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玲
【摘要】目的 探討腦室出血并梗阻性腦積水而予以腦室外引流術患者的術前、術中及術后的護理方法。方法 選取我院2015年~2017年收治的79例腦室出血并梗阻性腦積水予以腦室外引流術的患者,采用綜合護理方法進行護理,觀察護理效果。結果 入組病例中置管時間最短3 d,最長20 d。痊愈23例,好轉 43例,無效或死亡13例,治愈好轉率83.5%,腦室出血并梗阻性腦積水側腦室置管持續引流治療過程中,入組病例中出現中樞性高熱9例,再出血并腦疝形成9例,消化道出血9例,引流后腦脊液感染4例,病程中并發癇性發作3例,干預后,患者CCS評分均明顯降低,GCS、生活質量評分均明顯升高,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腦室外引流術是能挽救腦室出血并梗阻性腦積水患者挽救生命的關鍵措施之一,其中,采用綜合護理進行護理有利于手術療效的提升和患者康復。
【關鍵詞】腦室出血;梗阻性腦積水;側腦室置管引流術;綜合護理;預后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5..02
腦部出血意外常因血腫壓迫腦部組織和造成神經損傷,導致出現器官衰竭、呼吸障礙等嚴重損傷[1],所以其具有發病迅速、進展飛快和超高死亡率,以高血壓性腦出血和顱腦外傷為常見。腦室出血并梗阻性腦積水是神經外科需要立即干預的危急重癥。最常用的干預手段是腦室外引流,隨著近年微創手術的流行與發展,微創配合引流術對于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取得了一定的臨床效果,但配合護理的研究較少。在本研究中,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5年~2017年79例腦室出血并梗阻性腦積水患者,其中男49例,女30例;年齡:40~49歲14例,50~59歲34例,60~69歲21例,70~79歲10例。原發性腦室出血19例,丘腦出血30例,腦干出血11例,小腦出血12例,腦葉出血7例,側腦室鑄型或三腦室、四腦室積血并腦積水。所有病例均符合腦室外引流術的手術指征,并于我院急診行腦室外引流術。
1.2 治療過程
所有患者經頭顱CT 檢查明確腦出血破入腦室或原發性腦室出血并梗阻性腦積水診斷。治療措施包括:甘露醇脫水降顱壓治療,控制過高血壓(收縮壓>180 mmHg),控制心律失常,防治消化道出血,控制癇性發作,適當鎮靜等。患者于急診行腦室外引流術[2],部分腦室鑄型嚴重者加用尿激酶2萬U灌注,短暫夾管后放開引流,(夾管過程中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出現血壓升高,意識障礙加深,即刻放開)。引流時間視腦室內積血情況及顱內壓高低而決定,待復查CT檢查示腦室內積血消失、腦脊液循環通路通暢時再夾管觀察24~48 h,無異常后拔管。
1.3 方法
(1)術前護理:術前備好頭皮,非昏迷患者肌注術前針(苯巴比妥0.1 g,哌替啶50 mg),準備穿刺引流包、引流管等手術器械,協助醫師完成手術;術中幫助固定患者頭部、或躁動的肢體,便于手術順利進行,縮短手術時間。
(2)術中護理:術中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變化,特別注意患者血壓和呼吸,如手術順利,放少量腦脊液后,顱內壓降低,患者血壓便開始下降。如術中并發再出血時,患者的血壓下降不明顯,甚至更高,可突然出現呼吸節律改變;術中協助醫生行引流管的生理鹽水沖洗及尿激酶灌注;尿激酶灌注后短暫性夾管時更應密切注意患者血壓、呼吸和神志,評估顱內壓的高低,必要時迅速打開管引流腦脊液。
(3)術后護理:①引流管固定:引流管引流高度直接影響顱內壓,過低導致引流過度,造成低顱壓、顱內積氣、腦皮質塌陷或繼發腦血管損傷引起再出血等;過高又導致腦室積液擴張。一般將引流管固定于側腦室水平上180~200 mm。護理中注意患者引流管的高度,及時調整。避免翻身、拍背等護理時導致患者頭部高度的劇烈
改變。
②引流量的觀察:正常生理情況下,腦脊液分泌量為0.35 ml/min,24 h約500 mL。在出血、感染等病理狀態下,腦脊液分泌量顯著增加。因此,若每日引流量超過
500 mL,提示循環通路梗阻嚴重,拔管困難。引流多日后,腦室循環通路恢復,引流管腦脊液引流量逐漸減少,可考慮逐漸拔管。若突然引流量明顯減少,并血壓升高、神志改變,表明引流不暢,需緊急處理。
③防治引流后感染:術后注意頭皮敷料的干燥;定期傷口換藥;更換引流袋/引流瓶時注意無菌操作;預防性用廣譜抗生素;定期留取引流液行常規、生化、細菌培養、真菌培養。79例病例中,腦脊液感染4例,1例為金黃色葡萄球菌,3例為肺炎克雷伯菌,均在引流時間超過10 d后發生。
1.4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手術療效;觀察術后3天應用GCS量表評估患者恢復情況,患者意識狀態越高則分數越高;應用CCS量表評估患者語言能力和肢體活動障礙,患者相關功能越高則分數越低;應用WHOQOL-BREF量表評估患者術后生活質量,生活質量預告則評分越高。觀察引流后的并發癥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6.0進行分析,計量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行t檢驗;計數采用百分比表現,行x2校驗,P<0.05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臨床療效
入組病例中置管時間最短3 d,最長20 d。痊愈23例,好轉 43例,無效或死亡13例,治愈好轉率83.5%,其中腦葉出血治愈好轉率最高達到100%,其次是丘腦出血治愈好轉率為90%,而腦干出血治愈好轉率最低為54.55%,見表1。
2.2 近期并發癥
數據顯示,腦室出血最常見的并發癥是高熱(11.4%)、腦疝(11.4%)、消化道出血(11.4%)、其次為感染(5.1%)與癲癇(3.8%)。
2.3 干預前后GCS、CCS、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干預后,患者CCS評分(8.76±2.21)均明顯降低,GCS(15.12±1.56)、生活質量評分(61.56±5.47)均明顯升高,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腦部出血意外以發病突然、進展快和高死亡率致殘率為特點,多伴昏迷、嗜睡或躁動,多發生于中老年群體[3]。常因血腫壓迫腦部組織和造成神經損傷,導致出現器官衰竭、呼吸障礙等嚴重損傷。其起病急,無預兆,可出現腦疝、呼吸障礙等并發癥隨著病情進展。如果在其發展之前得到有效的迅速的治療,可以降低此病死亡率改善預后。而再嚴密的手術得不到對證的護理,術后并發癥的出現幾率亦較高。在圍手術期,給予心理護理以提高依從性,術后穩定顱內壓、預防感染及防止引流管堵塞等,避免顱內壓突然增高引發二次出血,防止因感染導致的一系列并發癥等。
護理工作中,必須分秒必爭地配合醫生進行術前準備,具體內容包括:立即備頭皮,建立靜脈通道,幫助患者排痰或吸痰,保持呼吸道通暢;保證手術環境清潔,有利于減少術中、術后并發感染;術前在準確的時間點肌注術前針,特別是非昏迷病人,苯巴比妥、哌替啶等鎮靜鎮痛治療可減少病人術中的躁動,有利于手術的順利進行;檢測患者生命體征,血壓過高時適當降壓治療。術中幫助固定患者頭部、或躁動的肢體,便于手術順利進行,縮短手術時間。術后要對各種并發癥進行有效預防[4]。護士要有高度的責任感,仔細認真的臨床觀察,綜合分析,及時有效的發現問題、處理問題,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有利于提高臨床療效。
綜上,腦室外引流術是能挽救腦室出血并梗阻性腦積水患者挽救生命的關鍵措施之一,其中,采用綜合護理進行護理有利于手術療效的提升和患者康復。
參考文獻
[1] 陳祎招,徐如祥.高血壓腦出血神經內鏡微創手術與開顱血腫清除術的臨床比較分析[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15,36(10):616-619.
[2] 許小兵,林發牧,李子堅.神經內鏡治療高血壓腦出血術后早期再出血的原因與對策[J].廣東醫學,2015,12(22):62-65.
[3] 蔡 康,鄭 寬,李 衛."梯度減壓"對高血壓腦出血術中急性腦膨出的預防作用[J].實用醫學雜志,2016,32(3):417-420.
[4] 閆 亮.對比觀察神經內鏡微創手術與開顱血腫清除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療效[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5(05):98-99.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