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鸝璞
【摘 要】傳統意義上的黑色電影,主要指的是好萊塢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初期拍攝的以城市巷道街景為主要背景,反映人性、犯罪等黑色元素的影片。研究黑色電影的影像風格,往往是研究在影像追求上的黑色氣質,現在普遍認為黑色電影不是專指某種類型,而是按照元素、風格及情調界定的。
【關鍵詞】黑色電影;空間;光線;影調;低調攝影;質感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1-0095-01
黑色電影興起于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早期,隨著好萊塢的衰落以及彩色電影的出現,逐漸失去其市場競爭力,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新黑色電影再次興起,這類電影依舊保持了早年黑色電影的風格,并在影像風格、表現手法上不斷發展。
一、空間作為形式也構成內容
早期電影為了服從古典流暢剪輯,出現了一些諸如光源不可見、人物和場景的光照找不到現實依據、空間整體偏亮、缺少暗部層次、燈光過多造成人物影子四處投射等現象,僅關注劇情發展和人物活動。一般來說畫內真實空間也可以表示非真實的想象空間、夢幻的空間。黑色電影寧愿使用斜線與垂直線也不用橫線,其目的是放大和豐富空間的立體感,形成奇特的光區線條和不穩定的構圖,利用物體(百葉窗的光影、門、窗、金屬架等)形成對人的空間分割和壓迫,使黑色電影的世界顯得不穩定、不安寧。電影用景深、二維平面去維系電影空間,而黑色電影中的質感、影調與線條實際上就是對一個空間的再塑造,最大程度地發揮空間的層次和表現力,帶給我們具有原始視覺形式沖擊的快感,可以脫離故事線索而作為形式美感獨立存在。一部好的電影首先是以技術為基礎的影像傳達過程,可以說沒有成功的影像視覺傳達就沒有電影藝術可言,為故事呈現找到合適的表現方式才能將導演構思最終呈現在銀幕上。
二、光線要強調“影像真實感”
時間流動和空間變化是電影敘事的基本載體,而光線的變化是形成時空的重要依據,并承載著多重的象征和隱喻。光線決定場景的氣氛效果、表現時空和畫面空間(利用光的分布和明暗對比表現時空)、突出強調被攝物體的造型和特點并為影片確定視覺基調,是攝影造型的重要因素。環境光線處理的好壞直接影響整部影片空間氛圍的呈現、環境空間的渲染。黑色電影經常使用夜景布光,迷戀城市街道的水、霧氣等,就是對電影主題和風格的補充表達。美國新好萊塢運動之后電影藝術外在形式呈現多元化發展的傾向,現代電影用光走向了以自然光效為基礎且并存多種風格,即在尊重真實的前提下創造氣氛、用光線營造人物心理。戲劇性極強的光線處理在揭示人物內心的劇烈沖突上十分具有表現力,所以自然光與人造光的選取都是要適應劇情和拍攝需要,且光線布置一定不要被思維定勢所束縛,要根據劇情和情境的需要進行調整,但同時也不舍棄美感,且光線來源依據需得到重視。
三、影調較之色調更接近影像的本質
線條是空間內部的物品等所帶來的,而影調則是人可以操控的,通過影調對空間的塑造將現實空間加深放大,不完全是最大程度地模擬和仿造現實,而是把真實提升到心理層次,也象征著人潛意識的挖掘。用光影敘事是黑白片時期建立起的光影關系,色彩飽和已經失去了最開始的新鮮感,也會分散觀眾注意力,不飽和處理就成為了一種普遍追求,而低調攝影似乎已經成為黑色電影的標志。在黑白片時期就建立了低調攝影的風格,這種風格發展的歷史可以說就是如何創造亮區和暗區,以及暗區質感、暗部層次等細節處理的進程。暗調又叫低調暗色調或深色調,歸屬于影調。影調的功能不僅僅是為了視覺呈現,還在于對人物關系的心理狀態的微妙反映,從戲劇沖突中為人物找到合適的影調表現,使得人與人、人與物、人與空間的關系生動、有張力。
四、質感是黑色電影畫面表現力的核心
人眼“對物體材料性質的視覺感受”謂之質感。質感的傳達不僅僅要求光影關系的布置、設備的選取,而是需要不同個人經驗的重合,并產生來自內心的認同。巴贊曾講過:“一個有現代性的電影,并不是它自身要提供一個真理,而是這個電影它能夠提供一個契機,提供一個縫合,提供一種氣氛,像音樂一樣。通過這部電影,讓觀眾投射自己的經驗和情感在電影之上?!?[1]質感和影調較容易為人操控,靈活度很高,可根據需要創作出不同的光影關系以達到理想的銀幕效果。在早期電影心理學上提到過觀眾看電影的過程是一種個人經驗的潛意識補充,影像與觀眾一直在交流。質感并不是獨立存在的,是基于個人經驗的結合、整體的對電影的理解、攝影媒介的選擇和光影線條組合而呈現出的最終視聽綜合效果。
五、結語
色彩、構圖、鏡頭、蒙太奇、敘事方式等,所有的一切,都指向的是對這個世界的表達,突出“黑色”的視覺效果可以說是攝影機對影像本質的回歸。黑色電影在藝術手法上的特征是陰郁悲觀、憤世嫉俗、表現人性危機和驚險懸疑等,并以它獨特的題材和整體觀點,展現出其特有的視覺風格、故事整體基調和直面人性陰暗的哲學高度。
參考文獻:
[1]陳波.尋找電影之美——賈樟柯十年電影之路[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8 年第6期:第8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