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航 王楠 陳紅 趙海杰
【摘要】目的 探究延續護理干預對腸造口患者自我護理能力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6年7月~2018年2月收治的72例腸造口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n=36)與觀察組(n=36),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添加延續護理干預。對兩組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進行比較。結果 干預后觀察組自我護理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延續護理干預對腸造口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具有顯著影響,具有較高應用價值。
【關鍵詞】延續護理干預;腸造口;自我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5..01
在我國消化道腫瘤中,直腸癌較為常見,其中大多數為低位直腸癌,在臨床治療多采用根治手術。但是術后腸造口永久存在,對患者心理、生活等方面均有較大影響,患者普遍無法適應,因此需要讓患者對疾病及相關知識具有一定了解,并掌握相應技能,從而提升自我護理能力,提高生活質量[1]。本文以收治的72例腸造口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部分患者采用常規護理,部分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添加延續
護理干預,對其自我護理能力進行分析研究。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7月~2018年2月收治的72例腸造口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6例。對照組中男25例,女11例;年齡40~69歲,平均(54.32±3.76)歲。觀察組中男26例,女10例;年齡41~69歲,平均(54.89±3.23)歲。
兩組患者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添加延續護理干預。對照組方式:健康宣教、用藥指導等,并發放知識手冊。觀察組方式如下:患者出院前對其行系統評估,其重點為健康、環境、心理、生理四個方面,并對其結果行完善記錄,出院后7 d開展電話、家庭隨訪,對其問題進行解答,詢問其心理及造口情況,并分析患者自我護理不足之處予以指導,后依據患者情況開展定期隨訪,評估患者造口護理情況,并對其困惑行詳細解答。
1.3 觀察指標
對患者干預后自我護理能力進行評估,采用自我護理能力測定量表(ESCA),其中包含43條目,具體劃分為4維:自我護理技能、責任感、概念、知識水平掌握。總分值越高表明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越強。分值標準:57分以下水平較低,58~115分中等,116以上為較高水平,量表一致性信度0.89。
1.4 統計學方法
建立Excel數據庫對數據資料進行分析,分析軟件工具SPSS 20.0,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方差表示,兩組間比較,應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且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對比兩組患者干預后自我護理能力得分情況
對比觀察組與對照組兩組患者干預后自我護理能力得分情況,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腸造口患者心理、生理均有較大影響,因此需為其行適宜護理。延續護理是指在患者出院后為其提供延伸性護理服務,對患者生活質量及日常均有較好影響[2]。
通過研究發現,對比觀察組與對照組兩組患者干預后自我護理能力得分情況,觀察組自我護理能力評分(123.93±5.82)分高于對照組(104.83±7.82)分,差異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對腸造口患者應用延續護理干預可有效提升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對其生活質量有積極影響,對患者及家屬心理及經濟負擔也有緩解作用。其原因可能在于常規護理具有廣泛性,且多數為常規性操作,患者無法得到針對性指導,因此不知如何才能更快恢復。延續護理則依據患者個體情況進行科學、有效護理指導,以提高患者對疾病、自身以及如何康復的理解,從而確保患者可以自我護理,更好的回歸日常生活。
綜上所述,探究延續護理干預對腸造口患者自我護理能力的影響。結果表明應用延續護理干預對腸造口患者自我護理能力有顯著提升,具有較高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王 瓊,李紅麗.延續護理對直腸癌術后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自
我護理能力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河北醫學,2015,36(8):1504-1506.
[2] 李光焰,曾登芬,杜 娟,何海燕.護理干預對提高腸造口患者自護能力與生活質量的研究進展[J].齊魯護理雜志,2014,20(10):49-51.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