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濤
【摘要】目的 探討中西醫結合治療腦梗死偏癱患者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腦梗死偏癱患者89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治療方法分組:44例患者采用西醫治療,進入對照組;45例患者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進入觀察組。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 兩組NIHSS評分相比,觀察組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Barthel指數評分、治療總有效率相比,觀察組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腦梗死偏癱患者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的臨床效果良好,治療方法值得推廣使用。
【關鍵詞】腦梗死偏癱;中西醫結合;效果
【中圖分類號】R2-0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5..02
醫療水平的發展進步提高了腦梗死患者的存活率,但是患者的預后較差,后遺癥較多,偏癱即其后遺癥之一[1]。發生偏癱的腦梗死患者行動受限,生活自理能力部分喪失或完全喪失,生活質量也受到影響,因此,患者需及時得到有效的治療[2]。目前,臨床中治療腦梗死偏癱的方法主要為康復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康復鍛煉、針灸、推拿等,各種治療方法的療效存在差異。中西醫結合治療是腦梗死偏癱的治療思路之一,越來越多的患者選擇中西醫結合治療,以期能夠增強療效。本研究選取腦梗死偏癱患者89例作為樣本,分析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89例腦梗死偏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病例入選標準:經臨床診斷確診為腦梗死后偏癱,患者本人及其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病例排除標準:合并腫瘤疾病的患者,合并嚴重臟器病變的患者,意識障礙患者。根據治療方法將患者分成兩組。觀察組:男23例,女22例;年齡46~81歲,平均(61.18±2.48)歲。對照組:男21例,女23例;年齡45~83歲,平均(60.75±2.39)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基礎治療,包括吸氧、抗感染、補液等。對照組:采用西醫療法。①對腦水腫患者,靜脈注射甘露醇注射液以消除水腫,對合并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實施相應的降壓、降糖治療。②給予患者阿司匹林腸溶片(北京太洋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5421)口服,每次80~100 mg。每天一次。③給予患者奧扎格雷鈉氯化鈉注射液(山東華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2059)靜脈滴注,每次100 mL,每天兩次,兩周為一個療程。
觀察組:采用中西醫結合療法。(1)實施西醫療法,方法與對照組患者一致。(2)實施中醫療法。①針灸治療。選穴:選取曲池穴、合谷穴、伏兔穴、陽陵泉、陰陵泉、手三里、足三里、內關穴、外關穴等穴位作為主穴。治療:連接電針儀,采用疏密波進行電針治療,每次治療時長為30分鐘,每天治療一次,連續治療十天。②中藥內服治療。藥方組成:當歸6 g,赤芍5 g,紅花3 g,黃芪
60 g,地龍3 g,川芎4 g,桃仁3 g。隨癥加減:陽虛、四肢發冷的患者加用附片、桂枝,頭昏患者加用白菊花、鉤藤、天麻,口眼歪斜的患者加用全蝎、白附子、僵蠶、益智仁,上肢不遂的患者加用葛根、羌活,下肢不遂的患者加用地龍、懷牛膝、川續斷、桑寄生。以上諸藥水煎,取汁200 mL,早晚各服一次。一個月為一療程,連續治療兩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的評估方法為NIHSS評分法,日常生活能力的評估方法為Barthel指數評估。
1.4 療效判定標準[3]
顯效:治療后,患者的癥狀基本消失,殘疾等級評定結果為0級,NIHSS評分降低90%以上。有效:治療后,患者的癥狀明顯改善,殘疾等級評定結果為1~3級,NIHSS評分降低45%~90%。無效:治療后,患者的癥狀無明顯改善,NIHSS評分與治療前相比無明顯降低,甚至增加。
1.5 統計學方法
統計學處理軟件為SPSS 13.0統計軟件包。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x2檢驗,P<0.05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NIHSS評分、Barthel指數評分
治療后,兩組NIHSS評分對比,觀察組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Barthel指數評分相比,觀察組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治療效果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相比較,觀察組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中西醫結合是治療腦梗死偏癱患者的方法之一,其優點在于集中了中醫和西醫的長處,比單用中醫療法或單用西醫療法更加安全、可靠。為提高腦梗死偏癱的治療效果,本研究選取89例患者作為樣本,詳細分析了中西醫結合治療與單用西醫治療這兩種情況下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表明,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患者其NIHSS評分明顯更低,而Barthel指數評分、治療總有效率明顯更高。從這項結果可以看出,中西醫結合治療具有明顯的優勢。腦梗死在中醫學中被歸類于“中風”,其病機在于風邪侵體、氣滯血瘀、筋脈失養或者陰虧陽亢、勞倦內傷,又或者是飲食。不節、痰熱阻滯經絡。偏癱的發生與腦梗死密切相關,其病機在于氣虛血瘀、經絡痹阻、肢體失養。根據腦梗死偏癱患者的病機,臨床中治療此病的方法應為行氣活血、化瘀通絡。本研究中,采用西醫治療的患者療效不太理想,這是因為西醫治療雖然也以“行氣活血、化瘀通絡”為目的,但是治療效果有限,且無法根據癥狀施治。將中、西醫療法結合使用的患者取得了比較滿意的治療效果,這是因為這種治療方法集中了西醫見效快的優點,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改善癥狀;同時也集中了中醫治療的優點,針灸治療和藥物內服治療均能發揮活血行氣、祛瘀通絡的功效,
綜上,腦梗死偏癱臨床治療的關鍵在于修復受損的神經功能,改善患者的運動能力,中西醫結合療法有助于達成這一治療目標,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紀翠霞.中西醫結合方法應用于腦梗死后偏癱治療的臨床效果研究[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8(85):140+142.
[2] 鐘建威.中西醫結合綜合方案治療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臨床效果[J].醫療裝備,2018,31(15):95-96.
[3] 李建偉,聶容榮,李榮宗.中西醫結合整體康復治療腦梗死偏癱50例臨床觀察[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7,27(20):29-30.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