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東 韓春雨
摘 要: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都擁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元素和精神內涵,這些少數民族元素對于我國的藝術創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中國畫是我國傳統造型藝術之一,其在內容和創作的藝術上都呈現出古人對于自然、社會、哲學等最樸素的認識,可以說研究中國畫創作對于我國建立文化大國具有積極的作用。因此,文章展開關于少數民族元素在中國畫創作課程中的應用研究具有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
關鍵詞:少數民族元素;中國畫;創作課程
基金項目:本文系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7年度備案課題“中國畫創作課程中融入佳木斯地域文化教育研究——以佳木斯大學為例”(GBD1317134)研究成果。
構建起我國傳統文化、傳統思想的核心價值體系,提振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是我國躋身世界強國的靈魂所在,如果不珍惜不發展自己的文化思想和文化傳統,我國終將是無法實現偉大復興夢的。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在社會經濟發展、國家治理體系建設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中國畫創作教學活動在多元化發展的今天受到了較大的沖擊和挑戰,如何確保中國畫創作課程的生命力、創造力成為當務之急。因此,無論是少數民族文化元素還是中國畫創作課程的生命力發展,兩者之間都蘊含著豐富的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內容。實現兩者之間的有機融合,最終通過文藝創作的形式呈現出來,使得傳統文化在現代人類行為活動中實現繼承和發展。
一、中國畫創作課程的概述
中國畫的藝術形態和表現技巧中承載著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意志,更是我國傳統民族文化精神的物資體現。經過中華民族漫長歷史文化的培育,中國畫在不同的時期中呈現出的藝術特征和精神內涵,它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發展脈絡和藝術文化內涵,也成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繼承和發展的重要載體。因此,中國畫創作課程成為弘揚和發展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繼承發揚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平臺。但是隨著高校的擴招,社會的多元化發展,當前選擇中國畫專業的學生越來越少,中國畫創作課程面臨著發展的危機,因此要繼續展開對中國畫創作課程的優化創新,在繼承中國畫優秀的傳統創作風格與意識的前提下,增加其文化內涵。從歷史上的中國畫的創作中就可以看出,少數民族元素中國畫的創作發展較快,其利用中國畫的創作精神來呈現出少數民族文化特點,在豐富了中國畫內容形式的同時,更是為少數民族的傳統歷史發展脈絡提供了一個參考和借鑒。同時,在現代中國畫創作教學活動中,同樣需要重視少數民族元素中國畫的創作特點,實現對中國畫創作課程內容、形式的多樣化發展,從而吸引更多的學生展開中國畫創作學習。
二、少數民族元素在中國畫創作課程中的應用表現
可以說,少數民族中國畫創作課程是繪畫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國畫是我國獨特的一種繪畫風格,從古至今,國畫在我國的藝術文化中都是一顆璀璨明珠。本身我國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個民族都有自身的文化元素,比如朝鮮族、白族、布依族、藏族、傣族等等,都有著非常鮮明的民族特色。在國畫方面,通過運用少數民族的元素、中國畫的傳統筆墨,將人物造型、結構、身形、神情、動態和韻律等要素有機地統一,形成了自身獨特的藝術風格。少數民族元素中,一些傳統圖案(紋樣)為國畫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創作靈感。這些少數民族元素從很久以前就存在,有畫在陶罐上、刻在玉器上、雕在龜甲獸骨上的原始圖案(紋樣);有鑄造在青銅器上、畫在帛書上、縫制在衣服布匹上、雕畫在建筑梁柱、燒制在瓦當磚塊上、印制在書籍卷帛上的各個朝代、用于不同場合的圖案(紋樣);有印在紙上貼在門上的年畫,用剪刀剪下貼在窗戶上的窗花,縫在小朋友肚兜、荷包上的花紋,這些屬于民俗圖案(紋樣);還有各個少數民族特有的圖案(紋樣)。來自于少數民族獨有的文化元素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國畫的創作,不過在創作的過程中也要注意選擇適宜的繪畫靈感,在選擇的時候不能籠統地歸為傳統圖案(紋樣),而應該找到相適配的類別。
三、少數民族元素在中國畫創作課程中的應用現狀
國畫大致是從漢朝開始的,當然也有“書畫同源”的說法,可以把“國畫”提到更早的時代。但筆者這里就把“國畫”理解為從漢朝開始吧。即便只是從漢朝開始,不同朝代、不同人物的畫風,人物山水花鳥的分類都各有差異。在中國進入近現代后,又逐漸引入了油畫等概念,油畫不管理念、手法還是表現內容上跟中國傳統國畫都有非常大的差異,目前中國畫創作課程還在不斷地發展完善。首先,不同民族文化上的差異肯定得優先考慮,然后大致可以按照時代→風格→內容類別這樣的順序去找相適配的少數民族元素來進行創作。這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雖然歷史課本上會給每個朝代、不同民族或地域文化一定的符號性內容,但畢竟文化不會因為改換了朝代而斷檔,不同民族或地域文化也并不是孤立的,風格和手法并不會像歷史課本上寫得那樣死板固定,傳承和融合是不變的真理。因此,在選擇圖案(紋樣),按照朝代、民族、地域等因素去考慮的時候,應該充分考慮作品本身的特殊性,而不是把它籠統地劃歸某一范圍。
中國畫創作課程中,要重視對少數民族元素的選擇,選擇到了適合的少數民族元素,接下來就是使用方面的問題了。包含少數民族元素藝術品的書籍或者畫冊,最重要的是把作品本身凸顯出來,所以除了作品之外的部分,應該是盡量收著做的,或者用比較通俗的說法就是“看不見的設計才是好設計”。中國畫還有一大特點是簡潔寫意,而不是西方油畫的寫實,要知道簡潔不是簡陋,收著做不是不做,規劃得當、尺度優雅的好作品,依然是需要花大量時間去設計的,而且可能是更顯功力(文化積累、品味提煉)的地方。在國畫的教育教學中,還需要充分結合優秀的書籍來開展,比如《古畫品錄》《石濤畫語錄》之類,兼讀《營造法式》;還要注意文化與元素的融合,了解透視、構圖、藝術史,多看《藝術與視知覺》《秩序感》《點線面》等書籍。國畫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學者不斷積累和學習,從理論基礎和品味感悟中進行自我升華,才能真正將國畫的技巧運用得爐火純青。
四、少數民族元素在中國畫創作課程中的應用優化
我國的少數民族元素歷史悠久,不同地方的傳統的農耕、游牧、漁獵社會,必然會因自然地理條件不同而形成各式各樣的傳統文化。但當工業化的大潮襲來,千百個各具特色的小社會必然被塑造成一個內部差異極小化的整體。工業化的一個側面就是標準化、同質化,工業社會產業鏈越拉越長,被同質化、標準化的區域也就越來越廣。于是在今天可以看到,雖然天南地北的氣候地理條件千差萬別,但各地的城市里的建筑“造型各異”卻又難分彼此,人們的衣著也都各式各樣卻又大同小異,方言也都日益被普通話逐漸代替,而原本的民族特色和地區特色有的徹底消亡,有的進了博物館,有的成了景區里的噱頭,有的成了生活中的點綴。少數民族文化元素更是在逐漸消失,通過對中國畫創作課程的重視,在一定程度上有益于少數民族元素的傳承。中國畫創作課程的展開從而也保護了少數民族文化,繪畫作品的設計要融合少數民族文化元素,要依據設計人性化的理念,對課程教材進行充實和完善。所謂設計人性化,就是以人為本,在保持設計產品的合理結構及物資的功能的同時,注入人的心理情感和道德文化等因素,使設計在滿足人的基本需要的同時,給人帶來輕松愉快、親切溫馨的情感體驗。無論哪個民族的人,要想在今天的中國參與工業社會的生活,都一定城市上要被工業社會所同化。之所以會有“漢化”的錯覺,是因為中國最早開始建設工業社會的恰巧是漢族人口占多數的地區。而要將少數民族元素充分應用在國畫創作中,并不是死板的技巧理論就可以說清楚的,在繪畫這條道路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技巧。中國畫的創作中,談及最多的就是筆墨,在理論上,強調筆為主導,墨隨筆出,相互依賴,完美地描繪物象,表達意境,以取得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石濤畫語錄》云:“筆與墨會,是為氤氳。氤氳不分,是為混沌,辟混沌者,舍一畫而誰耶?畫于山則靈之,畫于水則動之,畫于林則生之,畫于人則逸之。得筆墨之會,解氤氳之分,作辟混沌手,傳諸古今,自成一家,是皆智得之也……”中西藝術的學術指導思想是不同的,如果不認清這些哲學或者宗教的差異,一味地照搬素描、結構、幾何之類的,對個體是有很深的傷害的,如同教小孩子讀世界名著,但他仍不會處理自身與現實的關系。從筆墨來說,中國人很早就認識到,筆從心使、心能轉境、心物一元,中國人可以用骨、氣、蘊、質、性、雅量等這種很難形容的詞語 來簡單概括自己的線條質量,再將少數民族元素應用在其中,就會看出藝術品背后可以引申出的傳統文化及個人于這種經驗的獨特修持。因此,看似形式萬古不變,但各自的藝術面貌,如同指紋一樣,很難雷同。
五、結語
近年來,隨著高校的擴招,社會的多元化發展,關于傳統文化的繼承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中國畫在受到沖擊的現代社會,還需要保持本心,掌握自身文化特點,并且充分發揮藝術特征和精神內涵。就目前的情況來看,中國畫創作課程面臨著發展的危機,少數民族元素也在逐漸被遺忘的過程中。將少數民族元素運用在中國畫創作課程中,對于少數民族元素和中國畫的發展都是非常有益的,真正意義上實現了繼承發揚民族文化精神和優秀的傳統創作風格與意識從而增加其文化內涵。
參考文獻:
[1]高萍,趙昊.中國畫創作中的情感的作用分析與解讀[J].藝術評鑒,2018(18).
[2]霍鈉.設計元素在中國畫創作中的應用[J].美術教育研究,2018(1).
[3]孫妍.平面設計基礎的實用性表達[M].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18.
[4]趙葉星.民間藝術對中國畫創作的影響[D].青島科技大學,2013.
[5]牛樂.新中國少數民族題材美術的話語實踐[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4).
[6]李米米.論當代少數民族題材工筆人物畫的藝術特色[D].中央民族大學,2012.
作者單位:
佳木斯大學美術學院
通訊作者:韓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