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
我總是堅定地認為,文物鑒定不僅是一門學問,還是一門技術,需要不間斷的鍛煉,任何人離開這一領域時間過長,技術就會生疏,判斷力就會下降。人不是神,沒有先知先覺,所有的知覺都是學習來的,敏感的知覺都是刻苦鍛煉而成。這不僅僅限于文物鑒定領域,其它領域依然如此。
所以,我每個月再忙,也要至少抽出一天向社會開放鑒定,目的是保持與社會交流的通道,觀察社會相關領域的動態,學習日新月異的知識。這有點兒像健身,持之以恒才會顯現好處。
這么多年,為社會鑒定讓我獲得很多好處。有時候在一個階段的鑒定總結中,發現了做偽的趨勢,許多復雜的問題到我跟前立刻迎刃而解了;我看到的是全部,而持物者往往看到的是局部,全部對局部,結果不言而喻。歸納一個事物,得有相當數量規律性的東西,一件東西形不成規律。我沒什么神的,一眼看出結果其實不是一眼,而是最后一眼,因為先前看了好多眼。
比如不久前,鑒定日,全國各地來了需要鑒定者111人,持各自的寶物計264件,我看了6個半小時,計算了一下,平均每件90秒,這是一個超負荷訓練,我就像一個運動員,需按時按量自覺完成訓練計劃,才能保證賽時拿金牌。
文物鑒定歷來就是一門高深的學問,會者不難,難者不會。由于此行業狹窄,長久被蒙上一層神秘面紗,故弄玄虛者大有人在,許多時候讓人看著可笑。其實,文物鑒定掌握兩點最為重要:大智小技。大智者,宏觀把握,文物產生的歷史背景以及相應的文化應該熟知;小技者,具體細微,不論何物一定要剖析入骨,縷清脈絡;擁有了大智小技,鑒定時輕松自如,一目了然,一錘定音。
摘編自新浪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