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颋
糖尿病的發病年齡越早、病程越長、血糖控制越差,發生糖尿病腎病的幾率就越高。幾乎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會發生不同程度的腎損害,通常發生在確診后的15~20年內,早期可能沒有什么表現,一旦發展到腎功能衰竭,也就是機體排泄毒素的功能幾乎完全喪失,就需要靠透析來維持生命或者做腎臟移植。為了及早預防糖尿病腎病的發生和控制已經發生的糖尿病腎病的進展,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進行腎臟方面的檢查。
腎臟相關的檢查,主要包括兩個方面:腎功能和尿常規。
腎功能一般包括血肌酐和尿素氮(BUN)兩項。我們判斷腎功能主要是依靠肌酐水平來判斷,肌酐主要是由肌肉產生的,每天的產生量比較恒定,因此肌酐的結果也比較穩定,主要受到腎臟排泄肌酐能力來決定。一般來說,血肌酐水平在正常范圍內,就說明腎功能基本是正常的;如果比較接近正常值的高限就需要注意,提示腎功能可能已經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此時,腎小球濾過率可以發現早期的腎損害。
有些人可能血肌酐正常,但是尿素氮偏高,是不是說明腎功能有問題呢?這個需要具體分析,因為尿素氮受到其他因素,比如食物的影響比較大,如果抽血前一天吃了比較多含氮質的食物(比如肉類和豆制品),尿素氮的結果就可能偏高。所以,一般主要看肌酐水平,當然如果尿素氮水平升高得非常明顯,也需要查找其原因,以防漏診。
如果肌酐出現升高,說明腎臟的病變已經比較嚴重,所以這不是一個判斷早期糖尿病腎病的好方法。尿蛋白的檢查則可以更早地發現糖尿病腎病,所以患者需要定期進行尿液的檢測。
那么,尿常規檢查是正常的,是不是說明就沒有糖尿病腎病?尿常規檢查只是初篩腎臟疾病的方法,但是它還不夠精確。早期的糖尿病腎病尿常規檢查是不能發現的,尿常規蛋白陽性表示已有明顯的腎病。
糖尿病腎病有另一種檢查方法,叫做尿微量白蛋白檢測。所謂微量,就是很小量的蛋白就能夠檢查出來,所以能夠發現早期腎臟病變。打一個比方,尿微量白蛋白檢查和尿常規檢查就好比篩查糖尿病腎病的兩個篩子,尿微量白蛋白這把篩子網眼特別小,能把很早期的糖尿病腎病也篩查出來;而尿常規檢查則是一把網眼比較大的篩子,只能把病變比較嚴重的糖尿病腎病篩選出來。因此,如果我們希望更早期地發現糖尿病腎病,就應該用尿微量白蛋白這把篩子。
尿微量白蛋白的檢查有多種方式,包括尿微量白蛋白濃度、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和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目前推薦較多的檢測方法為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檢測的要求是留取一管晨起后的第一次尿送檢,這樣能更準確地反映腎臟情況,如果活動后、或體位改變,可以出現尿微量蛋白的增多,導致假陽性。所以一般說來可以在家中留好后送到醫院。如果夜里有時需要起夜,怎么判斷哪一次是晨起的第一次尿?回答是你正式起床后的第一次尿,也就是這次起床后就不再躺下了。而且應該是起床后馬上排尿,不要活動一段時間后再排尿,那樣也可能造成結果不準確。
既然尿微量白蛋白檢查比尿常規檢查要敏感,是不是只檢查尿微量白蛋白就行了?尿常規檢查雖然在尿蛋白水平的判斷上不如尿微量白蛋白敏感,但是尿常規檢查不僅能判斷尿中有沒有蛋白,還能判斷有沒有紅細胞、白細胞等異常情況,像糖尿病患者比較容易出現的泌尿系感染,就需要通過尿常規中有沒有白細胞來協助診斷。而且尿常規檢查非常便宜,檢查也很方便,所以還是應該常規進行檢測。
另外,尿蛋白的出現也可能是高血壓、腎病綜合征等其他原因所致,同樣可影響腎功能,但是血糖也許正常,因此只有同時進行血尿的化驗才能全面反映腎臟的情況。
那么,糖尿病患者如何延緩腎臟損害呢?
首先,對整體人群而言,要求改變環境因素和生活方式,將導致糖尿病腎病發生的各種因素盡可能地降至最低。主要措施有:減少熱量攝入,養成“三低一高”的飲食習慣,即低鹽、低糖、低脂、高纖維,多吃新鮮蔬菜和適當水果,多吃五谷雜糧,米面不要吃得太精,每天要進行適度的體育鍛煉。
其次,尚未出現腎臟損害的糖尿病人群要進行非選擇性預防,包括控制血糖,盡可能保持血壓正常,避免使用可能損傷腎臟的藥物,如解熱鎮痛藥物、抗生素、造影劑及所謂治療糖尿病的“祖傳秘方”等。定期檢測,評估有無腎臟損害。
對于已出現糖尿病腎病的患者應盡早到腎內科就診。糖尿病腎病的治療是多途徑的綜合治療,包括血糖強化治療、血壓控制、血脂調節、預防心血管疾病等。
糖尿病腎病患者在飲食控制方面,要注意避免以下兩個誤區:一是認為以素食為主或不吃肉類、奶制品、蛋類就是低蛋白飲食。其實素食中植物蛋白含有的必需氨基酸較少,不能滿足人體的需要,長期食用可能造成蛋白質營養不良。二是認為絕對不能吃豆制品。現代醫學研究認為,豆制品中的蛋白質雖是植物蛋白,但也是一種優質蛋白質,相對于谷類和蔬菜,它含必需氨基酸仍較多,此外還可以提供鈣、維生素、異黃酮等有益健康的物質。故腎病患者可根據病情適量選用,只是選用豆制品時應與肉蛋類食品進行互換,防止蛋白質總量超標。
此外,糖尿病腎病發展到一定階段常可出現高血壓、浮腫或尿量減少,此時限制食鹽可以有效防止并發癥的進展。但是如果同時伴有嘔吐、腹瀉時,則不應再過分限制鈉鹽,甚至還需補充。同時,要掌握液體出入平衡,一般每日入液量為前一日的排尿量加上500毫升,但當患者合并發燒、嘔吐、腹瀉等癥狀時,就應再多補充液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