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佐
摘 要:千百年來,每一個民族的文化必然受到本民族的思想所影響,儒、道、仙、佛各家在不同時期都影響著中國山水畫,早期的儒道結合,后來由于時代的影響,道家思想逐漸占了上風,從此中國山水畫無處不滲透著濃濃的道家思想。無論是用水墨取代“五色”,還是隱士文人倡導的“無為而治”,這些思想都推動了水墨山水畫的發展,使水墨畫成為中國山水畫的傳統。
關鍵詞:道家思想;山水畫;文化
一直以來,儒家與道家思想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儒家思想影響著人們的言行舉止,道家思想影響著人們的思想道德觀念,儒家為肉,道家為骨。老子、莊子作為道家精神的代表,他們的很多思想都融于中國人的骨子里,影響著文化的發展、藝術的內涵。宗炳受老、莊的道家思想頗多影響,創作出了中國山水畫乃至整個中國畫的最重要論著——《畫山水序》,它主要闡述用畫的形式把哲理的內容(道)表達出來,不僅是畫論,更是玄論。
一、中國山水畫概述
中國山水畫萌芽于晉,在六朝后期至隋初這一階段處于停滯狀態,隋至唐初發展很快,山水畫在中唐進入興盛,唐末五代時期發展成熟,以至于占據了中國畫的主流地位,北宋中后期處于保守狀態,明清則派別林立。山水畫按繪畫風格可以分為青綠、金碧、沒骨、淺絳、水墨這幾種。唐末以來,通過孫位、荊浩、關同、李成、范寬、董源、巨然這些山水畫大家的發展,中國山水畫發展成為畫壇之首,遂成為中國畫的重要標志。
二、道家美學思想
中國道家思想家認為:“道者萬物之奧”“唯道集虛”。萬物根本的“道”非耳目可及,大自然開合之間的運動變化體現著“道”的存在。在道家看來,自然界中山水的千姿百態,體現著“道”,它們是世間最本質的存在,不受任何拘束,自由自在。這些道家思想大大影響了中國古代繪畫,宗炳就是將道家思想貫徹到繪畫中的第一人,作《畫山水序》。此后,中國古代的山水畫家都深受道家思想的影響,他們認為“山水畫”與“道”是密不可分的,在畫中可以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
三、道家美學思想在山水畫中的體現
(一)色彩觀
道家崇尚自然,講求“清凈”“無為”“無欲”“樸素”,反對絢麗繽紛的豪華之美,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莊子曰“五色亂目”,反對絢麗燦爛,因此受其影響的山水畫家摒棄“五色”,代之而起的是“樸素”的水墨山水畫,畫面以黑白二色為主色,這成為了中國山水畫的獨特的藝術標志。“墨分五彩”,墨色作為一種單純的色彩有很強的表現力,純墨色遇水呈現出焦、濃、重、淡、清等色調,通過畫面能表現出不同的明暗深淺變化,與“五色”相比,更具視覺沖擊力,中國古代畫家創作了《秋山草堂圖》《溪山樓觀圖》等一系列經典的以水墨畫為主的佳作。石濤用墨恣意瀟灑,強調靈活,以潑墨、破墨、積墨等方法描繪山川美景,再現了自然晴雨晦明的氤氳氣象。其中《山水清音圖》(圖1),筆意瀟灑,酣暢淋漓,整幅畫面墨色讓人眼前一亮,焦、濃、重、淡、清之間的關系處理得自然和諧。王蒙的《青卞隱居圖》(圖2),整幅畫面用墨紛繁復雜,但又不顯得累贅,高遠深遠構圖,使畫面在寫景的同時又有層次變化,郁郁蔥蔥的樹木雖層層疊加,整幅畫面卻通透舒暢。
(二)虛實相生
老子所提倡的“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和中國山水畫中的留白息息相關,一幅畫中最妙的部分就在于空白處,能給人以無限的遐想。空白處并不是突兀的留白,而是作為畫面的一部分存在,是山水畫的延續。如果畫面被墨色鋪滿就會顯得不透氣,整幅畫面沒有靈氣,一幅畫中因為有了留白的部分而變得更加引人遐想,令人神往,而且能更好地表達畫者的心境。如倪瓚的《漁莊秋霽圖》(圖3),畫面的下方是一層坡地、雜樹,中間保留一定的空白,表示湖水,營造出廣闊的空間,遠處則是一些低矮的山巒,中間空白的湖水給人一種空靈的境界。
(三)天人合一
中華民族宇宙意識的確立,是自《周易》、老莊開始的,這就是物我相融、生生不息、對時間的感嘆和“天人合一”的觀念。這種觀念不含有道德意義,它超脫功利與仁義,以追求詩意的“忘我”與人格獨立為宗旨,“天人合一”的“天”指的是自然法則,它要求人們親和大自然、遵循自然法則去生活,它決定了中國繪畫藝術要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生存之道、審美趣向,它不會因為時代的改變而改變。
在世界所有的藝術中,屬中國的藝術與自然結合得最為緊密。山水畫有別于人物畫、花鳥畫,山水畫需要真實地對景寫生,即“以形寫形,以色貌色”,因為山水最能體現文人的理念和情懷,所以對山水畫的發展貢獻最大的是歷代隱士。大多歸隱山林之士,都具有一些道家思想,在他們仕途受挫時,會隱居山林,寄情山水。山水畫論之祖宗炳、王維、張璪皆為隱士,范寬沒有在仕途上繼續前行,而是把所有的精力投入于山水林泉和筆墨之中。
相對于人物畫、花鳥畫,山水畫并不需要一筆一畫皆為精細,稍缺一塊石頭、一顆樹都無大礙,秉承著“道法自然”的思想,山水畫更重要的是表達自我,將畫者的情感與天地山川融為一體,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四)以柔克剛
中國繪畫中的線條,不光起到描繪輪廓作用,這根線條還要有體感、質感,有畫者的情感,有被描繪對象的生命力,所以,柔弱的線條體現了中國繪畫的生命力。柔能克剛,在山水畫中則表現為線條的“綿里裹鐵”,因此畫家在山水畫的皴法中大多喜歡用披麻皴、折帶皴來表現,斧劈皴用得相對少,像董源運用披麻皴來表現江南秀麗多姿的山水景色,作《瀟湘圖》。
筆墨線條之所以能如此淋漓盡致地、曲盡其態地表現天地山川萬物之美,與中國畫使用尖中有圓、柔中帶鋼的毛筆這個因素有關。中國山水畫用宣紙、毛筆來表現萬里河山,山川之陽剛與筆、紙的陰柔躍然紙上。
(五)代表畫家
作為水墨畫代表人物,王維開始學李思訓,以青綠著色,后畫風變“水墨渲淡”,即把墨加水分濃淡不同的層次,用以渲染替代青綠,并能用水墨表現出山形的陰陽向背。
謝赫的“六法”被荊浩提出的“六要”替代,荊浩完全不提“賦彩”,而是以“墨者”代之,這表明用墨的技巧在唐代水墨山水畫的發展中達到了能代色彩而更勝之的效果,也是在這個時期,水墨山水畫達到了畫壇之首的地位。
張璪因入世之路被破壞,謫居武陵,畫藝大進,畫興大發,而他作畫“遺去機巧,意冥玄化”“得之于玄悟,不得之于糟粕”,正體現了莊學認識問題的中心課題。
無論是第一個把老莊之道和山水畫聯系在一起的宗炳,還是如《老子》所言“混而唯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復歸于無物”總結出“三遠”法的郭熙,他們都將藝術思想與道家思想緊密結合,創造了特有的中國山水畫。
四、結語
藝術是文化的表現,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與本民族的文化密不可分,道家思想深深地影響了中國山水畫的發展,畫家以道家思想為靈魂將畫山水與個人情感融為一體,在畫中游覽山川美景,窺見內心深處。道家思想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山水畫的審美形式,無論是從色彩、構圖還是審美上看,中國山水畫都是畫者將內心的表現融于筆墨之中的體現,所以,觀山水畫不僅僅是畫者對美好自然山川的贊美,更是對道的一種感悟,是在道中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
參考文獻:
[1]巫鴻.時空中的美術:巫鴻中國美術史文編二集[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
[2]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3]邵慧良.寫意:中國畫發展方向[M].南京:江蘇大學出版社,2013.
[4]韓林德.石濤與話語錄研究[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89.
作者單位:
遼寧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