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邛
厚植于色達草原上的格薩爾文化,在獨特的自然環境和人文氛圍中,在草地牧人亙古文化自覺的行動中,族群集體無意識潛流匯成的詩海,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色達人的格薩爾史詩情懷,是一種從牧人的羊皮袍里焐熱出來的,具有溫度和亮度的關于愛和詩的囈語。
色達人說,他們是格薩大王的后人,因為瓦須家族的祖先乃是古代藏族四大種姓之一的穆布董氏,而格薩爾王正是穆布董氏后代。
瓦須色達,一個古老氏族的群體遷徙,一幫馬背盟友的生死誓言,維系著瓦須三大部落的重組與發展。黃金部落游牧人接過格薩爾王之勇將尼奔達雅大纛,懷揣執著與堅信,勒緊戰馬肚帶,穿越時空的馬蹄聲續寫一方草地族群豪邁記憶,遠方的桑煙和風馬中聆聽珠日神山的銀鐙聲,锃亮的寶劍在雪狼眼中閃耀戰神之光。風雪淬煉的牛角弓同血跡斑駁的箭壺歇腳處,是少女的思念飄落的腳印。
當人們住進野牦牛皮帳篷,重新解讀祖先韱語的時刻,霎時間,破譯出生命密碼。血醉醒過,緩緩站起來,牽一縷雪山的靈光,做一雙跨海之翼,把愛的彩幡立于彼岸的春光里。讓微風的足跡尋根萬物緣起,讓愛的暖流穿行宇宙。他們的前輩說過, “所有的痛苦都來自希望自己快樂,所有的快樂都來自希望別人快樂”,因此,他們在利他中快樂自己,在困境中樂觀生活,放下痛苦、綻放幸福。此乃是詩夢蘇醒、天籟飄溢的黃金部落——瓦須色達。
沒有詩的草原是荒涼的,沒有歌的草原是寂寞的。草原是生長詩的沃土,那里有根的情懷,冰雪是覆蓋夢的佳景,那里有純潔靈魂。只因有詩的豪放,草原如此絢麗多彩,只因有歌的飄溢,草原如此瀟灑自在。在藏民族詩性語言生成的歷史過程中,孕育了色達人的詩歌審美意識,很多人愿意花精力去感受詩歌別樣的藝術魅力。草原牧民人人心中都有一首震撼人心的長詩,個個口中都有一支世代傳唱的歌,那詩、那歌的主旋律就是格薩爾史詩。牧人的生活有詩的味道、話語有詩的韻律、草原有詩的芬芳。當今,色達部分年輕人心底燃燒著詩的激情,母語創作的《格薩爾》史詩、傳統詩、現代詩、漢文詩的人數走在甘孜州各縣前列,其中也有精品問世。色達這片熱土上,愛詩讀詩作詩的就有200多人,他們的熱情溫暖了祖先們的血脈遺產,燭照著浮躁社會被麻木的靈魂。在當今,帶有幾分寒意的詩,竟然在寒冷的金馬草原上升溫。在這里,哭泣的詩人開笑了、沉思的詩人驚嘆了、疼痛的詩人登山了、遠行的詩人尋家了。
去色達草原,觸摸天賜豪杰脈動。
看黃金部落,追尋千古英雄足跡。
生長天國妙音的金域,鐫刻祖先記憶的豐碑。戰神格薩爾的智劍之光,點亮了草地歌者靈魂。色達,格薩爾文化底蘊深厚,格薩爾文化叢的構成元素豐富多彩。色達人不會忘記曾有一位智者的格薩爾頌詞中說:“在那天邊的彩云中,浩蕩的百萬騎士在飛奔,其中一位盔旗遮日、英姿雄偉、相貌軒昂的將士呈現在隊伍前列。智者見此情此景,激動地唱道: ‘阿啦塔啦塔啦熱,如若不知此地方,此乃色達草原,如果沒有認錯人,您是雄獅格薩爾王,本人日夜思念的人,帶領萬騎去何處?今日有緣稟衷腸,祈請駐足留此地?!睂Υ?,色達人說,格薩爾不再騎征四方,安住色達,為人類和平,為社會和諧、平安,為民造福、消災而發愿、祈福。他們雖然沒有親睹格薩爾王的圣容,但心目中的英雄光輝形象,像一座雄偉的雪山,永遠屹立于人們的心靈深處,這是一種崇高美的闡發,因為情感是審美心理中最活躍的因素。色達人相信,格薩爾的智劍為他們帶來智慧、如意鞭為他們帶來財富、神箭為他們帶來平安。
在藏區各地,人們能感受到格薩爾史詩的多元文化符號。例如說唱藝人、史詩手抄本、傳奇故事、遺跡、風物傳說、祭祀風俗、藏戲、繪畫、石刻、歌舞等。那么,色達格薩爾文化有何與眾不同的特色?人們在盤點史詩多種文化的時候,驚奇地發現色達還有不少的格薩爾文化之最或者說唯一、第一,獨放異彩的史詩文化形態,是色達格薩爾文化珍貴而美麗的裝飾品。至此,色達美麗的姑娘們演繹當年嶺部落七美女指點三十大將的靚影,步履輕輕、輕顰淺笑、手持五彩箭旗,向世人一一解讀這些鮮為人知的色達格薩爾特色文化。
舞動的詩從這里起飛
色達,格薩爾藏戲發祥地。1981年,色達藏戲團首次把格薩爾史詩搬上戲劇舞臺,時任該縣副縣長的塔洛活佛借鑒安多藏戲的藝術風格,大膽創新,親自編劇、導演格薩爾舞臺藏劇。為古老的史詩注入了生機活力,并獲得了成功,受到國內外相關專家和廣大受眾的歡迎,先后多次在國內外獲殊榮,在藏區各地影響深遠、流傳廣泛。色達藏戲已經成為一種新的藏戲流派,色達也順理成章地成為格薩爾藏戲發祥地。
奔跑的色彩
色達,馬背格薩爾電視劇發祥地。2002年,色達藏戲團在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在國內首次創作、拍攝了實景電視劇《賽馬稱王》,受到國內外藏人的好評,榮獲“全國少數民族題材電視駿馬獎和全國電視節目制作質量一等獎”,其攝制單位為甘孜州廣電局。
歷史性殊榮
色達藏戲,攬國際大獎、獲世界唯一。2005年8月,色達藏戲團受邀,赴波蘭扎柯班內市,參加第三十七屆“國際山丘民俗藝術節”,該團的精彩演出讓所有觀眾折服,囊括了該藝術節的所有獎項。其中“新聞媒體最推崇獎”和“主辦地政府獎”同時被一個國家所獲,屬該藝術節史上首次。
移情審美巔峰
色達,古老的格薩爾舞蹈復興源。“格薩爾大樂金剛舞”系200多年前,由康巴佛學泰斗,著名學者居-米旁大師所創的一種民間舞蹈,其基本動作、歌詞、舞者、男女人數、服裝顏色、動作、象征意蘊、意念審美、場景移情都有詳細記載。歷史上曾有數名智者試圖推廣、傳承該舞,但由于種種原因,未能如愿。20世紀90年代,該舞首先在色達復興起來,目前流傳到藏區各地和內地部分大、中城市。
誰說無我
色達,驚現格薩爾樂譜的地方。幾年前,有人在色達發現了夾在一部《格薩爾》手抄本中的一頁泛黃的條形紙上面有幾行波浪狀符號和少量小字說明文。人們仔細一看,這是格薩爾唱腔中的一小段樂譜,其中有格薩爾王、丹瑪大將、辛巴大將的曲調,其譜子為藏傳佛教傳統曲線式樂譜,然而宗教樂譜為民歌譜曲,實屬罕見。格薩爾說唱樂譜的發現,填補了這方面的空白。
色達,最古老的格薩爾石刻像發現地。翁達鎮北山上的一堵石經墻內陳有一尊格薩爾騎征石刻像。著名資深考古專家溫玉成教授認定,該石刻有五六百年的歷史,為藏區最古老的格薩爾石刻。祖輩們用這樣的方式來紀念他們心目中的英雄,為后人留下了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
石畫實說
色達,格薩爾彩繪石刻最多的地方。藏族石刻是一個非常古老的藝術形態,可追溯至史前文化。自佛教傳人藏區以后,繪畫、石刻藝術得到空前的發展。特別是石刻佛像、石經遍及整個藏區。格薩爾彩繪石刻正是在這種歷史和文化背景下產生的。20年前,格薩爾彩繪石刻技術首先在色達縣得到恢復。一批年輕石刻匠人在民間文化復興中迅速成長起來,到目前為止,全縣有10多名格薩爾彩繪石刻匠人。據初步統計全縣共有200多幅格薩爾彩繪石刻。2006年,色達審報的格薩爾彩繪石刻獲得國務院審批,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目前有3名傳承人。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傳承史詩文化。
天箭著陸及其密碼破譯
色達,格薩爾之大將丹瑪的神箭掘藏之地。已圓寂的色達縣原政協副主席色拉擁智活佛是一位著名的掘藏大師,曾先后掘得數十種理趣伏藏和物質伏藏。伏藏是藏傳佛教獨有的密法現象,具有系統的理論和嚴格的密傳法,1963年,活佛去康出差回色達時,在色達昂拉圣山附近,以掘藏方式獲得一支青銅箭,據活佛說,這是格薩爾之得力大將丹瑪天箭,又稱神箭。箭長約1米,箭鏃為銅質,箭翎為原生箭竿上的薄片金屬,無焊接痕跡。當年箭上還有伏藏密文,破譯為《獅面金剛儀軌》,譯畢密碼自然消失。此箭目前依然珍藏于活佛遺屬家中。這一沉睡了很久的文明打著哈欠醒來的時候,向世人炫耀她的神奇性和唯一性。
妙音天女觀照金色故鄉
色達,現代文學話語重構古老史詩的地方。青年作家夏加多年的創作過程中,以一個作家應有的對事物的敏銳性,重點關注格薩爾史詩,潛心學習研究史詩。從2008年開始創作格薩爾史詩為題材的詩歌、散文詩,中篇小說,先后創作了《天子格薩爾》《第二朵蓮花》《阿達拉姆》《天牧》《刻魂》,并相繼出版問世,這在國內尚屬首次。
色達,最大格薩爾說唱帽誕生地。說唱帽是格薩爾史詩典型的文化符號,帽上綴有多種裝飾物,其象征意義豐富深邃。說唱帽象征外器自然界、內情器各種生命群體。帽頌中還談到了雪域藏地名勝古跡、宗教文化、嶺三大部落30員大將、霍嶺大戰等,可謂說唱帽是一部長篇格薩爾史詩,2001年,色達縣文化館根據史詩中的記載,制作了一頂超大格薩爾說唱帽。該帽高約1米,寬60公分,系目前藏區最大的說唱帽。
千年等一回
公元1977年,色達縣在昂拉神山附近建水電站。其民工大多來自本縣的農牧民,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搬運爆破土方,人們在忙碌和勞累中度過每一天。有一天塔子鄉民工桑達在一個巖石邊發現了似破麻布的片狀物,其不遠處還有一個不明物,于是他把兩樣東西撿起來仔細一看,原來是一個留下歲月質感、銹蝕嚴重的鎖子甲和一把寶劍。工地上的人們雖然每天經過該地,但都對那沒有用的破銅爛鐵不屑一顧。然而桑達還是撿了回去,他發現兩樣冷兵器的地方還是嶺國大將尼崩王宮遺址附近,這是否是嶺國時期的兵器,還有待做進一步考證。然而在薩爾遺址處發現古代冷兵器前所未有,該器目前陳列于色達格薩爾藝術中心。
邂逅神秘馬鬃
焦里是色達縣泥朵鄉的一位勤修教證、終生行善積德的普通僧人。1959年,因種種原因,他經歷了一段浪丐生活。一天,焦里在無意中走進一座被毀寺院廢墟,看見滿地散落的佛像裝藏物,這應當是人們所了解的佛教圣物。于是他選擇了部分自己認為重要的裝藏物。突然間,他的目光被一個藏紙折疊成長方形的小紙包上的文字說明所吸引, “江果批布(格薩爾戰馬)鬃毛和格薩爾如意馬鞭稍穗”。奇跡!奇跡!這是一個難得的稀世圣物,他如獲至寶精心珍藏。20世紀90年代,焦里喇嘛特意建造了一尊格薩爾泥塑像,馬鬃、鞭穗一并作為該塑像裝藏圣物,送歸它應該安住的地方。其實馬鬃只有兩根約有10公分的毛、鞭穗為一兩根紅線。該格薩爾像就在普吾寺內。
隱居農家屋的晁通
貢奪是色達縣翁達鎮的一位農民。舊時他的家族地位高于普通民眾,生活較富裕,近十多年來,他連任幾屆縣政協委員。他家老房子與其他農家屋無兩樣,房頂上有一間10平方米左右的供佛堂,這應當是該農舍的三樓,除家人,外人很少進入。堂內一堵板墻面上有一幅較大的壁畫,其主體畫以佛像為主,下方畫有嶺部落老首領晁通等四位勇將,畫風獨特、功底不淺。貢奪家還收藏有一面被稱為“格薩爾世界大旗的”長幡,那是手工在白布上繪制的復雜圖文,其中心為格薩爾畫像,四角為四方守護動物像,周圍是相克異物聚合體,象征尊勝之意。飄帶及旗面上還寫有不同內容的偈頌文和咒文。這是一個罕見的手工制作的格薩爾經幡。平時,更多的人無法目睹其真容,而且很少人關注壁畫中的格薩爾文化無素。一些民間文化如同貢奪家格薩爾文物一樣,期待著有關人士去發現、去搶救、去保護,否則將會逐漸消失。這不能不說是一方人的悲哀。
村落炫著七彩鳳
色達縣楊各鄉各村每年八月定期舉行規模較大的格薩爾民俗文化節。屆時各村男女老少穿戴華麗服飾,各家各戶在白色帳篷里大擺美味佳肴,歡度大家所愛的節日。其間,首先舉行格薩爾祈福儀軌,表演格薩爾藏戲、格薩爾舞蹈。最后一天舉行隆重的格薩爾煨桑儀式,各家男人們手持特制的薩爾龍達旗。這種旗中心印有格薩爾騎征像,四邊用高檔彩綢鑲邊,各家相互比龍達旗的高、寬、美,其背后也有一定的攀比心理因素。一些人還捧著綢緞、茶葉、糧食、酒等食物作為祭品,大家排著長龍,如同拉直的彩虹,場面十分壯觀。片刻后,人們轉繞煙祭臺,高聲呼喚神靈、拋撒紙龍達、投放祭品。祭畢,人們開始在“牢則”上插龍達旗,林立彩旗風中飄揚,美好期盼從這里開始。如此,格薩爾村落文化在村民們的執著中延續,在傳承中弘揚。
五彩箭旗指點的上述色達獨有的格薩爾文化,依照藏人傳統禮節程序,在悠揚的祝福歌聲中緩緩落幕。其實,色達格薩爾文化遠不止這些,更多地還儲存于藝人的腦子里、文人的稿子里、百姓的傳說中、歷史的塵封中、史詩的版本中。它是一個取之不盡的文化寶庫,靜靜地等待著有緣者的摩挲,有情者的挖掘,有智者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