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會豐
眾所周知,文化產業是指從事文化產品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是滿足人類精神需要的產業。因曲藝是我國文化產業中滿足人類精神需要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其經營性產業也是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經營性曲藝產業的建構途徑,探索一條正確的發展道路,對推動我國文化產業健康發展,繁榮文化事業,促進經濟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建構曲藝產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加快構建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體制機制。”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再三強調發展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地位再度提高,這也是符合我國實情,保證政通人和、興國安邦、長治久安的英明決策和高瞻遠矚的文化戰略部署。曲藝產業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中,具備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特性,能夠為人民群眾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能夠擔負重要使命,發揮重要作用。所以,建構曲藝產業不僅僅是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需要,更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需要和具體行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主要包括物質和精神兩方面,而精神方面主要就是指文化生活。因此,只有加快推動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發展,才能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由于曲藝靈活輕便,節目廣泛,藝術多彩,寓教于樂,活力充沛,是民眾喜聞樂見的文藝品種,是能夠給人民帶來更豐富、更多樣、更全面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藝術形式。所以,建構曲藝產業,做大做強曲藝產業是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矛盾的需要。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文化產業以其“資源消耗低、資金投入回報高、經濟波及效應大”的特點,成為許多國家國民經濟中的支柱產業,也成為了世界經濟新的增長點。同時,文化產業所兼具的經濟和意識形態的雙重屬性,也使得它能夠通過挖掘培育自身獨特的文化資源,實現文化價值理念的傳播,從而提升國家的軟實力。在我國眾多的文化產業門類中,曲藝有豐富的傳統資源和群眾基礎,具有現場性、專業性、滲透性、廣泛性等特點,能夠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所以,積極建構曲藝產業是我國經濟建設不可或缺的部分。
二、當前影響經營性曲藝產業建構發展的問題
1.編創人才匱乏,優秀作品缺少。據我們抽樣調查,這種現象在基層市縣尤其突出,一個市能夠寫出曲藝作品的作者往往不足50人,一個縣能夠寫出曲藝作品的作者往往不超10人,不及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一成。僅有的曲藝創作人員中,能夠寫出優秀作品的專業人才較少。
2.曲藝表演人才減少、青黃不接。據我們抽樣調查,表演人員減少在基層市縣尤其突出,一個市能夠進行曲藝表演的不足200人,一個縣能夠進行曲藝表演的不超50人,不及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一成。僅有的曲藝表演人員中,老年、中年的居多,青少年很少,技藝精湛者寥寥無幾。
3.民營表演團體基礎設施落后。在我國,民營曲藝表演團體作為經營性曲藝產業的主要組成部分和主要力量,絕大多數根本沒有排練廳、演出場館,長年流動演出,舞臺、音響、服裝、道具、樂器、燈光等得不到及時添置和更新,演出質量因此大打折扣。
4.內容單調、形式老化、活動范圍較小、影響力薄弱。服務內容單調等問題的存在,導致一些經營曲藝產業不能有效滿足基層群眾多樣化的文化需求。如豫北某縣一些曲藝表演團隊,作為當地的主要曲藝產業組成,僅僅靠在家鄉周圍表演一些傳統性的單種曲藝節目為生,所產生的影響力僅僅在家鄉周圍。
5.政府扶持力度變化。過去各級政府部門經常組織展示曲藝藝術方面的會演、比賽、研討、培訓等活動,并在創作、表演、節目等方面給予曲藝工作者們經濟、物質及榮譽上的大力支持和鼓勵。此外,還成立不少以曲藝演出為主體的國有曲藝團體,給予事業編制招聘人員。但近年來,政府主辦的曲藝活動較過去變少,包括政府下發的文件上面提及曲藝的也較少。另外,部分地市、縣級扶持曲藝發展的經費不夠充裕。
這些情況,不僅直接影響到經營性曲藝產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而且阻礙了經營性曲藝產業的發展。
三、形成這些問題的成因
1.曲藝演員糊口難,曲藝人才減少。曲藝演員靠曲藝養家糊口越來越難,演出收入已經較難維持生計。一些曲藝演員后代不愿意繼承衣缽,加上老曲藝工作者或者相續辭世,或者年事已高輟演,形成曲藝人才匱乏、曲藝演員青黃不接的狀況。一些曲藝種類甚至后繼無人,失傳消亡。
2.曲藝演員思想水平和素質有所差異。據調查,我國一部分曲藝演員癡心于曲藝事業,積極創新,苦苦堅守,掌握許多傳統優秀劇目和表演技能,技藝高超,表演水平在全市、全省甚至全國產生影響。但是,還有部分演員意志衰退,隨波逐流,不求上進,荒廢技藝,表演水平下降,最后被迫退出曲藝舞臺,這也是導致演員減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3.曲藝產業基礎較為薄弱。在政府支持力度不足的情況下,曲藝產業陣地基礎薄弱。如豫北某市,曲藝產業原本表現強盛,形成以墜子表演團體為主體的經營性曲藝產業鏈,年演出8000多場,經營性曲藝產業收入近千萬,曲藝事業聞名省內外。但2018年后,由于某些因素影響,導致該市墜子培訓基地、曲藝培訓基地及有影響的曲藝活動被迫停止,全市曲藝產業迅速滑坡。
4.激勵機制匱乏帶來影響。我國不少基層在曲藝創作、表演、傳承、組織活動等方面,較少有激勵機制。不少地方往往是曲藝作者、演員參加國家、省級活動獲獎,不僅沒有大張旗鼓的表彰,給予經濟、物質獎勵,有時甚至連領導層一句贊揚話也難得。還有一些地方是無償使用曲藝作家作品,報酬無一分。這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創作、表演人員的積極性,結果只能加快優秀創作人才、表演人才流失,也導致現在較少有人愿意學習和創作曲藝作品之況。
5.政府扶持力度不均帶來影響。調研中發現,不少基層政府存在資金扶持、政策扶持不均的現象。如:在某縣,農村書屋書籍大多束之高閣,很少有人看,但政府巨額資金(每年100萬元)投入;農村電影放映每場觀眾都是寥寥無幾,但政府巨額資金(每年150萬元)投入;戲劇下鄉,多數演出效果不佳,但政府大力購買,財政投入更大;縣國有劇團半癱瘓,但舞臺車、補助款等扶持不斷。而當地曲藝表演接地氣、連民心,影響作用大,受群眾歡迎,但當地政府近無投入。
四、經營性曲藝產業的建構目標
曲藝產業作為第三產業中的一個重要行業,既具有其他文化產業所具有的共性,又有其特性。結合其特點,本人認為經營性曲藝產業的建構途徑主要有11點。
1.立足于觀眾,立足于市場,走“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贏”之路。建構經營性曲藝產業的核心,一是不能脫離觀眾,二是不能脫離市場。沒有觀眾的認可,就沒有演出市場,就沒有經濟利益和社會效益,這是因果關系。離開經濟效益,許多事情是難以解決的,僅僅從不可能招到從業人員一項來說,就足以把產業搞垮。離開觀眾,離開經濟效益,再好的曲藝產業也沒有生命力,難以生存,再說什么也是空談。建構成功的經營性曲藝產業就要始終緊緊圍繞爭取觀眾和市場做文章,形成廣泛的群眾性,取得經營上的收入,達到“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贏”的目的。
2.優秀作品是經營性曲藝產業建構成功的關鍵。一個成功的經營性曲藝產業,必須有一批群眾喜愛、充滿正能量的優秀作品,才能吸引人氣,才能有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那些膾炙人口、能夠滿足大眾不同需求的優秀作品,就是爭取觀眾的法寶和曲藝產業成功的保障。所以,不管是國有團體還是民營企業,都應強化精品意識,堅持寧缺毋濫的原則,組織創作、排練、上演一批群眾喜聞樂見、充滿特色的曲藝藝術精品。但是,切忌節目美丑不分、以丑為美,以低俗、媚俗的內容吸引眼球,這些會對觀眾特別是青少年產生不良影響,對社會所起的消極效應也是不可估量的,最終是既沒有經濟效益,也沒有社會效益。
3.組建優秀的表演人才隊伍,是經營性曲藝產業建構成功的重要保證。表演技術精湛,才能發揮出曲藝藝術的精彩魅力,才能形象地展現出優秀作品的內容,才能贏得觀眾的認可和喜愛,才能開發市場增加曲藝產業的影響和收入,才能打造出成功的經營性曲藝產業。一個活力充沛的經營性曲藝產業,離不開優秀的曲藝表演人才,離不開一支優秀的表演隊伍。組建一支表演技藝精湛的演出隊伍,千方百計提高其表演技藝能力和水平,是經營性曲藝產業發展興盛不可缺少的關鍵所在。
4.政府加大培養曲藝創作、表演人才的力度。經營性曲藝產業表演是根本業務,表演內容和表演技能是產業的靈魂,是賣點。寫好、編好、表演好這些內容,組成優秀節目,關鍵是要有一大批能夠踏實敬業的曲藝作家、演員。而現在基層區縣只有水平參差不齊、數量很少的曲藝作者和演員,很難發展曲藝產業。所以,政府應該面向基層重點投資,通過大專院校開辦曲藝院系,通過各級文化館開辦曲藝專業培訓,通過曲藝名家的傳幫帶,通過組建曲藝團體招聘人才,通過增加曲藝人員的創演補貼等,分層次、多渠道吸引更多人能夠加入曲藝隊伍,解決曲藝創作、表演人才斷層和匱乏問題,持續不斷地為基層培養優秀的曲藝創作、表演人才,為經營性曲藝產業提供牢固的發展基礎。
5.注重曲藝文化管理隊伍建設。積極培養一批曲藝方面的活動家、民間文化傳人、經紀人、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人物,建立用好、用活人才的激勵機制,讓懂文化、善經營、會管理、富有改革創新精神的曲藝人才,擔當重任,發揮才智,大膽走向市場,有效促進經營性曲藝產業的形成和發展。此外,還要重視對文化部門領導干部和管理人員的培訓,使之成為盡職盡責,能夠精準理解黨和政府方針政策的干部。
6.積極打造知名曲藝品牌。按照各地不同特色,依托當地資源優勢,通過政府重點扶持、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弘揚優秀歷史文化等方式,提升曲藝文化資源的品牌效應,培育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和影響力的經營性曲藝骨干產業,以點帶面帶動經營性曲藝產業的發展。
7.經營性曲藝產業要適應不斷變化的形勢,提高設備質量。在演出場面上,運用現代科技的手段,使用影屏、音響、燈光等現代科技設備,對舞臺進行包裝;在舞臺美術裝置上,可華麗一些,避免過于寒酸;在樂隊配置上適當添加樂器,使之豐富多彩等。總之,在不損害曲藝本體特色基礎上,在保持優秀傳統曲藝演出形式基礎上,在觀眾認可的基礎上,大膽發揮現代科技作用,給予觀眾更多的美感、藝術感、享受感,讓其置身于現代文明,爭取更多的觀眾特別是青年觀眾,給經營性曲藝產業帶來新的生機與活力。
8.積極加大對民營曲藝社團扶持力度。近年來,伴隨著文藝團體體制改革不斷深化,民營曲藝團體異軍突起、逐步壯大,更加成為經營性曲藝產業的主體部分。但是,這些民營曲藝團體在設備、曲目創作、經濟創收、表演技能方面基本全靠個人努力,舉步維艱,應進一步將民營曲藝團體和體制外曲藝工作者納入政府的工作視野和服務范疇,在經費、培訓、展演、評獎、設備投資等扶持政策上與國有院團一視同仁,促進民營曲藝社團贏得更高的社會關注度,促進曲藝事業的繁榮和曲藝產業的發展。
9.政府進行文化經費的調劑,精準加大對曲藝產業的經費扶持力度。在基層,曲藝團體是形成曲藝產業的母體,屬于文藝輕騎兵,投入少、作用大、行動快、能量高、花費少、費力少,非常受群眾歡迎,宣傳教育作用大。可將農村電影、農村書屋及對政策曲解的文藝下鄉、戲曲進校園等費用進行調劑,加大對基層曲藝創作、表演、培訓、設備、經營的扶持,以此帶動起學藝、從業、創作、投入的積極性,打造出成功的曲藝產業鏈,促成一方曲藝產業的繁榮發展。精準扶持,按需分配,輸血打氣,激活精氣神,積極培養發展沃土,確保其茁壯成長,也是經營性曲藝產業建構成功的重要之路。
10.政府要加大激勵機制。一是要加大對優秀作品獎勵機制。因為每部優秀作品都是辛勤之作,都來之不易,給予精神和物質方面的獎勵,能充分調動曲藝作者創作的積極性,能夠促進優秀創作人才的脫穎而出。二是要加大對優秀曲藝工作者的獎勵機制。曲藝的繁榮,離不開曲藝活動家、演員、組織者、傳承者、經營人等共同的努力,他們有了成績與貢獻,就應該享受正常的獎勵。三是要敢于重獎。一些國家級的曲藝活動對獲獎優秀節目僅僅獎勵千元,不少省市級的更是沒有一分錢。加大獎勵,表明的是政府的態度,取得的是人心,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曲藝隊伍,加大經營性曲藝產業的成功保障力度。
11.增添曲藝文化建筑陣地。以政府投資為主體,結合民辦投資,興建一批曲藝廳、曲藝館、曲藝小劇場、曲藝茶社等曲藝表演場所,滿足現代曲藝培訓、練習、表演、傳承等需要,滿足民眾的觀賞需求,進一步擴大影響,加快經營性曲藝產業的建設步伐,力爭達到以曲藝興曲藝、以曲藝養曲藝、以曲藝傳承曲藝、以曲藝繁榮曲藝的最佳結果。
曲藝扎根基層,聯系群眾,接地氣,連民意,千百年來深受人民喜愛。在文化產業飛速發展的今天,如何成功打造經營性曲藝產業,讓曲藝與時代同行,以其特色和優勢,在創新中前進,在發展中繁榮,是我們每個曲藝工作者都應該努力探索的責任和義務。任重道遠,義不容辭,相信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曲藝產業一定會成為永葆芳香的藝術奇葩。
(作者: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文廣體旅局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