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外國哲學》由六個欄目組成:希臘哲學研究、中世紀哲學研究、近代哲學研究、現代哲學研究、美國實用主義研究、青年之窗。
“希臘哲學研究”欄目刊登了兩篇論文,分別是呂純山教授的《亞里士多德論理智德性與求真品質》和趙越博士的《〈論靈魂〉水手與船類比再考察:新柏拉圖主義的水手能否登上漫步派的船?》。論文出自兩個年輕學者之手。
呂純山教授的《亞里士多德論理智德性與求真品質》認為,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第六卷提到的技藝、認識/知識、明智、智慧和努斯這五個求真品質中,只有明智和智慧是理智德性,它們都因為包含努斯而是最好的品質;而另外三種求真品質,即技藝、認識/知識和努斯都不是理智德性,相反,它們的德性都是智慧,而它們本身或者是靈魂對可變或不變對象進行認識的結果,或者是靈魂的能力。
趙越博士的《〈論靈魂〉水手與船類比再考察:新柏拉圖主義的水手能否登上漫步派的船?》一文,探討的是亞里士多德《論靈魂》卷二中水手與船在靈魂學研究中的類比問題。中國哲學界對亞里士多德《論靈魂》的關注度,遠不如對亞氏的其他著作多,閱讀一下年輕作者從特定的角度解讀《論靈魂》的某個問題,也許會有別開生面的可能。
“中世紀哲學研究”刊登了徐龍飛教授的長篇論文《托馬斯·阿奎那的法哲學與國家政治思想研究》。龍飛教授指出:阿奎那在闡釋法的意義基礎上,將法更為細致地劃分為相互關聯的永恒法、自然法、人法(實證法)、神法(盟約之法),進而闡釋與分析它們與國家法律秩序、政治秩序之關系,由此而闡釋與分析國家的起源、類型及其屬性,并且認為國家的任務與目的必須與人的目的相一致,必須在立法以及所有法律事物與事務中合乎正義,最終托馬斯在亞里士多德與奧古斯丁正義學說的基礎上,提出法律正義思想,將正義視為法與國家政治思想的精髓,并且由此而指點出國家存在的意義。
“近代哲學研究”刊登了兩篇論文。尚新建教授的《康德的“啟蒙”》探討的是在現代性的視野下重新審視和理解康德的啟蒙概念,強調康德所說的擺脫幼稚狀態,走向成熟,就是重塑人性,確立人的自主性,堅持理性,獨立思想。人走向成熟的條件是內在自由和外在自由。
張能為教授的《批判與重建:走進康德形而上學問題沉思》指出,伴隨著近代科學理性的強勢發展,形而上學日漸失去其原本含義而走向了科學化、知識化的實證歷程,這引起了康德的高度警惕和深刻批判。正是康德在區分了科學與形而上學的基礎上,實現了對知識實證性的“獨斷論的形而上學”的批判性扭轉,重新恢復了形而上學的原有含義,確定了形而上學發展的真正方向。
“現代哲學研究”欄目由李麒麟助理教授主持。專題聚焦于“反事實條件句”的分析與應用。反事實條件句在當代分析哲學的研究當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理論工具的角色,廣泛地出現在知識論、心靈哲學、形而上學等領域的研究中。
構成這一專題的三篇論文恰恰是從三個不同的角度,討論和展示了反事實條件句在分析哲學中的應用。
展翼文博士的論文主要是從語言哲學的角度,借助對反事實條件句的相關刻畫,對于包含了“將會”(will)表達式的語句的選擇(函數)語義學進行了分析和討論。
吳小安博士的論文則是利用反事實條件句,對于形而上學領域中的因果性理論進行了批判性的反思,重新評估了大衛·劉易斯(David Lewis)的因果性理論的優缺點。
李麒麟博士則討論了當代知識論傳統當中借助反事實條件句刻畫出的認知信念的敏感性條件與安全性條件,通過思想實驗的方式,展示出相關反事實條件句刻畫在知識論研究中的理論優勢,并進而揭示出相關刻畫形式所引發的理論困惑。
這是一組清爽、明晰、領先潮流的論文,具有很好的學術品格和視角。這得益于李麒麟的精心組織和科倫坡嚴格的審稿。從這些年輕人身上看到的希望與未來,讓人有些興奮。
“美國實用主義研究”欄目,刊登了姬志闖教授的論文《作為“方法論”的“實用主義準則”及其譜系學效應》。作者認為,無論是皮爾士的邏輯學、符號學、科學語境及其對“實用主義準則”表述的修正,還是之后古典實用主義進程中對其的拓展和運用,都表明“方法論”才是“實用主義準則”的本質要義。而當我們將其作為譜系線索納入古典實用主義的譜系建構時,其效應也更為凸顯:不僅可以在“具體方法”和“方法論”的辯證互動中融貫地說明和統攝敘事的各種“斷裂”和“分野”,而且也將在一種嶄新的意義上實現對“古典實用主義”的概念廓定和形象刻畫。
“青年之窗”欄目刊登了王一鳴的《論理性事實的感性特征》,論文探討康德《實踐理性批判》相關問題。作者認為,康德第二批判的論證核心在于對理性事實的訴諸。“青年之窗”的文章通常是青年學子的習作,雖顯青澀,卻也有可圈可點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