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艷 嚴彩華
【摘要】目的 分析醫護協同護理模式在腦外傷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采用歷史對照研究法,對NICU護理改進前(2016年6月~2017年7月)后(2017年8月~2018年9月)收治的110例腦外傷患者進行研究,其中護理改進前予以常規模式,護理改進后實施醫護協同護理模式,統計入選者醫院感染、多重耐藥菌感染發生情況及護理滿意度,醫護人員多重耐藥菌感染防護知識掌握優良率、手衛生依從率,并評價護理質量。結果 護理改進后,多重耐藥菌感染及醫院感染發生率有所降低,護理滿意度、醫護人員防護知識掌握優良率、醫護人員手衛生依從率、護理質量總分均有所上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醫護協同護理模式能夠切實降低腦外傷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發生風險,有利于團隊協作能力、業務水平以及護理滿意度的提升,值得作為常規護理模式加以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腦外傷;多重耐藥菌感染;醫護協同護理;醫院感染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7..02
腦外傷患者是醫院感染的高危人群,且在住院接受感染防治治療期間,往往需要聯合使用抗生素藥物,這便加大了多重耐藥菌感染發生風險,對患者的生命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2017年8月NICU以醫護協同護理模式取代常規護理,旨在減少腦外傷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的發生,改善患者預后。為驗證醫護協同護理模式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6月~2017年7月及2017年8月~2018年9月兩個時間段入院治療的腦外傷患者110例進行研究,對比兩組年齡、性別、病情等一般資料未見明顯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護理改進前及改進后參與研究的神經外科醫務人員合計42例。
1.2 方法
護理改進前按照神經外科常規護理模式開展工作,自2017年8月開始實施醫護協同護理模式,具體方法如下:
1.2.1 組建醫護協同護理小組
采取擇優入組的形式成立醫護協同護理小組,小組成員共同探討腦外傷患者共性特征及護理對策,結合不同患者的個體差異細化護理內容,同時總結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的誘因,并據此調整護理計劃;嚴格要求小組成員規范錄入患者個人信息及相應檢查結果,以便增加對患者的了解程度,提高護理的針對性;評估患者潛在感染風險因素,對高危患者進行加護。
1.2.2 醫護協同查房
患者住院接受治療期間,臨床醫師與護理人員應共同查房,護理人員負責登記患者各項生命體征,詢問用藥、飲食、排便等情況,主治醫生通過病情觀察調整治療方案;護理人員應為患者測量體溫,檢查呼吸道、尿道,排查感染風險,囑患者若有發熱或其他不適癥狀應及時告知醫護人員;主治醫生和護理人員結合查房結果調整用藥和護理計劃,共同提升護理質量。
1.2.3 醫護協同控制感染
每日清潔、消毒病房和病區環境改成每日清潔及消毒重癥監護室,空氣消毒機每日間斷消毒共20小時,家屬探視時間為每日半小時,探視人數不超過5人,且需穿隔離衣,穿鞋套戴口罩,探視前后需用免洗消毒凝膠進行手衛生消毒,結合天氣情況開窗通風;嚴格凈手,要求醫護人員互相監督、提醒;在配合臨床醫師進行病情檢查等操作的同時,應及時記錄結果,以便全面了解患者病情變化并調整治護方案;限制病區人員流動,執行探視制度,要求患者家屬在規定時間內探視、照料,且需穿戴無菌衣物、口罩,探視前后嚴格凈手;協助患者進行各項檢驗、檢查,在此過程中做好感染預防工作。
1.2.4 完善神經外科感染防控體系
結合神經外科收治病患一般特征及治療過程潛在感染隱患擬定感染防控計劃,并對神經外科感染情況進行實時監控,將上報感染患者的資料一并進行分析和總結;商討如何提高神經外科抗生素使用的科學性、合理性,明確不同抗生素種類的使用指征和劑量要求;定期對醫護人員手衛生以及無菌操作執行情況進行臨檢和考核。
1.2.5 定期開展培訓
定期開展醫院感染防控知識和技能培訓,豐富培訓內容,廣泛涉獵診斷和預防多重耐藥菌感染和醫院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導管護理和相關感染預防、呼吸機使用及相關感染預防、手衛生標準、消毒和隔離要求等[1]。
1.3 觀察指標
統計入選者醫院感染、多重耐藥菌感染發生情況及護理滿意度,醫護人員多重耐藥菌感染防護知識掌握優良率、手衛生依從率,并記錄護理質量評分。其中滿意度及防護知識測評均采用自制問卷表,滿分均為100分,60分以上視為滿意/優良;手衛生依從標準為在與患者接觸前均遵守6S洗手原則凈手,反之則視為不依從;護理質量測評內容共計五項,單項內容下設小條目,按照4級評分原則由差至優依次記1分、2分、3分和4分,得分愈高提示質量愈佳。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統計入選者感染情況及滿意度
2.2 統計醫護人員多重耐藥菌感染防護知識掌握情況及手衛生要求執行情況
改進前,醫護人員多重耐藥菌感染防護知識掌握優良率為83.33%(35/42),改進后為97.62%(41/42),改進前,醫護人員手衛生依從率為90.48%(38/42),改進后為100.0%(42/42)。與改進前比較,醫護人員多重耐藥菌感染防護知識掌握能力及手衛生依從性均有所提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統計護理質量評分變化
3 討 論
醫護協同護理是以提高護理質量為目的的護理模式,通過醫護合作能夠彌補傳統護理醫護溝通不到位的不足,實現醫護患無縫隙專科服務[2]。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改進后,多重耐藥菌感染發生率由12.73%降至0.91%、醫院感染發生率由22.73%降至2.73%,護理滿意度由84.55%升至97.27%,醫護人員防護知識掌握優良率由83.33%升至97.62%,醫護人員手衛生依從率由90.48%升至100.0%,護理質量總分由(53.46±5.23)分升至(76.29±10.91)分,各指標對比差異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充分印證了醫護協同護理模式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醫護協同護理模式能夠切實降低腦外傷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發生風險,有利于團隊協作能力、業務水平以及護理滿意度的提升,值得作為常規護理模式加以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徐翠榮.多學科協作模式在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控制中的應用效果[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5,9(18):276.
[2] 楊香玉,劉筱韻.醫護協同管理在腦外傷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控制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8,16(25):3152-3154.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