加快縮小城鄉差距,在農村營造一種新的社會生活形態,讓農民享受到跟城里人一樣的公共服務,過上像城里人那樣的生活。所謂弱勢群體,是指在物質生活條件方面、社會聲望方面、競爭能力方面以及發展機會方面處于弱勢地位的群體[1]。目前我國最具代表性的農村弱勢群體主要是農村絕對貧困的低保家庭、處于生理性弱勢的留守兒童、空巢老人、殘障人士等人群[2]。通過調查發現,新型農村社區弱勢群體幫扶工作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在信息化建設方面,尚未建設專門的信息化平臺。為實現資源共享,改善幫扶不足的現狀,亟待通過信息資源整合,構建起專業幫扶新型農村社區弱勢群體的信息化服務平臺[3]。
1 平臺需求分析及功能分析
1.1 需求分析
為解決公共服務在農村的缺乏問題,加快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和新農村建設,山東省全面開展了“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科學定位、貼近基層、服務農民”的農村社區化服務與建設。筆者通過對諸城市農村社區弱勢群體幫扶現狀的調查,并對國內外一些典型的政府信息化服務平臺進行參考、分析,從平臺需求和設計原則兩方面對平臺進行了分析[4]。
1.1.1 平臺需求
(1)需具備較統一友好的操作界面,能保證平臺的易用性。
(2)需具備規范、完善的弱勢群體幫扶功能。
(3)需涉及信息具有較明確的分類,并可按不同類別查看詳細信息。
(4)需具備較完善的后臺系統管理功能,如用戶管理、弱勢群體信息管理、幫扶現狀管理等。
(5)需較安全的數據備份和安全功能。
1.1.2 設計原則
(1)實用性原則:平臺應該符合本地區社會保障體系對弱勢群體幫扶問題管理的各項規定,最大限度地滿足實際管理工作的需要,用戶接口和操作界面設計應盡可能考慮人體結構特征及視覺特征,界面力求美觀大方,力求達到操作過程中的直觀、易用等要求。
(2)總體規劃、分步開發原則:運用系統化思想對系統進行整體設計,然后在整體設計的指導下逐步開發。
(3)安全性原則:對不同的用戶在使用信息的過程中進行了嚴格的權限管理。通過角色設置,將該平臺的用戶群劃分為具有相同安全權限的用戶組,授予各用戶組不同的權限。
(4)可靠性原則:平臺在出現異常的時候,應該有人性化的異常信息,利于用戶理解原因,或采取恰當的應對方案。
1.2 功能分析
通過調查,筆者擬對諸城市社區現有的弱勢群體幫扶系統進行了網絡拓展和整合,實現“多網融合”,即將地方政府部門的弱勢群體幫扶模塊、社區服務平臺中的社保網站和移動運營商愛心求助電話合并到一個平臺,進行統一管理。整合后平臺服務流程包含以下3個階段。
(1)申請階段。困難群眾可以采取登錄平臺網站、打熱線電話、向社區提出申請等方式開展,這樣,從申請救助階段開始,就建立統一的弱勢群體幫扶電子檔案;為后續的審批和幫扶階段打下基礎,擺脫了大量紙質材料的審核和無序的實地審核安排,實現全程管理電子化。
(2)審批階段。在弱勢群體信息化服務平臺進行公示,接受公眾監督,設立網站舉報專區和舉報熱線電話,擺脫“人情保”和“關系保”,實現“陽光”幫扶,增強幫扶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3)實施階段。將弱勢群體按照低保家庭、留守兒童、空巢老人、殘障人士等分類開展。
平臺上線后要完成以下四大基本功能:
(1)信息收集功能。設立專門數據庫,整合信息資源。將各類弱勢群體的相關信息通過表單的形式收集后上傳到服務器。這樣,就避免了多個職能部門工作人員將同類的信息重復處理,直接減輕工作人員負擔。而且,統一管理的數據更全面、更具體,便于政府的政策落實。
(2)慈善宣傳功能。通過調查走訪,收集各類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的資料,分類在網站上展示,呼吁全社會進行關注。例如,針對留守兒童設立“心愿箱”,媒體報道的“有個女孩,四年不吃早飯,一共存下了468塊錢,就是為了能買張車票去看看媽媽”此類事件,在留守兒童群體中只是一個小小的縮影。我們可以通過弱勢群體信息化服務平臺讓那些有能力、有愛心為他們實現心愿的好心人,能知道他們的真實需要。
(3)愛心互動功能。弱勢群體需要的,除了經濟上的幫助,還有醫療、心理等各方面。在固定時段聯系心理咨詢專家進行在線服務,通過網絡平臺,解決他們的心理困惑,幫助他們從心理上戰勝困難,走出困境。開設醫療救助熱線,為一些不方便去醫院排隊求醫的殘障人士、孤寡老人等進行一些簡單疾病的咨詢服務。
(4)開展發展性幫扶功能。在信息化服務平臺幫助弱勢群體建立個人發展規劃,引導他們通過互聯網獲取信息,通過網絡學習一技之長,掌握一種謀生技能。
2 平臺總體設計
2.1 設計目標
基于上述分析,確定平設計目標如下:收集需要幫助群體和有獻愛心意愿群體的相關信息;通過系統平臺能集中展示和宣傳農村弱勢群體的現狀;聯合社會慈善機構,開設名醫問診、心理咨詢愛心互動平臺;建立發展性幫扶渠道,成為政府社會保障政策的有效補充。
2.2 總體結構設計
基于前面的平臺需求分析,認為該弱勢群體信息化服務平臺應該由系統登錄頁面、前后臺管理頁面組成,前臺管理頁面又由救助申請管理模塊、救助審批管理模塊、救助信息管理模塊、信息公告管理模塊、愛心互動管理模塊、發展性幫扶模塊組成,規劃平臺功能模塊如圖1所示。
平臺開發過程中,前后臺頁面管理模塊的功能具體如下。
2.2.1 前臺管理設計
(1)救助申請管理模塊功能:由網站瀏覽者通過各種途徑添加困難人員信息、編輯救助申請表、刪除救助信息,通過點擊救助申請相關鏈接進入相應的表單頁面填寫信息。
(2)審批管理模塊功能:由相關工作人員對登記的申請信息進行逐級審核。如果有權限的相關工作人員認為需要修改,則可以進行修改操作,在無異議情況下則進行“審核通過”操作。
(3)救助信息管理模塊功能:分為弱勢群體需求意愿管理和公益救助意愿兩部分,用戶可以瀏覽弱勢群體的需求信息、心愿,獻愛心的人可以查看這些信息并上傳自己的幫扶計劃。
(4)信息公告管理模塊功能:管理系統發布的公告信息,主要包含對這些公告信息的瀏覽、發布、修改和刪除等操作。可以由高級管理員為系統用戶設置相應的角色權限。角色權限低的用戶僅能瀏覽公告信息,權限相對高的用戶可對公告信息進行發布、修改和刪除操作。
(5)愛心互動管理模塊功能:包括免費公益在線醫療咨詢和心理干預部分。這部分可以借助公共網絡通信平臺完成。
(6)發展性幫扶模塊功能:能實現就業信息添加、修改、刪除,提供分類課程信息及鏈接,收集弱勢群體的求職意愿和社會用工信息。
2.2.2 后臺管理設計
供平臺管理員進行增加用戶、用戶管理、部門設置、權限設置和數據備份與恢復等管理操作。
2.2.3 平臺架構設計
本信息化平臺采用Browser/Server 3層體系結構,運用動態網頁技術ASP開發。與傳統的Client/Server結構相比,這種由表示層(Brower)、功能層(Web Server)和數據庫服務層(Data Server)組成的3層結構中,數據計算與數據處理集中在功能層,由于功能層的服務器性能容易提高,可以很好地滿足用戶的需求;客戶端免維護,只需完成數據的錄入與呈現,其他邏輯操作均在服務器上完成,Web與數據庫之間實現信息的動態交互。考慮到實際使用情況,特別是為了保證數據庫安全,客戶端由兩個部分組成:平臺一般客戶和平臺管理用戶。通過瀏覽器平臺對數據庫進行訪問,既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證數據庫的安全,又可簡化開發過程和實際使用中的步驟,同時可為用戶賦予不同的權限以限制其對數據庫的訪問。
3 平臺的拓展應用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背景下弱勢群體信息化服務平臺建成后,并不是終點,而是起點[5]。要想保持它的長效性,我們應該注意開展以下工作。
(1)大力開展新型農村社區電腦應用知識的普及工作,進行免費的基礎上網培訓,為不會用電腦不會上網的農村弱勢群體提供方便。
(2)保證頁面不斷更新。平臺信息員在添加資訊及頁面其他內容的過程中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這就要求對平臺的信息員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訓活動。
(3)增加趣味性,開展各種活動,以豐富平臺的內容和吸引人氣。
[參考文獻]
[1]薛應華.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社區教育與新型農民培養[J].中國農村教育,2018(21):29-31.
[2]李起斌.社區信息化服務平臺構建策略研究—“蕪湖96365生活服務平臺”的啟示[J].軟件導刊,2013(8):14-16.
[3]吳勝武.弱勢群體幫扶的創新實踐—兩個以信息化幫扶弱勢群體的創新典型案例[J].浙江軟件,2008(11):54.
[4]何鳳懷.農村弱勢群體社會融合問題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8(4):22-23.
[5]陳良玉.中國農村信息化建設現狀及發展方向研究[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05(2):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