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波
【摘要】目的 探討兒童保健門診嬰幼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的發病率以及發病原因。方法 選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在兒童保健門診健康查體的嬰幼兒90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年齡分組,根據患者的年齡將其分為A組(6個月~1歲)、B組(1~2歲)與C組(2~3歲),各30例。通過問卷調查、血常規檢查,探討嬰幼兒發生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的原因。結果 統計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發生率,結果A組高于B、C組(P<0.05);問卷調查發現:用配方奶喂養且未及時添加輔食的嬰幼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發生率明顯高于母乳喂養且及時添加輔食的嬰幼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發生率(P<0.05)。結論 兒童保健門診加強健康查體,以便于早發現、早診治營養性缺鐵性貧血,同時指導嬰幼兒家長喂養并加強健康教育,促使其意識到及時添加輔食的重要性,進而確保嬰幼兒健康成長。
【關鍵詞】兒童保健門診;嬰幼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發病率
【中圖分類號】R72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7..01
WHO指出,6個月~6歲小兒血紅蛋白最低值110 g/L,6~14歲兒童血紅蛋白最低值120 g/L,海拔每上升1000 m,血紅蛋白升高4%,低于此值就是貧血。營養性缺鐵性貧血在臨床中比較常見,好發于嬰幼兒,嚴重影響著嬰幼兒的健康成長。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在兒童保健門診健康查體的嬰幼兒9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5例,女45例,年齡6個月~3歲,平均(1.5±0.3)歲,根據患者的年齡將其分為A組(6個月~1歲)、B組(1~2歲)與C組(2~3歲),各30例。
1.2 方法
采集全部觀察對象的末梢血,實施血常規檢查,同時向嬰幼兒家長發放問卷調查表,并與其積極交流、主動溝通,了解家長對嬰幼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知識的認知情況、嬰幼兒喂養方式、輔食添加情況等。
1.3 觀察指標
根據血常規檢查結果,比較各年齡階段幼兒貧血發生率,同時根據問卷調查結果,統計分析幼兒喂養方式、輔食添加情況,便于分析貧血原因。貧血標準:血紅蛋白值<110 g/L,血紅蛋白含量平均低于26 pg,紅細胞體積平均<80 fl,血紅蛋白濃度平均<31%。剔除血液系統疾病者。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比較不同年齡階段幼兒貧血發生率
統計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發生率,A組為23.33%,B組為3.33%,C組為3.33%,三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嬰幼兒貧血原因分析
問卷調查發現:用配方奶喂養且未及時添加輔食的嬰幼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發生率1.11%明顯高于母乳喂養且及時添加輔食的嬰幼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發生率15.5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營養性缺鐵性貧血大部分都是因為未及時添加輔食或者是喂養不合理所致,主要表現為精神不振、煩躁不安、不愿意活動、食欲減退,口腔以及口唇蒼白。對此,一定要注意科學合理喂養,及時為嬰幼兒添加輔食,定期健康體檢,對小兒常見病要做到及時發現、及時診治。此外,還應對嬰幼兒家長進行健康宣教,促使其正確、科學育兒,積極預防缺鐵性貧血。本文觀察發現,A組貧血發生率高于B、C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及時添加輔食、母乳喂養的嬰幼兒貧血發生率明顯低于未及時添加輔食、選擇配方奶喂養的嬰幼兒貧血發生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6個月~1歲為貧血發生率最高階段,這是因為母體中的鐵通常只能滿足4個月嬰幼兒所需,4個月之后,從母體中攝取的鐵元素就會逐步耗盡,此時幼兒成長速度快,造血活躍,所以會進一步提高對鐵的需求,而牛乳、人乳當中含鐵量偏少,難以滿足幼兒成長需要,當幼兒體內中的鐵元素耗盡之后就會引起缺鐵性貧血表現。我們倡導母乳喂養,但也要及時添加輔食,要進一步加強健康教
育,做到早發現、早診治,切實提高嬰幼兒身體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 李明瑛,鄭志燕,聊娜娜.兒童保健門診中嬰幼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的患病情況及相關貧血原因探析[J].當代醫學,2018,24(13):
82-84.
[2] 孫向華.兒童保健門診嬰幼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的發病率及原因分析[J].中國農村衛生,2017(02):35-36.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