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麗 張齊 張曼 杜俊芳 臧知明 連利軍 劉含 楊瑞
摘 要:中醫基礎理論是中醫學教育的基礎專業,中醫基礎理論專業研究生培養質量,關系到中醫學的傳承與創新,關系到中醫學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對中醫學的未來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針對目前中醫基礎理論專業研究生存在的專業思想不穩、中醫思維欠缺、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不足等現狀,提出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的教改理念,以期能促進本專業研究生培養質量的不斷提高。
關鍵詞:中醫基礎理論;研究生;培養質量
我國中醫基礎理論專業研究生教育歷經了40多年的發展,在培養高層次中醫人才方面積累了很多寶貴的經驗,為中醫事業的繼承和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已成為中醫傳承與創新的一股重要力量。 近年來,研究生教育規模不斷擴大,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醫學的發展與中醫事業的傳承,但規模的擴張和數量的增多絕不能以質量的下滑為代價,因此研究生培養質量及其影響因素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一、缺乏傳統文化教育是影響中醫基礎理論專業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根本原因
(一)缺乏傳統文化教育,專業思想不穩定
從小學到大學的整個教育歷程,傳統文化教育的不足、缺失使包括中醫基礎理論在內的所有中醫藥學專業研究生,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哲學思維、世界觀、生命觀、道德觀,以及語言文字語法修辭等缺乏深入的了解與欣賞,因此在面臨著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的沖突與挑戰,以及社會中喧囂塵
上的“取消中醫”“中醫不科學”的聲音時,內憂外患使中醫基礎理論專業研究生在中醫的道路上踟躕彷徨,專業思想極其不穩定,難以潛心學問,提高中醫素養。
對于學生所面臨的沖突與挑戰,深入分析其原因如下:首先,專業前教育更傾向于現代科學思維模式,缺乏傳統文化的哲學思維。學生所接受的專業前教育,使得現代科學技術、現代醫學的理論和思維模式更符合學生已經建立的思維習慣,因而對中醫的哲學思維模式產生了沖擊,缺乏對中醫的專業認同感。其次,現代文化的唯“科學”論,使學生質疑中醫學的理論體系。中醫和現代醫學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和發展的醫學體系,各有其獨特的思維模式和診療方法。中醫是以中國古代哲學的精氣、陰陽五行學說為生命觀、方法論,而現代醫學是建立在現代科學技術基礎之上,以科學作為基礎和標準。因此,中醫不應該被貼上“不科學”的標簽,科學也不應該成為評判學科先進性的唯一標準。作為中醫基礎理論專業的研究生更應該清楚科學的、標準化的思維模式本就不是中醫的本質屬性,不應該帶著各種對中醫的質疑,在學習的道路上猶豫不前。
(二)缺少傳統文化積淀,難以樹立中醫思維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醫的根脈,中醫的發展壯大離不開傳統文化的充分奠基。明·張景岳在《類經》序中寫道“上極天文,下窮地紀,中悉人事,大而陰陽變化,小而草木昆蟲,音律象數之肇端,藏府經絡之曲折,靡不縷指而臚列焉”[1]。例如,周易的整體觀、陰陽對立統一、取象比類等方法論對中醫學的形成具有全方位的影響;儒家以“綱紀”為代表的“秩序觀”和“致中和”的“平衡觀”等在中醫學理論體系中隨處可見;道家的天人合一論、生命觀對中醫學生命的認識,病因、治則治法等內容均有較大的影響。另外,尚書的五行論、佛家的心神論、墨家的唯物論、法家的結構論、兵家的勝敗論、縱橫家的利害論、名家的邏輯論、天文家的五星論、地理家的五方論等[2]都滲透到中醫學理論體系中,成為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原理、方法和規律,樹立了中醫學獨特的思維模式,對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目前,中醫基礎理論專業的研究生缺少傳統文化的長期積淀,閱讀古籍、經典著作較少,過多地將精力放在學習專業知識,甚至僅局限在課題涉及領域,對中醫學的形成和發展、與傳統文化的融匯交通、理論體系的結構和框架、診療的中醫思維模式以及中醫學理論的內涵等,都缺乏深刻的理解和領悟,難以實現中醫基礎理論的傳承、挖掘與創新,不利于中醫學的持續發展和進步。
(三)傳統文化熏陶不足,語言文字表達能力欠缺
發表學術文章,撰寫畢業論文,是合格的研究生必須具備的專業能力,這就要求研究生的文字功底達到一定水平,但我們發現不僅本專業研究生而是很多中醫藥專業研究生在學術論文、畢業論文中語句不通、詞不達意、邏輯混亂、層次不清、錯別字泛濫等現象屢見不鮮,上乘佳作少之又少,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在于缺少傳統文化的熏陶,沒有領會中華文字語言的美妙,更沒有用心去體會優美的文章是怎樣千錘百煉反復雕琢而成,因此在自己寫作過程中只能左拼右湊、縫縫補補,捉襟見肘。由此可見,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多讀多寫多分析,提高寫作水平,不要求字字珠璣,總要達到流暢清晰的水準,這是保障中醫基礎理論研究生的培養質量的最基本要求。
(四)沒有傳統文化沁潤,對中醫缺乏興趣愛好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動力,以興趣作為學習的內動力,才能使學生具有學習的自主性,能動性。本專業研究生普遍反映中醫難學,古醫籍晦澀難明,學習過程枯燥無趣,難以潛心向學。如問為什么難學、難明?自己也不明所以。其實缺少傳統文化的沁潤是其根源。中國傳統文化樹大根深,枝繁葉茂,需要從啟蒙教育就開始澆灌,日積月累,成年累月,使我們的傳統文化深入骨髓,在現代的社會、校園開出絢爛的花朵,當你翻開古醫籍的時候,你會聞到文字的馨香,用心去體會傳統文化的多彩,認真去感受古人豐富的內心世界。因此,作為中醫基礎理論專業的研究生,雖然起步已晚但來日可追,多花點時間多用點心思,中國的傳統文化必然會扎根在心底,終會領略到中醫的妙處。
綜上,在中醫基礎理論專業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傳統文化教育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對保障本專業研究生培養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二、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提高中醫基礎理論專業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途徑
中醫基礎理論專業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提高,必須以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為核心,才能樹立中醫思維模式,培養專業認同感,堅定中醫學信仰,促進中醫學的傳承與創新。
(一)課程設置中增加傳統文化教育課程
縱觀中醫基礎理論專業的課程設置,公共課、專業課毫無疑問占據較大比例,傳統文化課程數量少,學時少,難以實現長期有效的傳統文化的熏陶,而且進入二三年級的本專業研究生面臨開題、實驗、發表論文、撰寫畢業論文等繁重的學業任務,更無暇他顧,即使剛剛燃起的傳統文化的火種也悄然熄滅。因此,建議在一年級加大傳統文化課程種類、學時,如中國古代哲學史、中國經典文學賞析、易經入門等等,并且與學位掛鉤,要求必修或選修達到一定學分標準,引導學生的學習方向。另外,二三年級布置傳統文化書籍閱讀任務,定時抽查考試,確保本專業研究生在中國傳統文化方面的素養不斷提高。
(二)加強傳統文化的多元化校園建設
校園文化對學生具有較強的潛移默化作用,加強傳統文化的校園建設,給學生一個傳統文化的學習氛圍,相信在提高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方面具有一定意義,如經常開展傳統文化的知識競賽、邀請國內外學者進行傳統文化講座、進行傳統文化板報比賽、設立傳統文化館、傳統文化長廊、名人名句石雕木刻等;在軟件建設方面,可以利用校園網絡的提供的超大空間,讓學生可以隨心所欲地學習瀏覽感興趣的傳統文化知識,使學生沉浸在中國傳統文化氛圍,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培養自身的傳統文化氣質,增強對中醫學理論、內涵等方面的深入理解。
(三)不斷提高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
研究生的學習是在導師的指導與監督管理之下,導師的中國傳統文化素養關系到研究生的培養質量。中醫基礎理論專業教師應該加強自身傳統文化的學習和提高,如參加培訓班、與同行多交流、拜訪傳統文化方面的學者或者大量閱讀傳統文化書籍等,有意識的在課堂教學、日常交流中融入傳統文化的知識,利用趣聞典故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愛好,激發學生學習、鉆研中醫的動力,加深理解的廣度和深度,為提高中醫基礎理論專業研究生培養質量奠定基礎。
(四)制定傳統文化知識考核考查制度
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傳統文化知識考核考查制度,使傳統文化真正成為本專業研究生的基本素養,保證培養質量??己丝疾榈男问娇梢远嘣?、靈活機動,如課堂提問、閱讀筆記、背誦朗讀、分組討論、匯報演講等等,根據老師、學生的愛好、特點,選擇合適的考核考查方式,激發學習的熱情,發揮每個人的主觀能動性,不要讓考試考查成為學習的負擔,學生的興趣、學生的主動性、學生的能力才是考核考查的終極目標。
總之,在中醫基礎理論專業研究生培養的過程中,只有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才能培養出具有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扎實的中醫理論功底、良好的道德品質、富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中醫人才,才能真正提高中醫基礎理論專業研究生教育的質量,促進中醫藥的繼承和發展[3]。
參考文獻
[1] 明·張景岳.類經[M].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1年8月出版.
[2] 晏向陽.中醫基礎理論與多學科知識[M].中華中醫藥學會學術年會—創新優秀論文集.中國杭州,2002年10月.
[3] 陳嘉峣,任宏麗,陳計.中醫研究生教育如何融入傳統文化內涵[J].中醫藥文化,2011(4):41-42.
基金項目:2019年廣西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改革課題(JGY2019107),2015年廣西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改革課題(JGY201508)。
作者簡介:武麗,女,博士學位,副教授,研究方向:中醫情志病證的理論與臨床防治研究。
*通訊作者:楊瑞,男,碩士學位,講師,研究方向:五臟藏神的理論與實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