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妤
【摘要】目的 探討中西醫結合治療面神經炎的療效。方法 選取2014年5月~2018年5月本院接診的面神經炎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中西醫結合)與對照組(基礎西藥治療),各30例。比較兩組RI潛伏期、CMAP波幅及痊愈時長指標。結果 觀察組治療后在RI潛伏期、CMAP波幅及痊愈時長指標上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中西醫結合方法可有效縮短面神經炎患者痊愈時長,效果顯著。
【關鍵詞】面神經炎;中西醫結合;療效
【中圖分類號】R2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7..02
面神經炎是一種臨床表現多為閉眼障礙、口舌歪斜等面部表情肌功能障礙的神經系統疾病,又稱面部神經麻痹、面癱。近幾年該病病發率持續上升,病發年齡段主要在25~45歲的男性群體當中。由于面神經炎疾病具有診治難度高、病程較長且起病急等特征[1],以往單純采用基礎西藥加以診治,效果不佳,對患者生活質量改善程度不顯。因此現階段臨床多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該病,本文探討了該結合方法對面神經炎患者的效果,內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5月~2018年5月本院接診的面神經炎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中西醫結合)與對照組(基礎西藥治療),各30例。其中,觀察組女10例,男20例,年齡3~70歲,平均(38.21±5.48)歲;對照組女12例,男18例,年齡4~68歲,平均(38.59±5.7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60例患者存在眼裂擴大、前額皺紋消失及面部表情肌癱瘓等情況,臨床判定其符合面神經炎病癥。②60例患者均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2 排除標準
①中途因故退出或依從性極差者。②嚴重抑郁疾病或有器質性精神障礙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基礎西藥,主要包括營養神經、擴張血管及激素等常規治療,方法:予以患者每日三次口服維生素B6(國藥準字H37021853,辰欣藥業股份生產)治療,每次20 mg;予以患者每日三次口服維生素B1(國藥準字H14022071,山西太原藥業生產)治療,每次20 mg;予以患者每次三次口服地巴唑(國藥準字H14023929,山西云鵬制藥生產)治療,每次10 mg;予以患者每日三次口服甲鈷胺(國藥準字H20030812,衛材藥業生產)治療,每次500 μg;予以患者每次一次口服潑尼松(國藥準字H33021207,浙江仙琚制藥生產)治療,應晨起后頓服,每次30 mg,服用五天后應酌情降低劑量。此外還應根據患者病況予以其一定的高壓氧治療。療程一個月。
1.3.2 觀察組
中西醫結合,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患者電針、穴位注射及常規中藥治療。方法:①電針,取穴位置包括合谷雙側、頰車、地倉、翳風、牽正、四白及陽白等,采用頻率每分鐘維持60~100次的6805針麻儀進行相應治療,時間應維持在半小時左右;②穴位注射,應用0.5 mg維生素B12與1 mg的加蘭他敏混合液(一次性五毫升注射器)在患者上下智齒間口腔內膜乳突方向作相應注射操作[2],操作時長應維持在半小時左右,每日一次,療程一周;③中藥治療,予以患者大風丸(國藥準字H20064299,陜西中醫學院制藥廠生產)口服治療,每日兩次,每次9 g,藥方組成包括獨活、蒼術、杜仲、桔梗、木瓜、牛膝、白芍、當歸及木耳等。療程一個月。
1.4 觀察指標
觀察測評兩組面神經炎患者的RI潛伏期、CMAP波幅及痊愈時長指標數據。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比較兩組面神經炎患者RI潛伏期及CMAP波幅指標
治療前RI潛伏期及CMAP波幅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RI潛伏期指標均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CMAP波幅指標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
RI潛伏期指標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CMAP波幅指標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比較兩組面神經炎患者痊愈時長
對照組與觀察組的痊愈時間均為(21.54±3.72)d、(15.25±2.14)d,觀察組在痊愈時長指標上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面神經炎是一種起病急驟的神經科常見疾病,臨床疾病表現多為患者面部板滯、麻木,出現皺額、閉目及鼓頰等癥狀[3]。有研究認為局部感染、神經功能紊亂是造成患者面神經通路受壓的主要因素,從而導致患者出現面神經損傷,面部表情肌癱瘓等問題[4]。病理變化包括脫髓鞘及面神經水腫,病情嚴重時易有軸突變情況發生。目前針對面神經炎疾病的病發機制,西醫上多采用營養神經、改善血液循環及糖皮質激素等方式幫助患者恢復神經功能、降低面神經水腫。但由于該方法長期效果不佳,治標不治本,因此現階段臨床逐漸應用中西醫結合方法對面神經炎疾病進行相應治療。中醫認為面神經炎病機多是患者衛外不固、正氣虧虛致使其風寒侵體,以至于患者氣血不暢、經氣阻滯,進而產生筋肌縱緩、筋脈失養癥狀[5]。因此中醫在辯證論治的基礎上應從正虛邪中方向治療面癱,主要以疏調筋經、通絡祛風為準則。本次研究采用大風丸對患者實施中藥治療,其中木瓜具有消腫、改善循環作用;白芍具有改善血流、消腫抗炎及通絡止痛之效;獨活、蒼術及杜仲具有止痹痛、祛風濕之效;牛膝具有通經活血之效;當歸具有止痛活血之效;木耳則具有補益氣血之效,以上合用可有效幫助患者改善血液循環及降低水腫程度。此外再加以電針及穴位注射方法治療,可有效縮短患者痊愈時間,療效更佳。如上文結果所示,觀察組治療后RI潛伏期指標為(9.20±1.46)ms,CMAP波幅指標(1.49±0.35)mv,痊愈時長為(15.25±2.14)d,各項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通過結果對比亦能證明中西醫結合方法在面神經炎患者治療中的效果較基礎西藥方法療效更佳。
綜上所述,在面神經炎患者的治療過程中若應用中西醫結合方法,可有效幫助患者改善臨床癥狀,消除患者局部神經水腫,且能大幅降低患者痊愈時間,較單獨西醫治療更具安全性,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何采輝,梁蔚莉.刃針治療面神經炎恢復期臨床觀察及對肌電圖的影響[J].針灸臨床雜志,2017,33(08):35-38.
[2] 周靜珠,唐青青.耳管灸結合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神經炎的臨床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16,32(09):32-35.
[3] 潘嫦敏,曾芳輝.益氣通絡方加減內服外用配合針灸治療面神經炎36例療效分析[J].四川中醫,2015,33(12):120-121.
[4] 郭粉娥,王艷花,馬軍格.物理療法聯合神經節苷脂治療急性面神經炎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24(09):947-949.
[5] 鄭 俊,陳 可,周婷婷.面癱康復操輔助治療周圍性面神經炎的療效觀察[J].現代臨床護理,2015,14(01):22-24.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