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兵
筆名:寧遠, 1982年6月出生。現居住在北京市通州區。
作品獲獎入展:
“宇邦杯”第十二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特等獎
第二、三屆“品翰堂杯”中國硬筆書法公開賽金獎
第一屆“文鳳堂杯”全國硬筆書法大賽金獎
第一屆“筆墨先鋒杯”全國硬筆書法大賽銀獎
全國第二屆硬筆臨帖大展
為得到筆法的秘密,古人不惜一字千金,甚至喪心病狂。相傳鐘繇掘了朋友的墓,就為了能得到蔡邕的《筆論》,而得到筆法的書法家往往如有神助、書藝大進,所以懂得筆法的人,往往秘不外傳。傳說昔日王羲之將筆法傳給兒子王獻之時就有訓誡:“勿播于外,緘之秘之,不可示之諸友。”書法求索的路上,如果完全靠自學,就像蒙著眼走路的行人,想要走得快談何容易。
我看過很多書家簡歷,大都從小有家傳、基本功扎實,循著書法門徑一路披荊斬棘,讓人羨慕。我有位小學同學,他父親是當地有名的書法家。剛上一年級,班主任給這位同學爸爸布置了一項作業:用大紙抄一遍拼音字母表。這張字母表次日就被貼在了黑板旁邊,大黑墨汁十分醒目。那時我剛開始認漢字,更不懂書法這種玄之又玄的東西。三十年過去了,當時字母的樣子是一點也記不起了,可一想起這段有意思的情節,總是會腦補出書法家很可能用篆書筆法在家創作一幅字母表的畫面,都會忍俊不禁。莫小看這字母表,您可以用毛筆試一下,也并不是太容易吧。不出所料,這位同學也早已在多年前就是中書協會員了,拋開個人努力不說,近水樓臺是個很大的優勢。
再比如自己,雖然也是從小愛書法,卻正是那個蒙眼的路人,浪費了大量時間摸索。我對書法的愛好,仿佛命中注定,小學三年級被書法老師表揚,激發了我濃厚的學習興趣。巧的是在我們縣委家屬院胡同里住著一位書法家,院里有一塊空地,是居民傾倒垃圾的地方,這里經常有他日課扔掉的宣紙。而我,居然總是會撿一些回來,用鋼筆臨下來。慢慢地,寫字成了習慣。后來也不再滿足于“撿”了,而是到書店淘了很多古代大書家的字帖,三天兩頭掏出來臨上一通,我右手中指上常年有一塊厚厚的繭子,是筆桿磨出來的。很多人認為,做過這么多次練習,一定能成功,我最初也這么堅信。記得中學老師總夸我鋼筆字比成年人寫得還好,至少作文5分卷面滿分每次都是真的。最后我才明白,我當時自認的所謂“書法”功底,只不過是一點淺薄的間架結構能力,而書法真正的核心競爭力在于用筆,即便是囿于表現能力的硬筆,也應盡量地表現出該有的用筆層次。有些書家看不起硬筆,認為只是單一線條的東西,其實是因為并沒有深入研究,凡可以讓人愛不釋手把玩的硬筆書法精品,用筆上都可圈可點。而這些上乘用筆,就是硬筆水平能否進階的最大秘密。現身說法,2014年我加入邵泳中先生的“逸品堂”,老師傳授我如何從古代經典法帖里提煉筆法,短短幾年間,我參加比賽雖不多,但竟然在高手如林的全國硬筆大賽上連續三年獲得了金獎,去年更有幸獲得第十二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特等獎。不得不說,都得益于對筆法的重新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