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成文 王娟 孔亦明 楊小坤 劉海芳 徐靜
摘 要:民間實用藝術作品需要通過針對于由著作權法保護作品主體的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以實現對其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的保護。2019年兩高在工作報告中指出,知識產權保護力度要加大,要服務于經濟高質量發展,這為民間實用藝術作品的保護提供了良好的宏觀政策背景。實際上更多人并不愿看到孕育于自己一方水土的民間文化走向式微。文章通過對民間實用藝術作品等問題的探討,結合我國立法難點、熱點,縱向地提出對民間實用藝術作品保護的建議。
關鍵詞: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知識產權;保護策略
十九大報告強調,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自黨的十九大以來,習總書記在多個場合提到“文化自信”,文化毋庸置疑是新時代的一大課題。近年來,“一帶一路”倡議以最大限度激活參與者的經濟發展潛力為目標,更是推動了我國與他國的文明互鑒與文化交流,既為文化產業打開了廣闊的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空間,又在更為廣泛的消費主體中實現了文化傳播。其中,民間文化相對于現代文化而言,具有多樣化的鄉土元素,是我國古老的文化記憶和多樣的民族基因的記載。作為其表現形式之一的民間實用藝術作品,是指民間創作下兼具實用性和審美性的藝術作品。它往往在商業開發中表現出多層次價值,主要體現為為產品升值助力的經濟價值,能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的良好發展,但其市場化開發過程也面臨各種風險或困局。
一、面臨難題
(一)生產周期長,成本價高
徽派木雕以精雕細刻、造型寫實、層次感強為特點,依傳承人所言,這一產品主要面向園林建筑裝飾、酒店賓館壁掛以及藝術藏品,其市場本身并不小。但此種工藝品選材考究,材質特定珍貴,對原料有較高的加工需求。據對合肥當地問卷調查的數據,木雕技藝與市場結合中存在主要三大困難便是人才培養周期、制造成本、制造耗時長。部分木雕需要較為嚴格的原料,比如紅木木雕一般從外地進原料。在資源開發與經濟發展存在矛盾的背景之下,國際環保方面的政策對此進行了調整,當原料市場需求增加時,其成本隨之提高。此外,有些木雕品生產周期漫長,從制作到成品需要半個月左右。
(二)工匠人才短缺
民間實用藝術作品的發展在承擔傳承重擔的工匠方面呈現出一種窘迫現狀。由于木雕細節方面只能手工雕刻,無法完全要求機械雕刻取代之。然而,在浮躁的現代社會,年輕人更愿意學習機械操作,但很少有人愿意學習花費時間的手工雕刻,傳統工藝的堅守者越來越少。在采訪當地生產廠家的過程中,我們了解到,從事工作的工匠收入并不高,而且不好招。培養能真正耐心投入創作的傳承者愈發困難,活躍于雕刻行業的匠人有技無人承。在有限的傳承模式之下,年輕工匠僅是跟著師傅進工廠學習,也無其他專門培訓途徑。再比如目前安徽從事傳統內畫鼻煙壺的不超過十人。
(三)市場侵權亂象
不正當商業競爭帶來的作品濫用、假冒偽劣等市場行為侵害了作品的知識產權所有者的正當權利,壓低了市場價格,破壞了市場秩序;還在社會公眾面前造成了不良的影響,更不利于民間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而生產廠家自身也很少愿意選擇訴訟。自21世紀以來,盡管我國的知識產權法律體系依照國際標準要求早已一次次完善,而法律與社會實踐之間的距離不小,民眾的法律意識依舊淡薄,侵權現象司空見慣。人們將無償篡改、使用他人的作品的行為,甚至是商業利用他人作品,自然地當作“社會習慣”,卻沒有意識到這種行為與社會習慣的本質性區別。其實,社會觀念的改變遠遠難于立法,法治的良好運行又離不開社會觀念的支持。
二、原因分析
(一)立法保護模式不明確
盡管國務院在《關于印發“十三五”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規劃的通知》中提出了健全知識產權相關法律制度、研究完善商業模式和實用藝術品等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在法律關系角度,其立法保護路徑卻并未明了。我國目前僅有制定《民間文學藝術作品著作權保護條例(征求意見稿)》,而我國現行的《著作權法》也未明確規定實用藝術作品為其客體。
國外的立法保護模式各有不同,典型的是美國和英國。美國在實用藝術作品的保護上突出其藝術性的獨立能力,《版權法》101條將“實用美術作品”定義在“繪畫、圖形或雕塑作品”中。同時指出,實用美術作品被定義于此,就應當具有因一定技藝而成的藝術形式外觀,而非考慮其作為體力或實用性凝聚的勞動成果這一方面。英國采取外觀設計與版權保護擇一的模式,此種保護方式因具有專利權保護的性質而能夠禁止他人實施,又具有著作權保護的性質因而能夠禁止他人復制,而是否采取版權法保護則以是否具有獨創性為標準。
(二)保護期限未確定
《實施國際著作權條約的規定》僅規定了外國實用藝術作品的保護期為二十五年,滿足《伯爾尼公約》第七條第4款對實用藝術作品的要求,卻并無對我國實用藝術作品的明確規定。這本是為了滿足我國在加入《伯爾尼公約》時所要求的原則,即每個其他締約國都必須給予與各該締約國給予其本國國民的作品同樣的保護,而在我國實用藝術作品尚且未確定保護方式的狀況下,表現的卻是“超國民待遇”。
三、相關建議
(一)完善立法保護路徑
無論采取獨創性標準還是藝術性標準,各國基本傾向于允許版權法保護。首先受專利法保護的外觀設計對新穎性有較高的要求,其目的重在鼓勵創新;著作權法對新穎性要求不高,而是側重獨創性,其目的是鼓勵文化市場的活躍性。其次,外觀設計的保護權利范圍較狹窄,民間文學藝術作品較多地寄宿了人民的地域情感與民間文化特點,是人們社會精神層面的財富形式。對作品主體而言,一方面是保護其財產權益,另一方面則與人身權益密切相關——維護其文化身份的獨立性。況且,特定文化主體基于社會情感因素對自身傳統文化傳播應當有一定限制的權利。因此在人身與財產權利上給予其雙重保護較適合。
《著作權法》第三次修改草案指明,實用藝術作品是指玩具、家具、飾品等具有實用功能并有審美意義的平面或者立體的造型藝術作品,明確了實用藝術作品作為著作權法保護的客體地位。因此,實用藝術作品受到著作權法保護也是我國立法趨勢所向,那么民間實用藝術作品的保護也就有法可依。
(二)明確司法救濟中訴權主體
從保護方式來看,政府和專門團體組織應當能動地相互合作、配合,專門團體組織進行專業問題的整理分析,由政府保障、推動其保護和發展。而具體案件的權利救濟,由于涉及侵權的具體對象,可賦予民間保護組織或團體訴權以發揮其保護功能,例如非遺研究會。侵權現象的發現不可能僅僅依賴于傳承人,被侵權方往往無法立即獲知權利受損,這點在知識產權領域是常見的,也阻礙了權利的積極行使。一方面民間文化保護涉及到了較多公共領域的利益,公益訴訟又無需原告必須存在利害關系,一方面若賦予無利害關系人以訴權,又易造成濫訴。因此,適宜將公益訴訟訴權交給相關合法的社會組織或團體或檢察院,有利于減少侵權現象。
(三)促進民間實用作品與現代化市場銜接
此種銜接主要體現在人才資源儲備、品牌建設和創新力驅動方面。在“人”的要素上,有必要重視手藝人的培養,促進本土文化的傳承,也有利于文化推陳出新。其次,2017年2月24日,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了《關于印發知識產權人才“十三五”規劃的通知 》,提出民間知識產權智庫項目的展望。對于民間知識產權的保護可加強智庫方面建設,推動民間專業機構組織為此建言獻策。在品牌方面,市場中品牌是產品價值的標志,引導手工藝人形成權利保護意識,才能避免其經濟價值流失。在創新驅動方面,推進現代技術與傳統技藝結合,鼓勵工匠創新精神,以在市場上爭取更大潛力。有些工匠自身也非常愿意創新木雕圖案。具體可以從政府政策上予以扶持,利用資金、技術、人才等手段打開更大的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空間,催生文化勝景。
參考文獻
[1] https://www.copyright.gov/title17/92chap1.html.
[2] 胡開忠.知識產權法比較研究[M].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4:42-44..
[3] 劉春田.知識產權法,第5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