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廣益 任天祿 李世杰
【摘要】目的 分析神經內鏡下血腫清除治療基底節區腦出血患者的療效。方法 選取2017年11月~2018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基底節區腦出血患者5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各25例,分別采取神經內鏡下血腫清除術和傳統骨瓣開顱術進行治療,就兩種術式的應用效果進行比較。結果 試驗組患者殘余血腫量、術中出血量、手術費用明顯少于對照組,血腫清除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手術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基底節區腦出血患者應用神經內鏡下血腫清除術治療可取得較好的療效,且手術創傷小,治療費用相對較少,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關鍵詞】基底節區腦出血;神經內鏡下血腫清除術;傳統骨瓣開顱術;血腫清除率;殘余血腫量
【中圖分類號】R651.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7..01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1月~2018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基底節區腦出血患者5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各25例。其中,試驗組中男14例、女11例,年齡41~77歲,平均年齡(57.1±4.5)歲;對照組男13例、女12例,年齡44~78歲,平均年齡(57.9±4.7)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試驗組患者采取神經內鏡下血腫清除術治療,行全身麻醉,選取血腫中心前2 cm為靶點,在頭皮作一長度為5 cm左右的切口,在暴露出顱骨后鉆孔,骨窗直徑約為3 cm,剪開硬腦膜后置入腦穿刺針,并抽取10 mL左右的血腫,在顱內壓下降后將穿刺通道擴大,并置入透明管鞘,在管鞘內操作吸引器、內鏡,之后吸出血腫,并依據血腫的清除情況確定是否留置引流管,之后縫合手術切口。
對照組患者采取傳統骨瓣開顱術治療,行全身麻醉,在定位后作一長約15 cm的馬蹄形切口,之后清除血腫,需注意保護腦組織,并做好止血處理,置入引流管后縫合手術切口。
1.3 評價標準
1.3.1 對試驗組、對照組患者血腫清除情況(殘余血腫量、血腫清除率)進行比較。
1.3.2 對試驗組、對照組患者手術情況(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手術費用)進行比較。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血腫清除情況相比
試驗組患者殘余血腫量較對照組更少,血腫清除率較對照組更高,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相比
試驗組患者手術時間較對照組更短,術中出血量、手術費用較對照組更少,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基底節區腦出血在臨床中較為常見,該病的發生與高血壓、腦動脈硬化等多種疾病密切相關,患者可出現頭暈、頭痛、惡心嘔吐、意識障礙、偏癱、失語等癥狀,是神經外科常見的危急癥。因顱內壓增高處理不及時容易造成腦疝形成,導致較高的死亡率和致殘率。本次試驗結果顯示神經內鏡下血腫清除術相比于傳統骨瓣開顱術在治療基底節區腦出血中更具優勢,其殘余血腫量、術中出血量更少,血腫清除率更高,手術時間更短,患者治療費用更少,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王雙豹等[2]的試驗結果類似于本次試驗結果,證實本次試驗具有一定的臨床參考價值。
由本次試驗可以看出,神經內鏡下血腫清除術在治療基底節區腦出血中安全、有效,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鮑 歡.基底節區腦出血小骨窗血腫清除和神經內鏡下血腫清除的臨床比較[J].浙江創傷外科,2017,22(4):759-760.
[2] 王雙豹,趙偉然,鄧一潔,等.基底節區腦出血小骨窗血腫清除與神經內鏡下血腫清除的效果對比[J].西部醫學,2015,27(6):
870-872.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