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林濤
消費合作社購買社員所需的消費品,廉價賣給社員消費,是抵制奸商殘酷剝削的一種群眾經濟組織。它是蘇區打破經濟封鎖、恢復和發展蘇區經濟、支援革命戰爭、改善群眾生活的一項重要措施。
鄂豫皖蘇區第一個消費合作社最早的鋪面用房,位于新縣箭廠河鄉箭廠河集鎮南崗街西側。原有三間房屋,灰磚黑瓦,左側房間有大門,是門店入口處,右側房間開有一窗戶,嵌有木窗欞,以便通風采光。由于消費合作社規模不斷擴大,整個南崗街區成為消費合作社生意鋪面。南崗街區南北走向,北與箭廠河集鎮新街區相連,南與箭廠河村大灣村民組相接。街道長80余米,寬度約5米。
消費合作社,黨的指導文件里早有提倡。1922年7月,中共二大《關于工會運動與共產黨的決議案》的《附加決議案》中明確指出:“工人消費合作社是工人利益的自衛組織,共產黨需注意和活動此組織。”1926年中共中央制定的《農民問題決議案》規定:“提倡農村消費合作社運動。”之后,合作社運動在湖南、湖北、江西、廣東等地迅速發展起來。毛澤東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指出:“合作社,特別是消費、販賣、信用三種合作社,確是農民需要的。”
消費合作社是帶有社會主義因素的集體商業,除地主、富農外,工農群眾均可入社,由社員大會或社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管理委員會。其資金來源大多數合作社是由社員自愿入股,少數合作社由蘇維埃政府給予部分資助。社員入股,每股一元至數元不等,盈利歸集體所用,半年或一年按股分紅。
1927年11月,黃麻起義爆發,揭開了創建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序幕。1929年,隨著鄂豫邊革命根據地的擴大和鞏固,黃安縣紫云區箭廠河(今屬新縣)逐漸成為根據地的中心,先后建立四個鄉級蘇維埃政權。
1928年6月,工農革命軍第七軍和鄂豫邊界地方黨的領導人決定開辟柴山保革命根據地。1929年6月,黨中央派徐向前到達柴山保,先后任紅三十一師副師長、師長,中共鄂豫邊特委委員、鄂豫邊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在這里,他指揮了三十一師反“羅(霖)李(克邦)會剿”“鄂豫會剿”“徐(源泉)夏(斗寅)”的斗爭,擴大了以柴山保為中心的鄂豫邊革命根據地。1929年7月1日,光山縣委和弦南區委發動柴山保、郭家河、陡山河南部革命紅槍會和農民群眾數千人,配合紅三十一師,攻占白沙關。這次暴動的勝利,使紅色區域向北推進數十里。7月19日,吳煥先、石生財等率領數百名赤衛隊員和卡房農民一起,配合紅三十一師,又一舉取得了卡房暴動的勝利。革命根據地在一次次勝利中得到擴展和鞏固,至1929年9月,以柴山保為中心的鄂豫邊革命根據地縱橫已達180華里,鄂豫邊革命根據地初步形成。

鄂豫皖蘇區第一個消費合作社
隨著鄂豫皖蘇區的建立和發展,國民黨反動派極度恐慌,在對蘇區進行軍事進攻的同時,對蘇區的經濟封鎖日益加劇。蘇區物資變得奇缺,物價飛漲,人民生活困難。1929年9月8日,《鄂東北特別區委員會給中央的報告》中反映:“至于安、麻、陂、商、羅、光一帶多半經過劇烈的群眾斗爭……和反動方面的殘酷的屠殺焚掠,豪紳地主的經濟封鎖與市場停滯,因此特別在紅色區域里,經濟破產的程度實在厲害……一切貨物、金融的流通更形困難,經濟和糧食問題是目前紅色區域尤其是黃安的最嚴重困難。”為了打破敵人的經濟封鎖,加強蘇維埃經濟建設,支援革命戰爭,改善群眾生活,蘇區掀起合作社運動,消費合作社紛紛建立起來。
1929年9月,黃安縣紫云區箭廠河一鄉蘇維埃政府將幾家私人入股的合作社擴大規模,在箭廠河南崗街吳世發店鋪辦起鄉消費合作社,由高志訓、吳維恩負責。生意鋪面由一間擴大到三間,主要經營群眾生產、生活日常用品及副食品、小百貨、茶葉、布匹,收購農副產品、中藥材,為紅軍部隊收購糧食、食用油、雞鴨蛋等。后來,由于經營規模的擴大,還辦有屠宰鋪、豬羊行、副食品作坊、染坊。為繁榮根據地文化教育,設立文化專柜,專門出售特區文化教育委員會編印的《列寧小學課本》《貧民小學課本》《農民識字課本》及教學用品。這是鄂豫皖蘇區第一個消費合作社。
黃安縣紫云區箭廠河一鄉消費合作社即鄂豫皖蘇區第一個消費合作社建立后,鄂豫皖邊區蘇維埃政府積極推廣這一新型的經濟組織形式,在箭廠河又建立了二鄉、三鄉、四鄉消費合作社。二鄉、三鄉消費合作社也相繼遷到箭廠河南崗街和堤街,四鄉消費合作社由塔爾崗遷到檀樹崗老街。各鄉消費合作社店鋪規模紛紛擴大,一鄉、二鄉消費合作社生意鋪面占滿整個南崗街,三鄉消費合作社生意鋪面占滿整個堤街。箭廠河成為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集體商業發展最早最發達的地區。
1931年2月,中共鄂豫皖特委和特區蘇維埃政府召開擴大會議,提出“加緊發展農民消費合作社和販賣合作社”政策。1931年7月,鄂豫皖區(省)蘇維埃政府在新集成立合作社總社(比中央蘇區早兩年多),隨即縣、區、鄉合作社紛紛建立,遍布整個蘇區。
鄂豫皖蘇區政府建立的消費合作社及其他各級各類合作社是革命根據地經濟建設的產物,是根據地的集體經濟,是經濟斗爭和建設的主力軍。它配合國有經濟,協調私營經濟,大力發展工商業,為革命積極籌措經費和物資,為打破經濟封鎖、保障群眾基本生活、打擊投機商業、活躍蘇區經濟、支援革命戰爭、鞏固根據地作出重要貢獻,成為根據地經濟建設的重要支柱。
首先,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國民黨的經濟封鎖。國民黨在軍事上對蘇區進行“圍剿”的同時,在經濟上又對蘇區進行了嚴格的封鎖,致使蘇區工業品與農業品價格相差很大,工業品如洋油、洋火、布、食鹽等輸入減少,價錢日漸昂貴,而農產品如竹木、茶葉、油等銷不出去,價錢跌落。1931年7月,鄂豫皖區第二次蘇維埃代表大會召開,會議通過的《關于糧食問題決議案》中提出:“鼓勵群眾到白區買糧食到蘇區來”,“蘇維埃和群眾應設法用合作社的組織主辦平糶”。合作社通過群眾溝通白區與蘇區買賣交易,可以更便宜地購買商品,更高價地出賣他們的生產品。
其次,維護了根據地經濟秩序。消費合作社作為一種組織團體,有時資本雄厚,可購買原料,設置機器,自行制造社員必需的消費品,使成本更加便宜,社員生活亦可得到較大的改善。同時,它可集中社員的零星資本,大批而直接地進行采購,進而免去奸商的中間剝削,也有效地打擊了商人的操縱,從而使百姓的生活日趨改善,市場的秩序也有所好轉。
再次,為革命戰爭提供了有力保障。消費合作社在籌集戰爭經費、收集軍用品、擴大與慰勞紅軍、組織戰時生產、籌集并保管、發放軍糧等方面起了極大作用。消費合作社供給群眾廉價的日用品使社員群眾物質生活得到改善,斗爭熱情高漲,積極起來參加革命戰爭。合作社優待紅軍家屬、慰勞紅軍,促進了紅軍的猛烈擴大。消費合作社以“保證軍需開用,支援革命戰爭”為己任,支援工農紅軍糧食、經費、被單、棉花等,大量的物資與錢財為前線軍事作戰的勝利提供了有力保障。(編輯 葉松)
作者:新縣史志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