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團 張曉輝 張馨月 劉楊 南紅梅
【摘要】南紅梅教授在多年臨床中發現失眠患者人群中女性較男性偏多,而在女性人群中處于絕經期的患者占大多數。本文選取兩則醫案來探究圍絕經期失眠患者中醫方面的證治方藥。
【關鍵詞】失眠;圍絕經期;證型
【中圖分類號】R25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7..01
圍絕經期是指女性絕經前后的一段時期,由于機體內分泌代謝的紊亂,降低了身體適應外部環境的能力,就會出現一系列自主神經、精神、心理紊亂的臨床癥狀和體征。根
據流行病學調查研究,失眠是其中發病率較高的一種癥狀。
1 病因病機
中醫對此病的論治多從“絕經前后諸癥”、“不寐”入手。女性本身的生理特點就是血不足,而在七七這一階段腎精虧虛,天癸沖任不足,就容易出現不寐、心煩等一系列的癥狀。女性在圍絕經期出現失眠的比率較其他階段大大提升。其中就有臨床數據分析稱其證候變化的主要特點是
腎陰虛、肝氣滯。而脾虛、心神失養是重要的發病原因[1]。
2 病案舉例
病案1
王某,女,47歲,2018年4月3日初診。主訴:間斷性失眠1年,加重1周。主要表現為入睡困難,常需4-5個小時才能入睡,睡后易醒,常有噩夢,伴有盜熱汗出,心悸,乏力,易激惹,兩脅脹痛,納差,小便略黃,大便可。既往史:發現血壓異常3個月,未規律監測血壓及正常服用降壓藥物;月經史:停經半年。舌質紅,苔黃,脈弦澀。診斷:(1)不寐肝郁化火證;(2)絕經前后諸癥。依據患者癥舌脈予中藥湯劑口服,方以自擬方為主,具體藥物為:柴胡20 g,醋香附20 g,川芎20 g,陳皮20 g,炒枳殼
20 g,砂仁15 g,炒酸棗仁30 g,炙遠志15 g,生牡蠣30 g(先煎),生龍骨30 g(先煎),炒梔子15 g,菊花20 g,琥珀7.5 g(沖服)。上方7劑,水煎服,早晚飯后口服。4月10日復診,睡眠較前有所改善,納可,舌黯紅,苔黃,脈弦澀。上方加全蝎6 g,炒桃仁10 g,紅花10 g,當歸15 g。上方7劑,繼續口服。4月17日復診,睡眠情況好轉,躺下1小時即可入睡。琥珀改為5 g,去桃仁、紅花。上方14劑。
按:本案患者目前停經半年,正屬圍絕經期內,仔細問診發現患者1周前與人發生爭執,結合癥狀,考慮由于情志不暢引起肝氣郁結,疏泄失職,氣郁則血瘀,而且患者目前正處于圍絕經期內,腎陰虛不能滋養肝木,疏泄失職,氣血陰陽失于平衡。本方總以柴胡疏肝散為主方,根據《內經》“木郁達之”的原理,治療應以疏肝調理氣機。方中取柴胡入肝膽經,疏肝解郁加以升陽。香附疏肝理氣,川芎行氣活血。輔以陳皮、枳殼、砂仁以健運脾氣,祛濕化痰。酸棗仁具備養心安神作用,在現代藥理研究中發現與戊巴比妥鈉合用有明顯的協同作用[2]。氣郁日久化火,故以梔子、菊花清熱瀉火除煩。琥珀在睡前半小時沖服,以助安神。氣行則血行,氣郁日久致血瘀明顯,故二診加全蝎、當歸、桃仁、紅花以活血通絡。諸藥相合,共奏疏肝行氣、活血通絡之功。
病案2
趙某,女,49歲,2018年5月3日初診。主訴:失眠半個月。因半個月前家庭矛盾,出現失眠,主要表現為難以入睡,睡眠中做夢且容易驚醒,多夢,心煩,無口干口苦,易生氣,偶感舌頭發硬,食可,二便正常,眼干,記憶力下降。舌體大,舌質紅,苔干,脈弦滑數。診斷:1.不寐肝郁化火證。依據患者癥舌脈予中藥湯劑口服,方以自擬方為主,具體藥物為:柴胡25 g,黃芩10 g,丹皮20 g,梔子20 g,生龍骨30 g(先煎),生牡蠣30 g(先煎),夏枯草20 g,姜半夏10 g,炒白術15 g,黨參15 g,生姜10 g,大棗10 g,炙甘草10 g。上方7劑,水煎服,早晚飯后口服。5月10日復診,癥狀較前好轉,口干,舌質紅,苔黃干,脈弦滑數。前方去夏枯草,加厚樸20 g,石菖蒲20 g,遠志10 g。上方14劑,水煎服,早晚飯后口服。5月24日復診,癥狀好轉,每夜可入睡6~7小時,脈沉弦,舌質紅,苔黃干。前方加白芍20 g,茯苓30 g。上方14劑,繼續口服。
按:分析本案患者可得出該患者病機為情志抑郁,少陽氣機不暢;故本方以小柴胡湯為主方,柴胡苦平,入肝膽經,宣泄氣機之郁滯;黃芩苦寒,清泄少陽半里之熱,是和解少陽的黃金組合。氣郁日久化火,故在柴胡疏肝理氣的基礎上,加以丹皮、梔子疏肝養血,丹皮、梔子使全方除了疏肝養血外,增加其清肝瀉火的作用,補肝體,又助肝用。龍骨、牡蠣鎮靜安神。加以白術健脾祛濕,黨參補中益氣,姜、棗合用生發脾胃之氣。甘草調和諸藥。二診患者痰濕象明顯,加以石菖蒲、遠志以祛痰和胃。三診加入白芍以平肝止痛,
茯苓健脾寧心。全方共奏疏肝理氣,清熱瀉火,收效較好。
3 體 會
圍絕經期失眠的病因病機較為復雜,現代中醫對于失眠主要從肝、腎兩個方面進行論治。但是在臨床中也要根據患者具體癥狀來進行辯證分析,不能拘泥于定論,注意靈活用藥。
參考文獻
[1] 郭麗華,李 紅.圍絕經期睡眠障礙中西醫發病機制.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5年第36卷第1期.75-76.
[2] 高學敏.中藥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