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楊
【摘 要】舞蹈作品就是以人體動作和姿態的有序結構,來表現各式各樣的人的社會生活狀態以及他們的情感,通過塑造各種性格的人物形象來表現社會生活,表達作者對生活的審美評價和理想愿望。舞蹈作品通過對人物形象的刻畫來表現客觀的現實生活,人物作為舞蹈作品主要描寫和表現的對象,其在舞蹈創作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舞蹈創作的靈魂在某些層面上都體現在該作品對人物形象刻畫的是否精準而到位。怎樣才能讓作品中的人物即鮮活靈動,又同時不斷找尋新的情感方向來塑造人物形象也就成為編導們在創作過程中要絞盡腦汁來著重思考的重大課題。
【關鍵詞】間離效果;人物形象;舞蹈創作
中圖分類號:J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1-0107-02
舞蹈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那么舞蹈作品中的人物原型也大都是來源于現實生活,我們的日常生活為我們的舞蹈創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任何藝術創作都不能絕對的脫離客觀的現實生活。只有真正進入生活,體驗和感悟生活,舞蹈創作才會得到強大的進步力量。無論選擇任何的人物原型作為編導的主要對象,讓原本平庸且不飽滿的人物形象變得更加豐滿、立體,具有個人獨創性都是所有藝術家所要面臨的一大難題,也是在選擇人物形象后在創造形象過程中所要解決的重中之重。當人物原型確定后真正的難題也接踵而來,從何種角度切入來剖析人物的性格、動作、情感以及文化背景等等各個方面?如何在塑造人物時更好的走進人物的深處?開創性的找到屬于自己的視角來對角色進行詮釋?這些都是對人物形象進行銳化的首要問題。
布萊希特最成功的“間離效果”通常表現在那些充分展示出形象本身矛盾性的劇作中。在內含矛盾的形象中打破對人物、對現象慣常的認識。[1]“間離效果”(陌生化效果)的目的是引導人們對舞臺表現的人物、事件及其社會過程,采取一種批判、探討的態度,促使他們從社會的角度出發,進行有益的批判。本文著重探討當選擇的人物原型一致時,如何更準確地實現角色塑造。從欣賞的角度來看,“間離效果”并不是單純地訴諸于個人過多的情緒和態度,它強調藝術家面對作品時的客觀性、理智性,試圖以“間情”的方式來打破共鳴的獨斷專行,摧毀將人帶入思維黑洞的的舞臺幻覺。更多理性下的刺激才能創造出更別樣化的人物形象,引發觀眾更豐富的聯想和冷靜、主動的思考。
編導在指導演員表演時更是要注意如何去實現“兩個自我”的問題,如何在自己的態度中監督,如何在角色中游走進而創造角色?在人物原型或事件氛圍固定的情況下,選擇何種角度對人物進行詮釋,在具體的創作實踐過程中怎樣才能更好地銳化人物形象?“間離效果”在這時就顯得尤為重要,它本身的陌生化理論恰恰為創作時的困境帶來了一絲新的曙光。[2]眾多舞蹈作品中都對“間離效果”有著不同程度的體現,也因藝術家們秉持著“間離”的態度,許多典型人物形象才呈現的如此多面化。同樣為舞蹈編導在實際創作過程中提供了獨創性的理論依據。
《白蛇傳》是一部經典的民間傳說故事,多種藝術形式涉及和表現了這段美妙佳話,其中青蛇和白蛇的人物形象不斷被挖掘和深化,頗具影響力。當代舞蹈家們對《白蛇傳》也進行了多次的藝術嘗試,在舞臺上給觀眾留下了極為深刻、新穎的審美印象。
林懷民上世紀70年代的代表作品《白蛇傳》以西方現代舞蹈的創作方式,將中國傳統文化應用于作品形式,保留了中國舞蹈的文化根性,是解決中國與西方、傳統與現代文化矛盾對立的典范。舞蹈《白蛇傳》使中國傳統戲曲中的程式化動作語言與西方現代舞蹈嫁接,運用戲曲中的“筋斗”“碎步”“甩發”等身段強化劇中人物形象的鮮明個性,又結合了瑪莎·格雷姆“收緊·放松”技術,將靈性動物“蛇”轉化為“人”,銳化了人物形象,凸顯了戲劇矛盾沖突。劇中一幕是利用一個房間把青蛇與白蛇、許仙分隔在兩個空間,一邊是愛情的甜蜜畫面,一邊是青蛇發自肉體沖動的極具張力的激烈扭動,顛覆了青蛇在傳統意義上的藝術形象,將這份嫉妒和愛恨情感淋漓盡致地外化展現,從另一個層面還宣示了人性的解放和對禮教的對抗。
作品源于傳說故事,卻沒有拘泥于單一故事的表達,它刪掉了青蛇、白蛇、法海、許仙以外人物的所有脈絡細節,帶有人性哲理意向性地創造人物形象:法海是人間社會不可缺少的道德約束;許仙是模糊搖擺不定的人性本質;白蛇是無怨無悔,代表了超越人世的愛;青蛇是愛憎分明的自我追求。《白蛇傳》人物形象的建構幾乎顛覆了原著意含,實現了對青蛇和白蛇藝術形象的重構。[3]
舞蹈《青蛇與白蛇》則是根據《白蛇傳》改編的青蛇與白蛇兩姐妹的雙人舞典范,舞蹈提純演繹了青蛇和白蛇兩個人物形象,巧妙地將白蛇的溫婉、青蛇的俏皮體現在作品當中。作品在當時引起了舞蹈界的普遍好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雙人舞編導技術與傳統文化的完美結合應用。接觸與磨合是舞蹈家們在藝術創作中一種常見但是應用難度很大的編導技法,在《青蛇與白蛇》的創作期間,中國舞蹈界對于這種現代舞的創作手段了解尚淺,并且運用的不是很廣泛,所以當《青蛇與白蛇》出現在觀眾的視野當中才會因其出色的雙人舞磨合技術驚艷四座,成為雙人舞作品的經典之作。
舞蹈開場,以“傘”作為引子,兩人帶著新奇的眼光,舉著傘從遠處跑到舞臺中央,兩位舞者,一位身著白衣,一位身著青衣;一個高貴優雅,一個活潑俏皮,二人默契十足,依靠著扎實專業的舞蹈功底,將舞蹈本身想要表達的故事和情感展現得淋漓盡致。舞蹈在編創的過程中,摒棄了傳統雙人舞的一些技法,利用舞者本身的控制力和相互間的約束力,使兩名舞者相互利用,形成自己獨有的支點。在人物的刻畫方面,編導巧妙地運用兩姐妹生活之間的逗趣,將小青活潑可愛、天真無邪的人物形象,與白蛇的端莊大氣形成鮮明的對比。
大型水景舞蹈秀《白蛇傳》將實景演繹技術與舞蹈表演結合,讓觀眾置身于金山寺下、西湖旁,切身感受《白蛇傳》的當下藝術魅力。作品依托于傳統的故事構架,以金山寺作為空間背景,將《白蛇傳》劃分為“緣”“斷橋定情”“端午驚變”“求取仙草”“水漫金山”和“輪回”等幾個部分。改編后的《白蛇傳》從白蛇與許仙的前世情緣說起,一直敘述到關照當今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時代主題,其中大量現代聲、光、電、水幕噴泉、威亞技術的應用,觀眾仿佛游離在神話中,虛實結合、如夢如幻。
威亞的運用極大地拓展了舞蹈演繹的可創造性,如“求取仙草”一幕中,白蛇懸掛于威亞之上,在一個立體的方框中獨自起舞,獨特的空間應用,讓白蛇此時的內心獨白得到別樣的顯現。在舞蹈表演中,一般通過可視的舞蹈語匯塑造人物形象、刻畫性格特征及情感情緒變化等,面對時下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舞蹈創作者應該能與舞蹈本體保持一些距離,利用更寬廣的思維指導舞蹈作品的創作。[4]
藝術創作的本質在某個層面上可以理解成是一種不斷推陳出新,不斷創造新事物的實踐活動。任何實踐活動都需要一定的理論來指導,才能夠更好地解決在具體操作中出現的困難或盲點。舞蹈創作同樣如此,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同樣存在著許多待解決的困惑之處,當人物既定怎樣才能更好地對人物形象進行銳化?“間離效果”的介入為其提供了良好的解決出口。[5]編導在塑造人物形象時可以有機協調多種方式手段,從不同的側面對人物進行刻畫。創作者應和人物保持一定距離,不要單純地把思維禁錮在舞蹈本體或是人物形象本體中,而應拓展思維,尋求更多樣化的方式和角度來進行表達。“間離效果”的運用能讓創作者在人物刻畫過程中更加理性地看待角色,尋求人物個性化的更多出路。
參考文獻:
[1]李效文.“空間畸變”及其“間離效果”——淺談一種影視創作中的話語敘事功能[J].六盤水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01):47-49.
[2]張雅琳.從“間離效果”看品特戲劇中非現實的現實性[D].復旦大學,2010.
[3]薛禮.從媒介變化看《白蛇傳》的嬗變及其原因[D].南京藝術學院,2014.
[4]朱曉雨.布萊希特的間離效果[J].戲劇之家,2015,(08):35.
[5] 耘耕.“間離效果”的“效果”──讀《間離效果》一文后的感想[J].藝術百家,1995,(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