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貝貝
摘要:何家英在中國的畫壇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何家英的作品中,他所描繪女性形象的居多,他所刻畫的人物形象既體現著隋唐時期的繪畫風格,又有對古代技法的超越和創新,這使他的作品不僅具有突出的人物個性和先進的時代性,又不失中國畫的韻味。何家英還吸取西方繪畫的素描技法運用于中國畫中,使其作品別具一格。他畫中的每一個人物形象都描繪細膩,技法嫻熟,氣韻生動,充分反映了人物的內心世界。
關鍵詞:何家英;工筆人物畫;技法;藝術
一、何家英對古代傳統繪畫的繼承
(一)何家英對古代繪畫的繼承
中國畫歷史源遠流長,從魏晉南北朝時代起,中國工筆人物畫就有所發展,如梁元帝蕭繹的《職貢圖》,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列女仁智圖》《洛神賦圖》都是當時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顧愷之這三件作品的問世,為當時古代的工筆人物畫增加了一抹絢麗的色彩,成為后人爭相模仿的范本。此時的工筆人物畫主要以線為主,在線描的基礎上略施色彩,人物儀表形態自然生動,注重骨法用筆,以形寫神,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在何家英的作品中,隱隱約約體現著魏晉時期的繪畫特點,雖然他刻畫的每一個人物形象都是現代人物,但看起來都古味充足。
中國繪畫源遠流長,其中中國工筆人物畫從古代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了很長的歷史,經過一代一代人的努力,中國的工筆人物畫一直在成長著,發展著,創新著,何家英作為當代重要的工筆人物畫家,為中國工筆人物畫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站在古人的肩膀上認真研習古代繪畫,他將古代的繪畫技法和現代人物形象相結合,繼承和發展了中國的工筆人物畫。以何家英的作品《魂系馬嵬坡》為例,這幅畫講的是唐明皇和楊貴妃在馬嵬坡的故事,這幅畫氣勢龐大,人物眾多,畫中的主人公楊貴妃更是楚楚可憐,哀婉凄涼。何家英把唐朝女子臉型圓潤飽滿、氣質雍容高貴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畫面左側的唐明皇身穿黃袍,背對著觀眾,扶鼎而泣,在眾多紅衣武士浩大的氣勢襯托下,唐明皇顯得軟弱而無奈,此幅作品氣勢龐大,色彩對比強烈,對人物的形態氣質和心理活動的刻畫極為細致。這幅畫中的用線、用色和構圖都繼承了晉唐以來的畫風,人物刻畫更為細膩,在這浩大的場面當中,每個人物的面部表情都不一樣,體現了作者深厚的繪畫功底,也凸顯出了何家英對中國古代人物畫的用心研磨和勤學苦練,才能使他的作品達到如此的境地。
(二)何家英對古代六法的繼承和運用
六法最早源于南齊謝赫的《古畫品錄》,是品評中國古代繪畫的最高準則,六法論的提出標志著古代繪畫理論框架的初步完備,后代的畫家們開始把六法作為衡量繪畫作品的最高標準。宋代的美術史家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提出“六法精論,萬古不移”。從南朝開始一直到現在六法在不斷地被充實著,發展著,唐代美術理論家張彥遠在理論著作《歷代名畫記》中說到:“昔謝赫云:畫有六法:一曰氣韻生動,二曰骨法用筆,三曰應物象形,四曰隨類賦彩,五曰經營位置,六曰傳移模仿。”氣韻生動體現了一個藝術家的藝術氣質和藝術修養,一幅作品只有形與神同時兼備時,才能被稱為氣韻生動,在謝赫的繪畫理論六法中,氣韻生動被列在了第一位,我們可以看出氣韻生動在六法中的重要地位。以何家英的作品《酸葡萄》為例,賞析何家英的作品,可以看出六法在何家英作品中的體現。
首先,從氣韻生動來說,這幅畫一共刻畫了五個少女形象,無論是人物的動態還是人物的面部表情,都刻畫得形神兼備,栩栩如生,同時把每一個人物的心理活動和性格特征都表現了出來。例如坐在葡萄藤下吹笛的少女,思緒似乎飄到了遠方,還有在地上坐著認真傾聽笛聲的女孩,似乎在認真品味笛聲的韻律,在葡萄架下認真看書的女孩、摘葡萄的女孩、吃葡萄的女孩也被刻畫得非常細致。在何家英的筆下,人物形象各不相同,每個人物形象都有各自的特點,每個女性形象的個性特征都被充分表現了出來,氣韻更加生動。
其次,看這幅作品的骨法用筆,骨法用筆即是用相應的筆法表現出對象的體貌特征,描繪出物體的藝術形象。何家英在《酸葡萄》這幅作品中,繼承了中國畫以線造型的繪畫方法,用不同的線條塑造出不同的人物形象。在何家英的作品《酸葡萄》中,雖然五個人物形象都為女性,但何家英把線的濃淡、干濕、曲直發揮到了極致,用不同的線條勾勒出了不同的人物形象,用不同質感的線條表現出了不同的物體。同時骨法用筆又體現著一種中國人含而不露的哲學觀。清代畫家石濤說:“畫受墨,墨受筆,筆受腕,腕受心。”道出了骨法用筆的真諦。
最后,我們看一下這幅畫的經營位置,在何家英的《酸葡萄》一畫中,構圖比較飽滿,綠色的葡萄葉和五個少女形象占滿了整幅畫面,葡萄葉占據了畫面的整個左上半部分,五個少女形象錯落有致地分布在整幅畫面當中,兩坐三立,有高有低,畫面韻律極強,整幅畫面充滿了形式美。
二、何家英的繪畫藝術
(一)繪畫技法的中體西用
何家英作為當代工筆人物畫的領軍人物,不僅繼承了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在立足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體的基礎上,又吸取西方的優秀文化為己用,從而創新了中國繪畫技法。東方和西方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因而東方和西方的繪畫技法也各不相同,何家英不囿于本民族的傳統文化,虛心學習西方的繪畫技法,并運用于中國畫之中。
何家英不僅繼承了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而且還努力學習西方的素描、油畫、色彩、速寫等繪畫技法來豐富中國畫。何家英極力尋找東方繪畫和西方繪畫之間的共性和個性、相同和差異,使東方繪畫技法和西方繪畫技法相結合,創作出了一幅幅唯美、寧靜、樸素又具有東方特色的女性形象。以何家英的作品《舞之憩》為例,這幅作品把中西方繪畫技法融合得天衣無縫,這幅畫描繪了一群舞者習舞中途休息的場景,畫面有四位年輕寧靜的少女,其中一位少女站立在畫面的左側,占據著畫面的主要位置,這位少女上身穿黑色吊帶,腰上系著一件衣服,腳上穿著一雙舞蹈鞋,正全神貫注地縫補她那散了線的舞蹈鞋。另外三位少女坐在右側的一張大凳子上,其中一位少女正拿著帶有茶葉的水杯喝茶,和她并排坐著的另一位少女穿著粉紅色的寬松上衣,兩腿伸開,攤開雙手,正在放松她那疲憊的身子,畫面最左側的一位少女我們只看見她裸露的脊背和濃密的黑發,好像是作者故意引導著我們的思維,告訴我們畫中并不是四個人,而是有更多的人。何家英用寫實的手法細致的刻畫了畫面中的每一個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逼真生動,畫家把舞女寧靜、樸素、優雅的氣質完全體現了出來。從何家英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他把西方的寫實技法和中國畫傳統技法很微妙地結合起來,在傳統的基礎上融合中西方的繪畫技法,從而使他所畫的人物典雅寧靜,用筆細膩生動,構圖嚴謹,人物形象更加生動感人。
(二)創作題材的生活化和藝術化
在中國的唐宋時期,中國的工筆人物畫有了很大的發展,主要以宮廷貴族為主要題材,大多描繪一些皇親貴族和宮廷女眷,很少有畫家描繪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隨著社會的變革和時代的發展,社會環境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人們的思想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再加上西方文化對中國的沖擊,人文主義精神在中國慢慢深入人心,人們開始觀察自我,觀察社會,深入生活,體味生活中喜怒哀樂、酸甜苦辣,畫家們也開始在現實生活中汲取靈感并塑造畫面中的人物形象,在生活中尋找美,發現美,創造美。
何家英作為20世紀中國工筆人物畫的領軍人物,善于在生活中發現美,他描繪的每一個人物形象都是從現實生活中提煉出來的,再在現實的基礎上加以加工改造,塑造成的人物形象既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集現實美與藝術美于一體。何家英的作品中所運用的創作方法是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現實主義是藝術發展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創作方法之一,它具有較強的生命力和較大的包容性,從原始社會的巖洞壁畫到古希臘的雕塑,再到達·芬奇、庫爾貝的繪畫作品等等,優秀的作品浩如煙海。在何家英的作品中,我們看到了既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藝術。《十九秋》是何家英代表作,這一創作題材來源于一個普通的現實生活,何家英在創作《十九秋》時經歷了很艱難的創作過程。何家英為了創作這幅作品,反復去了農村三四次收集創作素材,而且畫了大量的速寫,才艱難地塑造出了一個單眼皮、翹著厚厚嘴唇的農村小姑娘。在我國的仕女畫中,人物基本上都是大眼睛、雙眼皮、小鼻子,這種畫法很概念,并不是太真實。何家英認為藝術美并不等于漂亮,藝術是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并且高于生活。
三、何家英的繪畫藝術對當代中國畫的影響
何家英站在歷史的前沿上,對中國的工筆人物畫進行了革新,創作了一系列具有民族個性和藝術個性的人物形象。革新是對藝術家的本質要求,藝術的任務是反映生活,生活是發展的,因此,反映生活的藝術也是發展的。同時,藝術家的思想感情和個性的獨特性決定著藝術的發展方向,一切優秀的藝術作品都是藝術家思想感情的獨特表現。何家英的作品無論是作品的內容還是形式,與過去的藝術風格相比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為現代工筆人物畫開創了一個新的面貌。如何家英的作品《秋冥》《紅蘋果》《繡女》《落英》等,何家英通過對生活的深入觀察和理解,創作了一系列寧靜、樸素、婉約、含蓄等具有東方特色的女性形象,使每一幅畫面都具有詩的意境,既繼承了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又借鑒了西方的表現手法,使中西方的藝術相互交融,相互貫通,促進了中國工筆人物畫的發展,把中國工筆人物畫在新的時代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作者單位:
河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