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
勞動創造價值,勞模引領風尚。如果說勞動托起中國夢,那么勞動模范就是造夢人。在“五一”國際勞動節到來之際,讓我們回憶幾位用辛勤勞動改變世界的勞模。
紡織:“夢桃精神”半個世紀不褪色
趙夢桃是原西北國棉一廠的一名普通工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她第一個響應廠黨委“擴臺擴錠”的號召,看車能力從200錠擴大到600錠,生產效率提高了3倍。她曾42次被評為勞動模范、紅旗手。趙夢桃說:“能幫助別人前進,是人生的最大幸福!”她先后11次跟別人換車,幫助17位姐妹成為企業的先進工作者。她還總結創造了“細紗巡回清潔檢查工作法”,實現了自己“一定要把技術變成集體的財富”的心愿。多年來,趙夢桃小組長期保持全國先進班組稱號,歷任12任組長均為全國或省部級勞動模范。
印刷:漢字印刷邁入“光與電”時代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選是計算機文字信息處理專家、計算機漢字激光照排技術創始人,被稱為“漢字激光照排系統之父”。
照相排版是繼活字印刷術后新的排版印刷技術。漢字由于數量巨大、字形復雜,難以適應照排技術,這使漢字在計算機時代面臨生存危機。王選主持華光和方正型計算機激光漢字編排系統的研制,他富有遠見地直接選擇第四代照排機作為攻關方向。經過反復鉆研,取得一系列階段性成功,其產品在漢字排版市場上取得了絕對的競爭優勢,并進軍國外市場。王選本人被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稱號,多次獲全國及北京市勞模、先進工作者、首都楷模等稱號,在2002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8年獲得“改革先鋒”稱號。
農業:把中國人的飯碗端在自己手里
全國勞模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先后成功研發出“三系法”雜交水稻、“兩系法”雜交水稻、超級雜交稻一期、二期。1996年以來,隨著“中國超級稻育種計劃”的問世和推進,不僅承擔攻關任務的百畝示范片單產紀錄不斷刷新,大面積推廣種植的超級稻單產水平也水漲船高,而最早開展水稻超高產育種的日本至今還未取得成功。雜交水稻還走出了國門,在國外種植面積達700萬公頃,種植面積最大的印度有200多萬公頃。雜交水稻不僅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而且正在造福全世界。
電力:電網規劃領先世界
全國勞模、天津大學余貽鑫教授已近耄耋之年。他是電氣工程一級學科負責人,我國電力系統分析、規劃與仿真專家。
上世紀90年代,應用計算機技術進行電網規劃在我國還是空白,我國城市電網由于長期缺乏統一規劃與合理布局導致了重復投資大、運行效率低等諸多問題,余貽鑫研發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國內唯一完整的“城市電網規劃計算機輔助決策系統”,從此結束了我國城市電網規劃軟件從國外進口的歷史。如今,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研究已經居于世界領先水平。從電力系統穩定性研究、城市電網優化規劃到城市智能電網建設等等,余貽鑫在電力系統的研究中孜孜不倦、勇攀高峰,取得了國際領先的學術成果,為社會創造了巨大經濟效益。
深潛:敢下五洋“捉鱉”
7062米——我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海試的最大下潛深度,也是國際上同類作業載人潛水器下潛最深的紀錄。創造這一紀錄的主要技術負責人正是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二研究所水下工程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全國勞模胡震。胡震是蛟龍號的副總設計師。他與團隊成員一起,在沒有母型設計提供參考借鑒的條件下,組織實施了載人潛水器的技術設計和檢測試驗工作,提出了7000米載人潛水器總體集成技術方案、陸上及水池調試方法。
航天:火箭焊接技術領先世界
2006年,由16個國家參與的反物質探測器項目,因為一個制造難題陷入了困境。正在項目組一籌莫展時,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教授請來了一位航天“專家”,這位“專家”現場看了設計方案和零部組件后,第二天就提出了生產制造方案。兩個月后,方案獲得美國宇航局的認可。這位“專家”就是全國勞模、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一研究院二一一廠發動機車間班組長高鳳林。
火箭發動機螺旋管束式大噴管的焊接,在屈指可數的幾個航天大國都是關鍵技術,也曾一度成為我國運載火箭研制的瓶頸。焊接稍有不慎就會造成數百萬元的經濟損失。高鳳林“臨危受命”,為了完成任務,他常常要保持一個焊接姿勢,一焊就是1個小時。經過30個日夜的攻關,他完成了長達近千米的焊縫加工。
多年來,高鳳林在長征五號大推力火箭、北斗導航、探月工程、載人航天工程等任務中,不斷攀登著“焊接高地”的一座座高峰。
可以說,各條戰線、各個行業都是臥虎藏龍,埋首在各自工作崗位上的每位勞模都是本行業頂尖的人才。不論時代如何變遷,勞動創造價值、奮斗成就夢想的道理不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