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琬婷
【摘 要】2016年1月14日臺灣綜藝節目《康熙來了》播放最后一期,這標志著歷時12年的臺灣王牌綜藝節目就此停播,這一結果令各方唏噓不已。本文便從內因與外因兩大方面來解析其衰退的緣由。
【關鍵詞】康熙來了;臺灣綜藝;衰退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1-0083-02
叱咤20世紀90年代的臺灣綜藝一度為大陸綜藝學習的樣板,但如今臺灣綜藝節目與內地綜藝節目之間不禁令人發出“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感嘆。本文就以《康熙來了》為例,在臺灣綜藝由盛至衰這一文化現象上梳理其衰落背后的緣由,以期對我國內地綜藝節目的發展帶來一定啟發。
一、節目內容的空洞
先前,臺灣缺乏面向年輕受眾、具有綜藝性質的談話類節目,因此《康熙來了》一經推出便獲得極高的收視率,小S的大膽風趣與蔡康永的從容睿智相輔相成,給觀眾帶來了全新的收看體驗。但是多年過去,臺灣綜藝止步不前,不但在節目創新上遭遇瓶頸,節目較為低俗化的弊端也逐漸凸顯出來。
節目創意的枯竭讓觀眾逐漸喪失觀看興趣。近年來臺灣綜藝節目同質化嚴重,在節目形式上趨于保守,內容的制作上缺乏新意,在《康熙來了》中,整容、卸妝素顏、夜訪藝人睡姿等主題已重復多次出現在節目中。大量重復的內容難免會使受眾產生審美疲勞,進而造成厭倦感。
創意的枯竭使得臺灣綜藝內容上的另一個弊端愈加清晰地展現出來,就是節目內容相對低俗化。臺灣綜藝近年來常把私下的粗俗之語搬上熒屏,這多少會引起觀眾不適感。但大多臺灣綜藝把八卦迷信、色情等負面信息擺在了臺面上,甚有主持人公然在節目上開黃腔、罵臟話,趙正平作為經常參與《康熙來了》錄制的藝人,多次在節目中爆粗口,并以此為名。眾多節目制作不再注重節目內容的優質,而是競相追求節目的“刺激感”,這都不利于正確價值觀的傳遞與引導,更不利于節目的發展。電視媒體帶給觀眾的應該是美的享受,而不應是庸俗的、粗鄙的。
二、專業人才的缺乏
人才是電視節目成功的必備要素,基于臺灣人口較少、節目眾多的特性,加之近年來專業人才的流失,致使臺灣綜藝質量下降。
主持群體后繼乏人。主持人是把控節目基調的核心所在,可以說主持人的風格意味著此檔節目的風格。張菲、張小燕都是臺灣主持界的領軍人物,隨著精力的缺乏,近幾年來其節目產量也呈下滑趨勢。而臺灣主持界的中堅力量,如蔡康永、陶晶瑩、小S等也逐漸轉戰內地,把工作精力更多投入到了內地節目上。面對如此窘境,臺灣電視媒體應該培養一批新生代主持人,但是新主持人在臺灣的發展機遇是少之又少,臺灣綜藝更愿意邀請已成熟的主持人來挑起節目大梁,即便有時會加入新主持人,前提也是在已邀請到成熟主持人的基礎上,讓新主持人充當配角,這種現象會導致新人經驗的不足加之業務能力較差,使得臺灣主持界一直無法補充到新鮮血液。
當然,不止臺灣主持界無法補充到新鮮血液,參與節目的嘉賓也有著較高的重復率。從《康熙來了》中我們可以看出,沈玉琳、張克帆、趙正平、瑤瑤等通告藝人頻頻在節目中亮相,鮮少出現有記憶點的新人,但這些“常駐嘉賓”有時會把私下的“罵街”在電視上展現出來以博取觀眾眼球,甚至靠著一個梗來參加多期節目。隨著國民素質的提升,人們愈加難以消化這種以粗俗來展現“真性情”的方式,長此以往勢必會令觀眾產生厭煩感。
三、內地市場的沖擊
近些年來內地經濟的飛速發展也帶動了電視產業的發展,各投資方盯緊內地這塊“肥肉”,加之內地綜藝節目數量迅速增多,急需“新鮮”血液的補給,使得內地市場的發展前景更為廣闊。
內地節目的異軍突起削弱了臺灣綜藝的影響力。近幾年來,內地綜藝節目市場處于“井噴”的狀態,各種類型的綜藝節目層出不窮。據2017年度中國衛視季播綜藝CSM52城收視率排行榜顯示,排名第一的《奔跑吧》平均收視率為2.643,《中國新歌聲2》以2.004的平均收視率緊跟其后。真人秀節目《爸爸去哪兒》更是大力開發節目衍生品,手游、書籍等周邊層出不窮,其中《爸爸去哪兒》大電影更是以6.95億元的總票房,奪得2011年春節檔2D電影票房冠軍。自2013年開始,臺灣各大電視臺陸續引進《中國好聲音2》《爸爸去哪兒》等內地綜藝節目,2013年9月7日《中國好聲音2》在臺灣首播,0.88%的收視率打敗了《康熙來了》平均0.72%的收視率,取得同時段收視率冠軍。
內地節目在保有高質量制作水準的同時還有著較高的收視率,這些因素都沖擊著臺灣綜藝市場。20世紀90年代是臺灣綜藝的繁榮期,那時不論是在創新能力上還是制作質量上都比內地節目棋高一著,但隨著內地綜藝的發展,導致了臺灣綜藝競爭力相對下降。
隨著內地節目的異軍突起,一方面需要更多著名且有經驗的藝人;另一方面也吸引著更多的資金投入到電視產業節目中來。在這兩股力量的推動下,臺灣作為近水樓臺,越來越多的藝人選擇到內地來發展,這既為其拓展了綜藝事業,也為來內地撈金、參與綜藝錄制帶來了機遇。《康熙來了》主持人蔡康永于2014年正式進軍內地,參與《奇葩說》的錄制,黃國倫、寇乃馨作為《康熙來了》的常客,近年來較頻繁活躍在內地綜藝節目中,多次以夫妻檔的身份參與《我是演說家》《超強音浪》等節目的錄制。
四、經濟與政策的限制
1993年民營電視臺的出現,打破了“中視”“臺視”和“華視”三足鼎立的局面,一時之間電視臺的競爭力迅速增強,而此時臺灣經濟水平也有所下降,這讓制作經費本就萎縮的臺灣電視臺雪上加霜。
臺灣綜藝節目制作經費的欠缺限制了節目的發展。《國光幫幫忙》等臺灣綜藝節目每期只有4萬人民幣的制作經費,相較而言,《康熙來了》每期10萬人民幣的制作經費已算豐厚。資金是一檔節目持續發展的堅實后盾,從某種程度上講,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撐,也就無法保證節目的高質量產出。當下臺灣綜藝多在棚內錄制,鮮少出外景也是由于資金不到位所致,那么為何會有制作經費不足的現象呢?因為臺灣對廣告冠名方面有著嚴格的規定。“臺灣公共電視政策 2004 年明文規定‘電臺不得播送商業廣告。但電臺策劃制作之節目,接受贊助者,得于該節目播送結束時,注明贊助者之姓名或名稱。”①這表明臺灣電視節目中不允許有冠名和廣告植入。但是綜藝節目的主要收入來源就是冠名費用,甚至占了制作資金的四分之三②,臺灣節目缺失的這一大環節對臺灣綜藝的發展造成了極大的不便。但近些年來相關政策有所松動,在2013年《康熙來了》終于能在片頭加上短短幾秒的旺旺動畫廣告,盡管如此,“節目中依然不會出現冠名,任何涉及品牌的內容都要消音,品牌的 LOGO 都要打碼。僅僅能在節目片尾打上贊助商名字,但一閃而過的速度讓許多廣告商們覺得不值得。”③由于早期綜藝節目選擇較少,且廣告商通過冠名方式來增加企業曝光率的意識還不強烈,因此先前未對臺灣綜藝造成沖擊,近幾年來綜藝節目種類繁多,投資商開始重視廣告的植入,但臺灣相關方面的嚴格政策讓許多廣告商望而卻步。
電視節目是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是軟實力的重要體現。電視節目作為一種傳媒文化產品,不單是滿足觀眾各種精神需求的產物,也是觀眾間接感知社會和世界的媒介。在如今這個更迭迅速的環境下,我們要吸取具體失敗的教訓,總結成功的因素,積極汲取外來綜藝節目的成功經驗,努力提高節目原創能力,要嘗試開拓不同類型、有內涵的綜藝節目,這才是吸引觀眾的有效方式,也是有利于傳播本國文化、發展本國經濟的重要渠道。
注釋:
①③郭越,蘇幼煌.臺灣近年綜藝節目衰落原因探析[J].東南傳播,2016,(06):17.
②數據來源于《每日經濟新聞》2016年9月9日.
參考文獻:
[1]韋帝.臺灣談話性綜藝節目<康熙來了>發展研究[D].廣西大學,2016,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