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
“上帝要懲罰誰,就讓他去做制造業好了。”
這句流傳于中國制造業老板圈子里的口頭禪,經常被老板拿出來叨叨,尤其在每年春節后工廠遭遇“用工荒”之時。但今年形勢顯然比以往更令人矚目——“制衣廠月薪過萬招工難”的話題前段時間被頂上了微博熱搜。
制造業的工人都去哪里了?
答案就在身邊:走在一二線城市的大街上,你在路口等個紅綠燈,都能看到三三兩兩的外賣跑腿小哥,他們統一著裝,騎著電動車飛奔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美團發布的《2018年外賣騎手群體研究報告》顯示,美團外賣騎手多處在青年階段,“80后”“90后”為騎手群體的中堅力量,占比高達82%。值得注意的是,31%的騎手上一份工作是產業工人。
另一組數據顯示,2015年,美團外賣騎手人數僅為1.5萬人,但到了2018年第四季度,日均活躍騎手人數已接近60萬人,而餓了么旗下蜂鳥騎手的注冊人數早已突破300萬人。
在2018年820萬畢業生最想就業的行業里,我們看不到任何制造業工人的影子。流水線上的藍領工人,普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當工人;在某地的招聘會上,“95后”表示“工廠一線已經不太適合年輕人”。
那么,制造業后繼無人了?先別急著下結論。
外賣小哥一個月掙8000元很平常,制造業給不了,但高端消費品和裝備業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高,技術工人的職業含金量顯然比外賣小哥更高。
歸根結底,中國制造業,不能再走廉價勞動力路線了。
如今,新一輪科技與產業革命已經到來,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工業4.0將全球制造業推向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馬云說,未來的制造業一定是服務業,而未來的服務業一定是制造業。一方面,工業產品的生產將融入越來越多的服務作為中間投入要素,并且在產品的消費過程中還要消費大量的互補性服務,工業將逐漸向服務化發展;另一方面,服務業的制造化現象日漸顯著,服務將擺脫過去的小生產方式而融入更多的工業化生產方式,從而提高服務業規模經濟和生產率。
外賣行業從制造業搶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屬于中國式服務業革命中的一個場景。這場服務業革命倒逼著制造業升級,而制造業的升級,最終又會在未來的某一時點,帶動服務業發生進一步變革。
這無疑將催生一大批波瀾壯闊的市場行情。
如果制造業的老板此時還在糾結外賣行業搶人,那趁早關門比較合適。
信息化革命已經結束,互聯網已經變成了普惠性工具,這正是制造業大展拳腳的時候。不然,德國、美國、日本、中國,為什么會重新把國家戰略放到制造業上?
轉型升級后的中國制造業,市場大有可為。這也意味著,在不久的將來,只要肯學肯干,外賣小哥們的身價勢必更加水漲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