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非一
2019年2月8日,《胃腸病學》雜志在線發(fā)表了題為《中國大陸藥物性肝損傷(DILI)發(fā)生率及病因學》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結果顯示,我國普通人群中每年DILI發(fā)生率至少為23.80/10萬人,高于西方國家,且在我國引起DILI的藥物中,各類保健品和傳統中藥占26.81%。該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廣泛關注。
近年來,關于DILI的話題時見報端,尤其關于“中藥有毒”的話題,總是能夠觸及國人的敏感神經。本期人物專訪,特邀國家“973”首席科學家、原上海中醫(yī)藥大學副校長劉平教授,就我國DILI的臨床實際問題,為大家答疑解惑。
前段時間,一篇發(fā)表在全球消化疾病領域頂級期刊《胃腸病學》上的研究論文《中國大陸藥物性肝損傷發(fā)生率及病因學》稱,在中國大陸引起肝損傷的最主要藥物為各類膳食補充劑(保健品)和中草藥(占26.81%)、抗結核藥(占21.99%)、抗腫瘤藥或免疫調整劑(占8.34%)。隨后,有媒體刊載了題名為《中國近三成的藥物肝損傷,來自草藥和保健品》的報道,引起了大家的熱議。
對此,很多業(yè)內人士提出質疑:從原文中可以看出,在中國引起藥物性肝損傷的除了保健品和中草藥,剩下的70%以上的原因是由各類西藥導致的,大眾媒體和公眾是否片面解讀了這項研究結果,夸大了中草藥的肝毒性呢?
為了解開以上疑惑,給公眾一個正確的認識,記者專門采訪了中醫(yī)藥肝病研究領域著名學者、國家“973計劃”首席科學家、上海市名中醫(yī)、上海中醫(yī)藥大學原副校長劉平教授。劉平教授直言不諱:“中藥肝毒性被夸大了!”
劉平教授坦承:“近年來,由于中醫(yī)中藥的廣泛使用,中藥引起肝損傷與既往相比確實在增加,我們應該正視并重視這個現象。但是,中藥引起肝損傷應該努力去找到原因、去解決,而不是一味地將矛頭直指中藥。”
劉平教授進一步解釋道,近年來中藥引起肝損傷的原因可能有:1.部分老百姓過分迷信偏方、驗方;2.對中草藥辨別不清,如三七和土三七等;3.自行服用大劑量或長期服用某種中草藥,如何首烏等;4.中醫(yī)藥科普不嚴謹,誘導老百姓亂服、錯服中草藥;5.西醫(yī)醫(yī)生在不辨證的前提下大量使用中成藥,有統計數據顯示,綜合醫(yī)院的中成藥有70%是西醫(yī)醫(yī)師所開;6.管理不嚴格,將某些有肝毒性中藥歸到藥食兩用品中,如何首烏等。
除此之外,劉平教授還特別強調兩點:一是將天然藥物和中藥相混淆,“與天然藥物不同,我們的中藥并不僅僅是天然植物的提取物,它是經過嚴格炮制以增效減毒,并有經上千年驗證的完整的理論及使用體系”;二是長期服用保健品,“保健品不屬于藥品,更不屬于中藥,但其含有的活性成分長期服用也有可能引起肝損傷”。
“我們承認某些中藥本身具有毒性,可導致肝損傷,但過分夸大中藥肝毒性也是不合適的。”劉平教授表示,“既往相關研究中藥物引起肝損傷的分類統計是有問題的,與某一類化學藥如抗結核藥物,甚至某一種化學藥如對乙酰氨基酚進行比較,忽視了中草藥也存在功效不同的分類,從而得出中草藥占導致肝損傷藥物比例較高的片面結論。如果只分為化學藥物(西藥)和中草藥兩大類,那么中草藥引起肝損傷占不到三成,而化學藥物占到七成多。而且服用的人群基數不同,只比較產生肝損傷與總體肝損傷的比例也是不科學的。”
“如此看來,藥物性肝損傷的主要原因還是西藥引起的。”如果將天然藥物及其相關制劑剔除,將老百姓因為誤食有毒中草藥排除在外,那么真正因為正規(guī)使用中藥治病而引起肝損傷者又能有多少呢?這樣的數據是否有人統計過呢?劉平教授也希望媒體、公眾能夠正確看待中藥肝損傷這一問題。
其實早在10年前,劉平教授就已經呼吁要重視中藥肝毒性問題,并撰文發(fā)表在專業(yè)學術期刊上,希望能引起國家有關部門、一線臨床醫(yī)生的重視。采訪中,劉平教授也講了一些他認為應該特別引起注意的肝毒性中藥:
軟堅散結類中藥 這類藥物普遍存在毒性,例如治療乳腺增生、子宮肌瘤的散結片。而且在中藥“上、中、下三品”傳統分類中,這類藥物往往屬于不宜長期使用的下品。從現代藥理機制來看,使用這類藥物必會破壞人體正常組織。
活血化淤類中藥 中醫(yī)理論指出:祛邪類中藥不能久用,若長期使用很有可能會帶來藥物性的損害。比如,治療肝臟病需要用活血化淤藥,但要有所選擇,用養(yǎng)血活血的藥物如當歸、白芍、生地黃、川芎等可能問題不大,但若長期使用莪術、三棱等破血的藥物很可能會引起肝損傷。
殺蟲類中藥 比如千里光等,目前已有相關研究證實了千里光的肝毒性。
除了這三類中藥,劉平教授還指出,部分抗風濕藥物和治療皮膚病的藥物也存在肝毒性,應引起臨床醫(yī)生的高度重視。
我們通過查找文獻發(fā)現,近年來隨著藥物性肝損傷研究的深入,部分原未提示致毒性的中藥也可導致不同程度的肝酶異常、肝細胞的變性壞死,如補骨脂、吳茱萸等。其中蒽醌類成分是最常見的中藥毒性成分,是大黃、何首烏、決明子、蘆薈等中藥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瀉下、降血壓、調血脂、抗菌消炎等作用,主要存在于很多瀉下劑中,其不良反應以結腸黑變病為主,伴發(fā)不同程度的肝損傷。
劉平教授在此表示:“中藥相對化學藥物成分更加復雜,其制法、配伍等對單一成分的影響不容忽視。”
“與西藥相比,大部分中藥安全性還是比較高的。”劉平教授指出,只要根據臨床指南,在中醫(yī)理論指導下,合理配伍,遵醫(yī)囑服用,那么中藥還是相對安全的。但是要注意這么幾點:切忌自行服用中草藥;老年人用藥應引起醫(yī)生、家屬的高度重視;必須服用具有肝毒性中藥時,應定期檢查肝功能。
“中藥引起肝損傷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就是藥物的量、效、毒的問題。”劉教授告訴記者,中藥的劑量、療效、毒性間是存在一定關系的,如何把控好這三者間的關系還需要開展更多的研究。此外,中藥的毒性程度還與給藥時間、給藥劑量、炮制方法以及個體差異有關,這些方面都需要考慮到。
最后,劉平教授也希望借助《家庭醫(yī)藥》呼吁:中西醫(yī)生都應高度重視藥物性肝損傷;相關部門應規(guī)范中成藥的適應證和不良反應;中醫(yī)藥專家要加強中藥肝損傷流行病學調查,分析原因,指導臨床用藥;媒體要科學宣傳、引導公眾;國家應進一步加強保健品的監(jiān)管、宣傳。

劉平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教授,原副校長,上海市中醫(yī)藥研究院研究員,副院長,國家教育部重點學科中醫(yī)內科學學科帶頭人,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肝病重點研究室主任。現兼任國務院學位評定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新藥評審委員、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理事等。20多年來一直致力于中醫(yī)藥防治慢性肝病的臨床與基礎研究。在學術上,較早提出“肝纖維化和早期肝硬化可以逆轉”及“正虛血淤”是肝纖維化的中醫(yī)病機基礎的理論;發(fā)明了抗肝纖維化中藥新藥“扶正化淤膠囊”;發(fā)現中藥丹參抗肝纖維化有效成分——丹酚酸B鹽;主持開發(fā)的研究項目“扶正化淤法在抗肝纖維化治療中的應用及相關基礎研究”獲得2003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