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怡
工廠內,澡堂、宿舍樓、食堂、醫院、子弟校、水廠紛紛配備,“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與廠區外的“本地人”相比,三線廠的工人衣食無憂。
退休干部李年風的家里。有一只自身藍蓋的搪瓷杯,杯體上印著“光榮退休國營四六六廠工會贈”的字樣。這些年,家里的老物件漸漸淘汰,但搪瓷杯一直留在李年風手里,每天一早泡上一杯濃茶,擺在客廳茶幾上。
他更加熟悉四六六廠的另一個名字一“躍進機械廠”。
這是一家“三線工廠”。1965年,基于國防戰略部署,中央作出建設“大三線”的決策——上海所處的沿海地區是“一線”,而廣袤的中西部地區,就是“三線”。400多萬人從大城市鉆進了山溝,“三線人”的命運,在工廠交匯與融合。
李年風有兩個女兒,一個在上海,一個在北京,由于工作繁忙,春節期間都未回家。李年風計劃年后一家人出去旅游,碰碰面。永川并不是李年風的故鄉。他是江西井岡山人,1961年從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機械制造專業畢業后,分配到洛陽工作;10年后,被調往重慶永川躍進機械廠。
一群天南海北的人,在這座西南小城相聚。上海人李長祿也來到這里。1965年初夏的一個下午,這個1500公里以外的縣城名字,第一次出現在李長祿的眼前。彼時,李長祿剛剛從一所技工學校提前畢業。同屆的所有同學都被分配到各地的三線工廠。“三線建設”是一項堪稱龐大的工程,包含1100多個大中型項目,覆蓋鐵路、鋼鐵、煤炭、航空、船舶等行業。
“好人好馬上三線”,能去支援三線建設是一種榮耀;但山高水遠,這一去什么時候能回來?“沒有愿意不愿意這一說,那時候有個口號,叫‘站出來讓黨挑選。”年近80歲的李長祿語氣平靜。
眼前的躍進廠,門口的油罐早已棄用,油罐上布滿了斑斑青苔;藤蔓爬上了廠房倉庫,曾經氣派的五樓宿舍里,空房間越來越多。
但李年風這些老“三線人”,還會時常想起當年的集體生活。
每天清晨,蘇式的紅磚宿舍外開始熱鬧起來。公用水池邊,刷牙、洗臉、洗痰盂、洗拖把,三線職工的一天從水池的嘩啦聲中開始。洗漱完畢,吃完早餐,步行不到十分鐘就是廠房,一天的工作正式開始;夕陽落下,宿舍墻外如早上一般熱鬧起來,吃過晚飯后,換下工作服,大家在院子里拉拉家常、洗洗涮涮。
和動輒上萬人的“二汽”、“攀鋼”相比,千余人的躍進廠只是一個小廠,主要負責生產軍用船舶柴油機零件。
即便如此,工廠內,澡堂、宿舍樓、食堂、醫院、子弟校、水廠紛紛配備,“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與廠區外的“本地人”相比,三線廠的工人衣食無憂。
“當年有清華、上海交大、北航的大學生被分配到躍進廠,那時候真是削尖了腦袋想往廠里擠啊。”同樣來自上海的職工袁聯毅回憶。
一道院墻,隔開了“廠里人”與“本地人”。而在墻內,上海人講上海話,重慶人講重慶話,神奇的是,溝通毫無問題。
躍進廠最繁榮的時候,1600人里有200多上海人,那時還掀起了一股學上海話的風潮,“依就是你,阿拉就是我”,廠里的很多重慶人都會說。
唐治君回憶,有些上海女孩寧可選擇年紀大一些的上海男人,也不會和適齡的重慶男子談戀愛,“其實,還是想著,將來要回上海的。”
袁聯毅和老鄉徐莉玲結了婚,幾年后生下女兒。女兒離開永川前往上海讀小學,上海老師驚訝于小女孩一口標準的上海話。
廠里人把去廠外叫做“上街”,但“我們一般不去街上,那時候街上真是什么都沒有呀。廠里就是個小社會。”徐莉玲笑著說。
安穩的日子,是從20年前開始被突然打破的。市場經濟大潮中,原本“備戰備荒為人民”的軍工企業,忽然失去往日的光彩。
改革開放后,軍品需求減少,給許多三線企業帶來了巨大的打擊。很多軍工企業都走上了轉型的道路。搞民品、找市場,“軍轉民”的政策下達到每個三線企業。轉型道路并不順利。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躍進廠開始研發民用商品,廠里出現了一些民用產品——舞廳鐳射燈、節油器,但由于不了解市場,研發周期慢,新產品還未上市就被淘汰,紛紛遭遇了失敗。
一些人想到離開。
“哪能不想走啊,不想的是‘傻兒”。用當時的副廠長李年風的話來說,“原先是鐵飯碗,1988年前,人都削尖了腦袋往里面擠;1988年后,人都削尖了腦袋往外面走。”
然而,想要直接調回上海并不容易。不能一步到位,不少人選擇“曲線救國”。上個世紀80年代。袁聯毅和徐莉玲申請調往合肥一工廠。2001年,袁聯毅又從合肥調回上海江南造船廠。一家人重回上海。
上世紀80年代初期的廠大門。
1995年,還未到退休年齡的李長祿主動退休,他帶著妻子和每月2000余元工資,搬出住了二十幾年的廠房宿舍,回到了上海,和兒子一起居住。返回上海生活了二十余年,看著房價水漲船高,2014年,李長祿動用老屋的動遷款,和兒子湊錢貸款買了一套房子,“沒戶口也要有個家,咬咬牙就買了。”
在上海,袁聯毅夫妻每年都要參加一場“三線聚會”,和當初要好的幾位同事單獨約見,相約吃個火鍋,敘敘舊。“以前在重慶不怎么吃辣;現在回了上海,反而心里念著辣椒。”
對于這些回流到原籍的“三線人”來說,更多的困惑涌上心頭:在重慶杲了幾十年,回到上海已是外鄉人。或許,重慶也是故鄉。
去年徹底退休后,李年風有了更多的時間,在廠里組織返鄉上海的老員工們回廠聚會時,李年風自愿做講解員。
盡管家和躍進廠僅一街之隔,但他很少回廠走動了,“怕打擾年輕人工作”;偶爾,李年風會前往離家不遠的廠里的老年活動室,去看看報,遇到老同事聊聊天,聊聊廠里近況。實際上,老廠房拆除已進入倒計時。躍進廠被兼并到永川的另一同類三線工廠內,幾百名員工將搬到別處工作。
此前,重慶的二十余家船舶類三線工廠中,已有多家被兼并重組。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工廠逐漸衰落,曾經的工廠福利部門甚至成為累贅,只得轉交給地方政府。當年的三線子弟小學也改為地方小學,曾經的老教師從企業身份改為事業單位身份,學校改名換姓,看不出來當年的三線痕跡。
上個世紀80年代曾花費1000多萬元購買的機械設備看起來顯得笨重,年輕的工人都在新引進的數控設備上忙活。一線工人大都是20歲上下,技校畢業來廠里尋求生計,月薪2800元左右。
只是,對“老職工”們來說,三線記憶還會不經意間涌入心頭。看著街上花花綠綠的廣場舞隊伍,李長祿還會想起廠里的那間小舞廳。八十年代流行迪斯科,躍進廠騰出一個15平米的小會議室,擱一臺收音機,音樂響起,一群滿身熱血的年輕人,跳起舞來。
摘編自《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