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偉,丁希國,王克友
(安徽省地質調查院,安徽 合肥 23001)
近年來,皖南地區祁門東源等多處中-大型鎢鉬礦床的發現,顯示了該區良好的找礦前景。最近,安徽省地質調查院在梨山尖地區旌德巖的捕虜體中新發現的鎢礦體。該區處于揚子陸塊南緣與白際山大島弧的接合部位。區域出露薊縣紀、青白口紀淺變質基底巖系,南華紀至早三疊世海相沉積蓋層、晚三疊世-白堊紀陸相紅層以及第四紀松散沉積物。
自元古代以來,經歷了多期構造活動,地質構造復雜。褶皺、斷裂構造較發育。區域上主要褶皺有:羊棧嶺復背斜和山叉-三溪向斜。
①羊棧嶺復背斜:位于測區南部大谷運一帶。背斜的北翼主要由青白口紀地層組成,背斜軸跡為為北東45°,背斜軸面總體傾向南,因北西向、南北向疊加褶皺影響,樞紐呈波狀變化。背斜的核部主要為薊縣紀大谷運組。②山叉-三溪向斜:該向斜是太平復向斜南翼的一次級褶皺,在黃山與旌德復式巖體之間,其核部被湯口斷裂、榔橋巖體破壞而出露不全。向斜軸向為50°,向北漸變為近南北向。樞紐向北東傾伏,傾伏角較緩,其總體屬直立水平褶皺,其在南東段的翼部為南華紀休寧組,核部自南西向北東依次出現南沱組、藍田組、皮園村組、荷塘組以及少量晚古生代地層。
區內的斷裂構造較為發育,主要斷裂為北東向和北北東向。①區內北東向斷裂,主要為區域上湯口斷裂帶、旌德斷裂帶區內部分,該組斷裂規模大,構造形跡清楚,控制了區內主要構造格局,并控制了脈巖的分布特征。區內表現為汪公坦斷裂帶、唐川斷裂帶。②北北東向斷裂:寧國-績溪斷裂(F2)總體呈北北東25°~30°方向延伸,傾向南東,傾角30°~60°不等。斷裂主要發育在南華系至早古生界之中,加里東—印支期主要以壓性走向斷裂活動為主,燕山期發育成北北東向逆沖-左行平移斷層。
區內為燕山期強烈巖漿活動區,其中旌德巖體地表出露面積大于200平方千米。旌德巖體的中深成-淺成侵入巖類,巖性主要有花崗閃長巖和二長花崗巖,以花崗閃長巖分布面積最大。礦區位于旌德巖體的西南部(圖1)。

圖1 區域地質構造略圖(據余心起等,2007)
礦區屬揚子地層區,江南地層分區,廣德-休寧地層小區。主要出露南華紀-奧陶地層。與矽卡巖型鎢鉬礦化關系密切的層位主要有南華紀休寧組上段、震旦紀籃田組、寒武紀荷塘組上段、大陳嶺組、楊柳崗組、華嚴寺組等地層,第四紀沉積物主要分布在現代河谷兩岸。
休寧組(Nh1x)巖性分為上、中、下兩段。休寧組下段(Nh1x1)出露厚度814.17~736.00m。底部為一套紫紅色、青灰色的雜礫巖、石英礫巖、砂礫巖、含礫砂巖,其上為紫紅色砂巖、青灰綠色凝灰質砂巖、凝灰質粉砂質泥巖、鮞狀凝灰巖、沉凝灰巖,發育水平層理、交錯層理、波痕構造,頂部為一套灰黃色泥巖。休寧組中段(Nh1x2)厚263.98~441.28m,下部為青灰綠色沉凝灰巖、紫紅色凝灰質砂巖,單層以中厚-厚層為主,含大量火山物質;上部為紫紅色、土黃色凝灰質砂巖、粉砂巖、泥質粉砂巖夾少量淺灰色的沉凝灰巖,單層以中厚層為主,見有小型交錯層理、波狀層理、潮汐層理。休寧組上段(Nh1x3)厚>150m。下部以紫紅色薄層粉砂巖、灰綠色中厚層粉砂巖、灰綠色紋層狀粉砂巖為主;上部為灰綠色中厚層含鈣質粉砂巖夾土黃色薄層泥巖、紫灰色-灰白色泥質粉砂巖、灰黑色中厚層含鐵錳質石英砂巖、鈣質砂巖,最頂部為紫黑色中薄層含錳粉砂質泥巖、含錳質灰巖等。該段地層是區內重要的鎢鉬礦賦礦、成礦層位。
南沱組(Nh2n)巖性分為上、中、下三段。南沱組下段(Nh2n1)厚65.25m。其巖性為青灰綠色中厚層含礫含錳凝灰質粉砂質泥巖夾透鏡狀含錳白云巖,具透鏡狀層理,其上為灰色含礫含錳長石石英砂巖(氣候砂巖),發育有小型交錯層理,再往上為青灰綠色中層含礫含錳泥質粉砂巖夾含錳泥巖。礫石含量2-10%,礫石大小3-5mm,少數可達15mm,礫石成分以石英、安山巖、砂巖等為主,礫石的分選及磨圓中等,為副礫巖,礫石雜基支撐,基質由泥質物和凝灰質組成,礫石具有自下而上由大變小,由多變少之趨勢。它與下伏地層休寧組呈Ⅰ型不整合。南沱組中段(Nh2n2)為間冰期沉積,厚18.60m。下部為青灰綠色含錳結核粉砂質泥巖、泥巖、白云巖;上部為深灰-灰黑色,為一極薄含碳粉砂質泥巖與粉砂質泥巖互層,發育有水平紋層。南沱組上段(Nh2n3)厚245.23m。巖性為青灰綠色中厚-巨厚層含礫泥質粉砂巖、含礫粗砂巖、含礫凝灰質粉砂巖,含礫粉砂質泥巖,夾白云質灰巖和薄層泥巖。含礫率5-20%,礫徑大小懸殊,最大可達1m,小者為2-3mm,其中以8-15mm最多,磨圓及分選均很差,成分有石英,花崗巖、片麻狀花崗巖、細碧巖、安山巖、板巖、含錳砂巖等,粉砂、粗砂、凝灰質等膠結,是名副其實的冰磧雜副礫巖,在本段的中上部普遍發現一套密度流沉積,見有溝膜、槽膜、正粒序及變形層理。
藍田組(Z1l)區內藍田組出露不完整,按其巖性可劃分為一、二、三、四段。藍田組一段(Z1l1)厚6.92m。底部為一套灰色餅狀含錳白云巖,其上為褐黃色中薄層含錳白云質灰巖,上部為含砂白云巖,具水平穩層。本段地層是區內重要的鎢鉬礦賦礦、成礦層位。它與下伏地層南沱組接觸面為鋸齒狀,為Ⅰ型不整合,它表示兩者之間有過侵蝕作用。藍田組二段(Z1l2)厚57.84m。灰、深灰色、黑色含炭質泥巖、粉砂質泥巖夾含炭質頁巖、砂巖、鈣質泥巖,巖性相對較單一和穩定,局部夾透鏡狀泥質灰巖。底部為一層具密集條紋狀泥質頁巖,紋層由黑、白相間的條紋構成,為季節性紋層。其上為條帶狀沙質頁巖與泥質頁巖互層,再往上為中厚層狀炭質泥、頁巖夾鈣質泥巖,白云質灰巖及碳硅質泥巖,含星散狀黃鐵礦及黃鐵礦結核層(或透鏡體)。藍田組三段(Z1l3)厚厚37.35m。巖性為灰黑色中厚層黑白相間的條紋狀硅質灰巖、深灰及灰色中厚層泥質白云巖及“肋骨狀”白云質灰巖或灰巖。局部夾有灰-深灰色中薄-中層鈣質泥巖、“肋骨狀”灰巖易變形,且條帶具尖滅再現特征,局部地段在白云巖和鈣質泥巖中可見同生礫,它很可能為團塊,說明當時的沉積是在較低能的沙壩附近。藍田組四段(Z1l4)厚厚15.97m。底部為灰黃色薄層泥質粉砂巖,中部為灰-深灰色中-中厚層微晶白云質灰巖、上部為灰黃色中薄層鈣質泥巖、灰黑色炭硅質泥巖夾極薄層炭質泥巖及白云質灰巖透鏡體,頂部為含炭質硅質頁巖。
皮園村組(Z2?1p)劃分為上、下兩段。皮園村組下段(Z2?1p1)厚49.45m。下部為灰黑色薄-中層含炭硅質巖,條紋狀硅質巖,單層厚25cm;中部為灰-灰黑色中厚層具黑白相間條紋狀硅質巖夾含炭硅質巖;上部為灰黑色薄層含硅質頁巖,夾有隧石條帶,白云巖透鏡體。皮園村組上段(Z2?1p2)厚23.70-208.68m。巖性為深灰、灰黑色薄層狀含炭硅質巖、炭質頁巖薄層間互,夾鈣質頁巖,內常含有扁球狀或橢球狀具同心紋的含硅質黃鐵礦結核,大小不等,幾毫米至數厘米,風化后易脫落,形成空洞,本段發育水平層理,顯示為盆地相沉積。
荷塘組(?1h)下部為黑色、灰黑色薄層炭質頁巖、含硅炭質頁巖,夾炭硅質條帶,夾石煤層,含串珠狀磷結核及結核狀、星點狀黃鐵礦;上部為黑色薄層狀炭質頁巖、含硅炭質泥巖,風化面呈灰白色。本組基本層序主要為炭質頁巖、硅質巖薄層間互;或單一的具水平紋層炭質硅質頁巖,黑色泥巖代表了強還原環境,顯示為局限盆地相沉積。
大陳嶺組(?1d)厚29.86-52.00m,巖性為灰、深灰色中厚至厚層含白云質微晶灰巖,夾灰黑色薄至中層炭硅質頁巖、鈣質頁巖。微晶灰巖中發育水平層理和微波狀層理;炭硅質頁巖中發育水平層理。在區內大陳嶺組基本層序主要為具水平層理的微晶灰巖,或者為微晶灰巖與鈣質頁巖韻律互層型,顯示為緩坡沉積。該組的底界與下伏荷塘組為整合接觸。
楊柳崗組(?2y)分為上、下兩段。楊柳崗組下段(?2y1)厚45.29-121.71m。下部為灰色、深灰色中厚層含炭硅質鈣質泥巖與薄層狀鈣質頁巖互層;中部為灰、深灰色中厚層含硅質鈣質泥巖,夾中厚層紋層狀泥灰巖、微晶灰巖;上部為灰褐、深灰黑色薄層炭質(硅質)泥巖,夾薄層鈣質頁巖。楊柳崗組上段(?2y2)厚111.79-183.04m。下部為灰-深灰色中薄層條帶狀微晶灰巖、泥質灰巖呈韻律式互層,條帶寬1-2cm,偶夾薄層鈣質頁巖、厚層狀微晶灰巖,水平紋理發育;上部為灰-青灰色中厚層紋層狀微晶灰巖、條帶狀微晶灰巖呈不等厚互層,夾薄層薄層鈣質泥巖,具水平紋層。
華嚴寺組(?3h)厚114.48-167.67m。巖性為灰-青灰色條帶狀微晶灰巖與泥質灰巖或泥灰巖呈韻律互層,偶夾中厚層紋層狀微晶灰巖,水平層理發育,微晶灰巖厚5cm-30cm,泥灰巖或鈣質泥巖厚3cm-5cm,常組成假厚層狀。在區內華嚴寺組基本層序主要為具水平層理的條帶狀微晶灰巖、泥質灰巖相間呈韻律互層型,顯示為緩坡沉積。
西陽山組(?3O1x)分為上、下兩段。西陽山組下段(?3O1x1)厚239.97m。巖性為灰-深灰色假厚層狀鈣質泥巖、泥灰巖夾薄餅狀微晶灰巖透鏡體,餅大小5×10cm至5×15cm不等,順層分布,形成水平層理、波狀層理。在馬家溪地區為灰-青灰色假厚層泥灰巖夾餅狀微晶灰巖,偶夾中厚層紋層狀灰巖,巖石發育大理石化蝕變。西陽山組上段(?3O1x2)厚61.94-68.01m。巖性為灰-深灰色假厚層狀鈣質泥巖、泥灰巖,夾灰白色長條狀、透鏡狀、餅狀、豆莢狀微晶灰巖,層面凸隧不平,局部灰巖呈腸狀,水平層理發育。
印渚埠組(O1y)厚409.34-476.50m。巖性下部為黃綠、灰綠、青灰色中厚層鈣質頁巖、含粉砂質頁巖夾數層淺灰色泥質微晶灰巖薄層或透鏡體,灰巖透鏡體沿層理分布,風化后的空洞呈串珠狀,具水平層理。上部為淺灰、灰綠色鈣質泥巖、含粉砂質頁巖與淺灰色豆莢狀泥質灰巖呈不等厚互層,頂部為灰、深灰色中厚-厚層含鈣質結核鈣質泥巖。
寧國組(O1-2n)厚64-114.27m。下部為灰綠、青灰色中薄層頁巖、粉砂質頁巖,夾紋層狀粉砂巖,粉砂巖與頁巖常構成小韻律層,碎屑物以石英及巖屑為主,泥質物常聚集成極薄層的頁理,巖石風化后呈頁片狀,砂質頁巖風化后呈絳紅色,具水平微細層理;上部為深灰、青灰色粉砂質頁巖,局部為灰黑色假厚層狀含炭質頁巖,夾中薄層粉砂質泥巖,水平層理發育。
胡樂組(O2-3h)該組區內厚82.8-122.8m。巖性為深灰、灰黑色薄層硅質頁巖、含炭質硅質頁巖夾炭質硅質頁巖,底部為灰黑色薄層含炭質粉砂質硅質頁巖,其中水平紋層發育。
硯瓦山組(O3y)厚8.67-10.69m。巖性為灰、青灰色中厚層瘤狀泥質微晶灰巖夾黃綠色鈣質泥巖,瘤狀灰巖常呈灰-肉紅色,亮晶-微晶結構,常與鐵錳氧化物伴生,灰巖瘤呈卵形,大小一般在1~2cm×4~5cm之間,大者可達3cm×10cm,長軸順層分布,水平層理、微波狀層理發育,風化脫落后呈串球狀(鏈條狀)或蜂窩狀空洞,為明顯的標志層。
黃泥崗組(O3h)厚85.52m。巖性為青灰、灰綠色中厚-厚層泥巖、鈣質泥巖、粉砂質泥巖,夾深灰色薄層鈣質頁巖,具微波狀層理。區內黃泥崗組主要為具微波狀層理泥巖與深灰色薄層具水平層理含炭質鈣質頁巖組成。
長塢組(O3?)厚151.57->361.82m。巖性為青灰、深灰色中厚層-厚層細粒巖屑砂巖、粉砂巖與泥巖呈不等厚互層組成濁積巖,夾薄層粉砂質頁巖、黑色炭質泥質頁巖,具水平層理、微波狀層理。
霞鄉組(S1x)總厚1327.93m。按巖性特征可分兩部分:下部厚535.05m,巖性為灰綠、黃綠、灰色中厚層中細粒巖屑砂巖、粉砂巖、泥質粉砂巖與深灰-灰黑色薄-中薄層粉砂質泥巖或炭質泥巖組成不等厚互層,毫米級水平紋層發育,炭質泥巖風化后呈灰白色,棒條狀;上部厚792.88m,巖性為深灰、灰黃色中薄到中厚層泥巖、泥質粉砂巖,夾薄層石英細砂巖。
河瀝溪組(S1h)本組總厚1117.03-1518.92m。下部巖性為灰、深灰色中厚到厚層石英砂巖、粉砂巖。兩者呈不等厚互層;中部為泥質粉砂巖、泥巖夾石英砂巖,石英砂巖中石英顆粒細而圓,偶含黃鐵礦及白云母片;上部夾多層黑色頁巖。該組具水平層理、微波狀層理、脈狀層理、砂紋層理,頂部見丘狀層理。
全新統蕪湖組(Qhw)主要分布于現代溝谷、河流兩岸及山間盆地內,以沖積為主,坡積、洪積次之,厚薄不等,最薄處僅數十厘米,厚者可達數米,巖性特征下部為卵石層,卵石成分較復雜、大小懸殊,以平狀為主;中部為砂質泥礫層;上部為粉砂質亞粘土層,總體構成一個結構旋回。高出現代河流1-3m,為河流階地沉積。
礦區經歷了多期構造活動,地質構造復雜,總體構造樣式表現為北東-南西向平行條塊、條帶狀構造。
1.褶皺構造
馬家溪向斜位于工作區東部,軸跡位于馬家溪一帶,軸向近南北向,區內長3.4km,為寬緩褶皺。核部地層為早志留世霞鄉組,翼部為寒武紀至奧陶紀地層,因該褶皺位于旌德巖體內部,屬殘留頂垂體,受巖體及構造作用破壞嚴重,出露不完整,僅能看出部分褶皺形跡。
梨尖山背斜位于工作區中部,位于兩向斜之間,軸跡位于梨尖山一帶,走向北北東,受旌德巖體侵入作用和斷裂構造破壞,背斜出露不全,核部零星出露南華紀休寧組和南沱組,震旦紀和寒武紀地層組成翼部,軸部發育縱向斷層。
2.斷裂構造
工作區斷裂構造十分發育,主要有北東向、北西向和近南北向三組。北東向為區域性斷裂,也是主干斷裂,形成于加里東-印支期至燕山早-中期,該斷裂系統及伴生構造構成了區內主要構造面貌;北西向和近南北向形成于燕山晚期。
(1)北東向斷裂
陳家-大嶺斷層主要發育于陳家-犁尖山-石井-大嶺一帶的左行平移斷層。為唐川斷裂的帶的組成部分。該斷層總體走向呈北東向,傾角近直立,帶寬4~30m,區內延伸13.5km,切割南華紀、奧陶紀至早志留世地層以及燕山期花崗閃長巖。帶內發育構造角礫巖,角礫呈棱角狀,大小約1cm,硅質膠結,斷面發育擦痕、階步,斷層導致部分地層缺失。在犁尖山地區,斷層導致巖體與圍巖直接接觸;在王寶殿地區發育斷層崖,斷面發育擦痕、階步,近水平,為左行平移性質,產狀125°∠85°;推測其錯距大于2000米,斷裂兩側的巖石破碎,破劈理發育。
(2)北西向斷裂
工作區北西向斷裂較發育,但一般規模較小,未能形成大的斷裂帶,多數為褶皺、主干斷裂帶形成時的伴生、次生構造。走向北西向,南東段產狀230°∠70°,斷面光滑,見透鏡狀角礫,硅質膠結;北西段產狀238°∠55°,斷面平直、光滑,擦痕、階步發育,擦痕傾伏向50,為一平移正斷層。該斷層切割早期的天山斷層,造成天山斷層平移錯位,斷距50m。綜上所述,該斷層為右行平移正斷層性質。
(3)近南北向斷裂
工作區南北向斷裂不發育,具分布零散,規模小,發生和結束均最晚的特點,常為早期斷裂的派生構造或由其共軛裂隙發展而成,以張性、張扭性斷層為主,斷層組合呈地塹構造。
工作區巖漿活動頻繁,以燕山期中-淺成侵入巖為主,出露面積大,占工作區總面積的50%以上,巖性以中酸性花崗閃長巖類為主,形成時代主要集中于早白堊世。
2.3.1 侵入巖
區內侵入巖歸屬旌德超單元,其形成時代為早白堊世,可劃分為喬亭、尚田兩個單元,其先后關系為喬亭→尚田。喬亭單元構成復式巖體的主體,主要巖石類型為花崗閃長巖;尚田單元主要為二長花崗巖,系前者經歷一定分離結晶作用后的產物。
(1)喬亭單元(K1γδQ)
工作區內喬亭單元主要由旌德侵入體組成。巖性為灰-淺灰色中細-中粒花崗閃長巖。半自形粒狀結構,粒徑中細粒0.25~2mm,中粗粒2~4mm,部分斜長呈巨晶發育,塊狀構造。主要礦物成分為斜長石、鉀長石、石英、少量黑云母和角閃石等。
斜長石:以中-更長石為主,呈自形-半自形板狀-板條狀,粒度2~7mm,環帶構造發育,可見聚片雙晶,內部尚含有早期斜長石的包裹晶,邊部常被鉀長石交代,呈縫合線及蠕英石反應邊,有少量鱗片狀絹云母及粘土礦物交代,綠簾石呈柱粒狀交代斜長石。
鉀長石:多為正長石、條紋長石、微斜長石。以斑晶和基質兩種形式出現:組成基質的鉀長石呈他形粒狀-板粒狀,粒徑為0.5~6mm,具有格子雙晶及含鈉長石顯微條紋;組成巖石斑晶的鉀長石多為自形晶,淺肉紅色,大小在10~20mm居多,少數可達50~60mm,斑晶中卡式雙晶發育。在鉀長石巨晶中常鑲有更長石環帶,環帶寬可達1~5mm,部分尚見巨晶包裹有斜長石、黑云母、角閃石、石英、榍石、磁鐵礦等微細晶體,含量可達10~15%,包裹體的粒度小于基質的同種礦物。在該單元不同侵入體鉀長石斑晶含量不均,一般在10~25%。部分鉀長石被粘土礦物及絹云母交代。
石英:它形粒狀,粒度在3~6mm,常被數個細-中粒齒狀變晶顆粒集合體代替,具波狀消光。石英在該單元的含量在20~35%,平均約27.5%。
角閃石:為普通角閃石,粒度在0.15~2mm,為粒狀半自形晶,含量變化于0.5~5%之間。常被褐鐵礦、綠泥石交代。
黑云母:片狀半自形晶,粒度2~6mm,發育于斜長石、石英等礦物的縫隙中,鏡下顯黃色/黃褐色多色性,大部分被綠泥石交代,部分構成假象,綠泥石呈放射狀、花瓣狀、蠕蟲狀變晶,主要為葉綠泥石。
副礦物特征:喬亭單元副礦物種類多,普遍含有磁鐵礦、赤褐鐵礦、榍石、角閃石、鈦鐵礦、鋯石、磷灰石、褐鐵礦、綠簾石等。副礦物為正常中酸性巖漿巖組合,榍石含量較高,見黃鐵礦化,而含稀有、稀土元素礦物較少。
(2)尚田單元(K1ηγSH)
工作區內尚田單元由板橋侵入體組成,為旌德超單元演化末期的產物。巖性為灰-淺灰色中-粗中粒二長花崗巖,半自形粒狀結構,塊狀構造,粒徑2~4mm,部分>5mm。主要礦物有斜長石、鉀長石、石英、黑云母、角閃石等。
鉀長石:在巖石中含量在22~34%左右。主要為微斜條紋長石,粒徑大者達5mm,板狀半自形,細粒者為它形,常包裹和交代斜長石、黑云母、石英,具卡氏雙晶和格子雙晶。
斜長石:在巖石中含量變化在25~42%之間。其多為板狀半自形,粒徑在2~5mm,少部分呈似斑狀,粒徑在6~8mm,An=5~10,為鈉長石。部分斜長石具有兩期特征,即中粒斜長石中包裹細粒斜長石。早期斜長石呈板條狀,自形程度較高,鈉長石雙晶清晰,少部分雙晶紋有彎曲現象,交代呈鋸齒狀、縫合線狀及孤島狀。斜長石表面分解少量絹云母。
石英:含量變化于25~35%之間。多為半自形-它形粒狀,粒徑在3~4mm,不均勻分布于長石顆粒間。
黑云母:含量在5~8%。粒徑在0.3~2.5mm,片狀,顆粒大者為半自形,細小者為它形,少部分沿解理分解綠泥石。
角閃石:含量<3%。粒徑0.5~1.5mm,呈淺綠色長柱狀,原來是普通角閃石,現已蝕變為陽起石。
副礦物:該單元巖石副礦物主要為磁鐵礦和榍石,次為褐簾石、獨居石、鋯石等,副礦物組合較復雜。
2.3.2 脈巖
工作區內脈巖十分發育,巖性由基性至酸性均有出露。根據脈巖形成的地質背景、時代、巖性特征等將其分為專屬性脈巖和區域性脈巖兩類:
專屬性脈巖:成分上與中-深成侵入巖有關,一般分布于深成巖體的內部或其附近圍巖中,時間上稍滯后于中-深成巖。主要巖石類型包括:花崗斑巖、花崗閃長斑巖、石英正長斑巖、石英斑巖、花崗細晶巖、花崗巖等。
區域性脈巖:多與區域斷裂構造有關。主要巖石類型:花崗斑巖、正長(斑)巖、輝綠玢巖、石英脈、正長巖脈等。
礦區在1:20萬化探圈定為Ag、Au、Pb、As、Sb、Bi、W、Sn元素綜合異常內,異常面積約50平方千米。其中W異常面積數十平方千米,并具多個濃集中心,原始最高值16×10-6,Mo異常面積40平方千米,最高值6.6×10-6,Ag異常面積8平方千米,原始最高值646×10-9,剩余平均值344×10-9,元素襯度高。元素組合套合好,濃集中心明顯與已知礦點分布吻合。
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圈定的鎢異常帶呈北東向展布,長約25千米,寬6-8千米,形成三個較為集中的異常分布區,異常形態多為橢圓狀或不規則狀,呈北東向或北西向展布,異常分帶較好,濃集中心明顯,異常分布區與矽卡巖化帶和小巖株的分布區在空間位置上吻合,并在部分異常濃集中心發現鎢礦(化)體,且具有一定的規模和較高的品位。
1:1萬土壤地球化學成果顯示W、Bi元素高背景-強高值區主要位于白地林場以北,呈北東向展布,沿休寧組、南沱組捕虜體分布。此外在江村以東存在小面積的高背景—強高值區,位于圍巖與地層的接觸帶上,大會山一帶也存在小面積的高背景—強高值區;W、Bi元素低背景-強低值區主要分布于巖體中,與巖體出露范圍接近。Mo元素高背景-強高值區主要位于馬家溪,分布于西陽山組地層中。此外在大會山一帶也存在小面積的高背景—強高值區。Mo元素低背景-強低值區主要分布于工作北部巖體與地層接觸帶及南部的巖體中。
在梨尖山地區1:1萬土壤地球化學測量共圈定3個主要地球化學綜合異常。鎢異常規模較大,成帶性好,主要異常區分別與查證出的鎢鉬礦化帶關系密切,分別位于梨山尖、江村(南山)、馬家溪。
梨尖山地區新圈出了一條長約1700米,寬200-300米的鎢鉬異常帶與發育在捕擄體中的矽卡巖化帶位置吻合,其元素組合W-Bi-Pb-Ag-Mo-Sb-Zn-Cu,異常區內以W、Bi異常為主,W、Bi、Pb、Mo、Ag具外、中、內三帶,Zn具外、中帶,Cu、Sb只具外帶,W、Bi濃集中心明顯,呈北東向展布,該異常帶長約1.7Km,寬約0.2Km,元素間套合好,W最高值為285×10-6,平均值為49.7×10-6。該異常做為重點查證的異常,在前期工作中已發現了較好的鎢礦體,具有進一步擴大找礦遠景的可能,為甲1類異常。
江村地區鎢異常與發育在巖體與寒武紀地層接觸帶的鎢鉬礦化體對應,其元素組合As-Au-Cu-Bi-W-Ag-Zn-Sb-Pb-Mo-Sn,以Au、W異常為主,Au、W、Bi、Zn、Mo具外、中、內三帶,Ag、As具外、中帶,Pb只具外帶。W、Bi具有明顯的濃集中心,Au最高值為10.8×10-9,W最高值為166×10-6。異常位于花崗閃長巖巖體與地層接觸帶上,斷層發育,成礦地質條件良好,Au、As異常面積大,有找礦潛力。
馬家溪地區圈出的鎢鉬異常與巖體和藍田組接觸帶吻合較好。其元素組合Ag-Sb-Zn--W-Cu-Mo-Bi-Pb-Zn,以W、Mo異常為主,Ag、Sb具外、中、內三帶,異常位于花崗閃長巖巖體與地層接觸帶上,斷層發育,成礦地質條件良好,異常面積大,有找礦潛力。
區內的鎢鉬礦化受控于巖漿活動。目前區內所發現的鎢鉬礦化基本上都與細粒二長花崗巖密切相關,礦體分布在矽卡巖帶中,矽卡巖帶的分布受巖體接觸帶和碳酸鹽層展布雙重因素控制。
礦區鎢礦化主要位于梨山尖地區,另外在江村好馬家溪地區地層與巖體的接觸帶也發現鎢礦化。梨山尖地區的花崗閃長巖中了一條北東10°方向,長約1350米,寬90-400米的捕虜體,捕虜體巖性為南華紀南沱組和休寧組。捕虜體正好與該地區的鎢鉬異常帶相對應,而且異常濃縮中心與休寧組頂部含鎢矽卡巖相對應。通過探槽控制,在該含鎢矽卡巖化帶中圈出了一個長1000米,厚2.51-15.35米,品位0.19%-0.83%的鎢礦體,含礦巖石主要為含鎢石榴子石透輝石矽卡巖,礦體似層狀,傾向北西西,傾角80°左右(圖2和圖3)。

圖2 探槽TC12素描圖

圖3 含鎢石榴石矽卡巖露頭
礦石礦物有白鎢礦、輝鉬礦等。白鎢礦多呈細粒浸染狀、少數呈細脈狀。輝鉬礦呈細脈狀,小團塊狀。脈石礦物有透輝石、石榴子石、石英等。主要蝕變類型有硅化、矽卡巖化、大理巖化、角巖化等。其次為云英巖化、綠泥石化、鉀化等。
區內熱液蝕變普遍發育。主要蝕變類型有硅化、矽卡巖化、、云英巖化、綠泥石化、鉀化等。
①矽卡巖化:發育于區內碳酸鹽巖地層與巖體接觸帶附近,形成矽卡巖。區內形成矽卡巖的層位有南沱組、藍田組、大陳嶺組、楊柳崗組、華巖寺組等。按矽卡巖的構造特征可分為形成于內接觸帶的塊狀矽卡巖,形成于外接觸帶的薄層狀、條帶狀矽卡巖。按矽卡巖的主要礦物成分可分為石榴石透輝石矽卡巖、透輝石石榴石矽卡巖、透閃石矽卡巖等。矽卡巖的展布受接觸帶形態控制,多呈帶狀、環帶狀和不規則狀分布。區內矽卡巖多呈灰綠色,中粗粒變晶結構、不等粒變晶結構及細粒變晶結構。②硅化:多發育于巖體內部,圍巖中也分布。區內硅化多受近東西斷裂控制,呈帶狀分布,并與區內的瑩石礦有共生關系。局部發現石英脈中有強鎢鉬礦化,蝕變巖多呈乳白色、淺灰白色,蝕變礦物有玉髓、蛋白石、石英、瑩石等。蝕變帶規模不等,長一般幾百米到幾千米,寬幾米到幾十米。③云英巖化:在大會山—鳳池灣一帶見有此類蝕變發育。蝕變位于細?;◢弾r小巖枝上部或前緣部位。蝕變帶呈不規則狀分布。蝕變巖多呈淺白色、乳白色。蝕變礦物主要為石英,次為白云母。白云母多呈片狀粗晶,集合體呈團塊狀。局部蝕變強烈,成為富石英云英巖。④綠泥石化:多分布在發育于巖體內部,構造破碎帶及其兩側。蝕變礦物綠泥石大多由巖石中的黑云母經退變質而成,少數由長石類礦物經鐵、鎂質交代而成。蝕變組合常為鉀長石化、硅化等。⑤鉀長石化:發育于巖體內部,破碎帶及其兩側。一般呈帶狀分布,規模不大。蝕變巖多呈肉紅色、淺肉紅色。蝕變礦物鉀長石多有原巖中的斜長石經鉀質交代而成。蝕變多與硅化、綠泥石化、黃鐵礦化共生。
矽卡巖帶的分布受巖體接觸帶和碳酸鹽層展布雙重因素控制。目前所發現的鎢鉬礦化與細粒二長花崗巖密切相關。礦區內鎢鉬礦化一般發育于外矽卡巖帶,少數見于內帶。礦化規模、礦化強弱與矽卡巖的礦物成分、結構構造有明顯的關系。具中粗粒變晶結構,薄層狀構造的,鎢鉬礦化強。矽卡巖成分復雜的礦化強,成分單一的則礦化弱。
該地區具有尋找矽卡巖型鎢礦的找礦潛力。礦區鎢礦化除梨山尖地區(王寶殿)外,另外在江村地區和馬家溪地區也見鎢礦化,兩者均處于地層與巖漿巖的接觸帶上。前者為寒武系大陳嶺組、楊柳崗組、華嚴寺組與花崗閃長巖的外接觸帶,地表控制長度大于500米,礦體產狀35°∠15°。礦體平均厚3.1米,平均品位WO30.3277%。目前礦帶兩端均未得到控制。該礦帶在地表礦化均勻,走向上延伸較穩定,初步認為為接觸矽卡巖帶。后者為藍田組灰巖與巖體接觸帶,巖體與圍巖接觸界面產狀陡,地表出露層位為藍田組4段,地層產狀較緩,藍田組3段和1段含礦層位更好,結合鄰區找礦成果,推測深部應該有藍田組3段和1段含礦層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