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建偉 王曉博
【摘要】目的 探究重癥監護患者抗菌藥物的使用情況,從而保證抗菌藥物在重癥監護室的合理有效利用。方法 選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100例重癥監護患者,對其抗菌藥物的使用情況進行了研究分析。結果 我院重癥監護室抗菌藥物的應用率為89%,使用最多的就是頭孢菌素類,大部分患者使用了聯合用藥。結論 頭孢菌素類在重癥監護抗感染治療中作用巨大,我院重癥監護室抗菌藥物使用情況較為合理。
【關鍵詞】重癥監護室;抗菌藥物;使用情況
【中圖分類號】R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7..01
通常情況下,重癥監護室病房中患者的病情較為復雜,死亡發生率和感染發生率較高,自然抗菌藥物的使用率也比普通病房要高得多。源于抗菌藥物的長期使用,重癥監護室患者的自身免疫力出現下降,造成重癥監護室成為醫院容易感染的高危區域。基于此,本文主要是通過對重癥監護室患者的抗菌藥物使用情況進行了解,為我院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提供有效的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100例重癥監護患者,其中男56名,女44名,年齡30~82歲,住院時間1~90天。
1.2 主要方法
對選取的100名患者的住院號、年齡、性別、住院天數、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結果、抗菌藥物的計量、種類、名稱等進行分類,對重癥監護患者的抗菌藥物使用情況進行合理的調查。
1.3 統計學方法
通過對上述患者資料的詳細記錄,利用EXCEL軟件對相關的指標進行統計和分析,從而根據數據結果分析抗菌藥物使用的情況及合理性。在分析中,主要采用藥物利用指數法(DUI)對抗菌藥物的使用進行分析。如果DUI<1,表明醫生對這一藥物的日處方劑量低于限定日劑量,如果DUI>1,表明醫生對概要的日處方劑量高于限定日劑量。
2 結 果
2.1 患者的基本情況
在重癥監護室100例患者中,其中使用抗菌藥物的共有89例,抗菌藥物使用率為89%。這89例患者中,其中男47例,女41例,年齡36~82歲,其中89名患者中有77名患者病情有所好轉,12名患者死亡。
2.2 抗菌藥物的應用情況
在重癥監護室100例患者中,其中使用抗菌藥物的共有89例,抗菌藥物使用率為89%。在具體的用藥過程中,其中頭孢菌素類的頭孢匹羅應用比例最多45%,數量也是最大的,注射用頭孢哌酮鈉使用情況位于第2位,氟喹諾酮類中的莫西沙星使用率占到第3位。
2.3 抗菌藥物的聯合應用情況
通過對100例重癥監護患者抗菌藥物使用情況的調查,大多數患者使用了聯合用藥來進行抗感染治療。其中使用2種抗菌藥物的有48例,使用3種抗菌藥物的有20例,使用4中抗菌藥物的有10例,使用5抗菌藥物的有8例,使用6種及以上抗菌藥物的有3例。
3 討 論
對于重癥監護患者而言,抗菌藥物的使用對治療感染性疾病、挽救患者的生命非常重要。但是抗菌藥物的使用必須合理,必須要從患者病情的基本情況出發,如果不合理使用,細菌耐藥就成為醫院感染防控的重點問題。
通過對本院100名重癥監護患者關于抗菌藥物的使用情況可以看出,(1)頭孢菌類的使用范圍比較廣泛。頭孢菌素類的頭孢匹羅應用比例最多45%,數量也是最大的,重癥監護患者的病情較為嚴重,平均的年齡大,肝腎的功能下降較快,很容易出現感染的情況,在這樣的北京喜愛,選擇頭孢匹羅和莫西沙星等抗菌藥物屬于合理用藥的選擇。(2)聯合用藥的情況較為合理。急診ICU內的患者的疾病多種多樣,且病情嚴重、復雜,在抗感染的治療中,病原菌也極其復雜多樣,所以在預防感染或治療感染時,為了提高療效,降低毒性,延緩或避免耐藥菌的產生等,大多采用聯合用藥,二聯用藥最多,其中,頭孢匹羅+甲硝唑、頭孢匹羅+左氧氟沙星應用較多,用藥情況較為
合理。
總而言之,對于重癥監護患者而言,只有選擇合理的抗菌藥物,給予患者正確的用藥途徑和方法,才能夠最大限度的減少細菌耐藥性的產生,減輕患者的身體痛苦和經濟負擔,有效預防和控制院內感染的發生和進一步傳播。
參考文獻
[1] 住院病人抗菌藥物使用情況分析[J].張海燕.北京醫學.1998(04).
[2] 2000年上半年度我院抗菌藥物使用情況分析[J].何 琴,黃心一.西藏醫藥雜志.2001(03).
[3] 重癥監護病房抗菌藥物使用和病原檢測調查分析[J].吳丹梅,李雷清,吳振波,王紅英,嚴繼承,王選錠.中國感染與化療雜志. 2015(06).
[4] 抗菌藥物治療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患者效果分析及護理[J].李偉麗.海峽藥學.2017(03).
[5] 淺談護士在醫院抗菌藥物專項整治中的作用[J].柴竹果,范惠霞.中國藥物與臨床.2015(07).
[6] 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專項整治活動實施效果評價[J].范 紅,袁 蕾,宋 珍.中國藥物與臨床.2014(09).
[7] 抗菌藥物與臨床合理應用概述[J].卓 超,鐘南山.中華關節外科雜志(電子版).2014(05).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