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小紅 張立 倪倩 趙錦錦
摘 要 本文從制度化角色理論視角出發,基于一項教學實踐調查,采用參與觀察法、個案訪談法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對參與其中的大學生及工作者進行調查訪談與分析,以此對高校社會工作在依托路徑過程中所產生的身份問題進行探究。
關鍵詞 高校學生 社會工作 角色視角 身份問題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5年湖北省高等學校省級教學研究項目的階段性成果,項目名稱為“社會工作方法融入高校通識課堂的應用模式研究”,項目編號(2015085)。
作者簡介:金小紅,華中師范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張立、倪倩、趙錦錦,湖北省社會發展與社會政策重點研究基地助理研究員。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5.209
高校社會工作是依托學校和社會各方面的資源,合理的運用專業知識內容,服務技巧和方法,服務于高校師生,為服務對象提供的專業服務。 它的主要方法是個案工作、小組工作和社區工作。當前對高校社會工作的研究內容是很廣泛的,涉及眾多方面,在關于高校社會工作的介入路徑問題上,多數認可依托或是借用現有的教育制度框架,通過已有的制度形式來實現高校社會工作的合法性實施。也就是說借助高校社會工作與思想政治教育或是通識素質教育或是心理咨詢等存在方面的契合性,由此可以通過此項依托路徑來進行實踐研究是可行的,并且一些高校已經進行了嘗試。
但與國外和港臺地區相比,各大學給予學校社會工作明確的制度身份角色,獨立開展工作的情況并不多見。應該說,在大陸的教育體制下運用依托路徑確實有一定的效果,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高校社會工作的進步,同樣的,一旦在該路徑模式下出現身份獨立性缺失問題。身份獨立性是社會化制度所賦予的身份角色所本該享有的權利以及所應承擔的相應義務,一旦高校社會工作的身份獨立性缺失,就會陷入身份困境之中。
一、高校社會工作的身份角色分析
七色光工作坊是高校社會工作依托路徑下的一項經典案例,是在采取直接介入路徑行不通的情況下,是通過介入高校通識教育課程的承載平臺來開展相關的服務活動。筆者以志愿者的身份參與到實踐教學課堂之中,與開展教學的工作者和接受服務的學生親密接觸和交流,并參與到課堂的各個環節和實踐項目中。在此過程中,對參與其中的高校社會工作者及高校學生的角色互動和身份扮演進行觀察了解,同時,深入了解在教學介入實踐開展過程中,高校社會工作者遇到的身份困境及身份角色定位。
基于研究特點和研究目的,對高校社會工作者、服務對象、管理部門人員進行個案訪談,分別了解他們在課程參與過程中的內心感受,了解他們對高校社會工作角色扮演的看法。
本次訪談對象是的從四個基本主體群體(高校學生、高校社會工作者、專業督導老師、高校教育管理部門人員)中挑選出的有代表性的人,他們的基本信息如下:第一,群體選擇,高校學生5名,高校社會工作者3名,專業督導老師1名,教育管理部門人員1名;第二,專業背景,除了社會工作專業的工作者和督導老師外,其他的都為來自于學校中的各個專業學生。
(一)高校學生對高校社會工作的身份認知
作為服務對象,同時又具備了對課程的親身體驗,高校學生的觀點態度至關重要。了解課程參與學生對高校社會工作的身份角色的看法以及有哪些角色期待,是考量高校社會工作在高校之中發展服務效果的重要指標之一。
“我并不知道高校社會工作是做什么的,也沒有參加過由高校社會工作者組織小組這種形式的課程,一開始進行選課的時候以為也是類似于心理輔導課的,自己正好有這方面的興趣于是就報名參加了,之后雖然每節課都參與了,但是確實是不知道社會工作專業是做什么的,每次來上課就是多學習點東西,也沒有關注到工作者的特別角色。不過對高校社會工作者在課堂中的表現還是很滿意的,控場能力強,很好地照顧了我們每一位學生,而且學生的參與度是很高的,蠻有趣的。”
“很不錯,我很喜歡這樣的形式,相較于傳統的上課方式,這樣能夠給我們一些休閑活動參加,游戲什么的,平時上課都沒有這么輕松過,而且這些工作者們給我的感覺并不像老師一樣很嚴肅,他們就跟平常的學長學姐一樣,類似于朋友的角色一樣,不同于以往的老師角色,而且帶我們進行小組互動時痛痛快快地玩,活動性跟娛樂性很強,我有大學同學也是學的社會工作專業,現在真正的接觸到,感覺他們的服務理念什么的還是不錯的,發展的不太好感覺還是很多人不熟悉沒接觸,如果能夠做到像醫務室這樣的尋常事物,很多學生相信都會接受這樣的服務的。可能他們就是一種引導者的角色吧,這種由學校社會工作者參與其中的授課形式還是挺好的,他們也很好地做到了自己的職責和本分,還是要擴大影響面,能夠一直保留這種上課方式就好了。”
通過以上的訪談資料發現,從具體的層面來講,課程參與的高校學生對高校社會工作者的身份認知面比較狹窄,呈現出感性直接的特點,認識集中且統一,如:心理咨詢師、學生工作者、普通的素質教育課程老師等等角色認知。
(二)高校社會工作者對自己的身份認知
在訪談者之中,在當前的高校教育環境和高校社會工作在高校的發展狀態的影響下,有些工作者對自己的身份角色也不太清楚,將自己定位于素質課教師或是心理咨詢師等等。還是有很大部分的訪談對象希望自己可以扮演專業的高校社會工作者,準確把握高校師生的多樣化需求,服務與高校師生。即在學校社會工作價值理念的指引下,發揮高校社會工作的專業介入作用,成為專業的高校社會工作者,帶動這一專業在高校之中的快速發展。
“高校社會工作者扮演的角色,其實受教育制度和發展環境的影響,很容易出現角色混亂的問題,就拿現在的通識教育課程教學實踐來講,因為我們工作者是依靠著素質課的平臺介入其中的,所以可能一開始我們進去更多的是扮演老師的角色,而且學生相處更多的是師生關系,并且對于我們高校社會工作者的身份接受度低,對老師的身份普遍認可,所以憑借著老師的身份角色介入更為容易,也很好開展服務,在這種環境的影響下就慢慢淡化了高校作為工作者的角色。當然這樣做的不好之處就在于我能夠憑借著這種身份優勢發揮作用,也通過這種身份優勢開展服務,但廣大學生仍然不知道社工是做什么的,對于高校社會工作的身份角色仍舊沒有概念。”
“我覺得高校社會工作最重要的是能夠把自身專業的優勢發揮出來,只有你本身的專業服務做得好,有效果和有意義,學校管理部門和廣大學生才會認可你,就如同我最初參與通識素質教育課程一樣,想法其實很簡單,就是希望在高校之中去承擔起更多的責任,能夠去為高校學生做些什么,以后有什么問題可以尋求高校社會工作者的幫助,希望學校可以真正的重視起我們高校社會工作。”
(三)高校管理部門對高校社會工作的身份定位
由于工作服務對象、主體身份、工作方法的不同,高校社會工作有著自身的特殊性。 所以需要通過結合目前我國高校的管理體制及運行制度等情況,探討作為高校教育制度的管理層又是怎樣定位高校社會工作的。
“合作者或是教育的補充者,現階段,高校社會工作在中國內地剛剛開始起步,作為學校的管理人員,我們需要做的是對高校學生的負責,所以對高校社會工作當前所能發揮的功能及重要性有多少還是持有保守態度的,未來它的發展可能會很迅速,但是現在高校內部之中已經有一套比較成熟的教育管理模式,作為外來的舶來品的社會工作,介入難度應該還是很大的,對于是否能夠很好的兼容還是比較謹慎的,誰有沒法去保證。另外,從另一個層面講,打破現有的相對穩定、平衡的教育體系,就會涉及到學校內部的課程設置、教學目標、人事變動等等很多復雜的問題。所以,高校社會工作更多的是還是不要直接介入學生,而是與我們的教務處、學生處、咨詢室等保持緊密的合作關系,主要是配合學校需求、迎合學校意愿、協助學校相關部門完成教育教學工作”。
在訪談中,可以發現當前階段,從高校的管理部門出發對高校社會工作也是出于保守的狀態,沒有起到應有的重視,表現出一定的排斥性,只是安排其作為一個教育補充者的角色。
二、總結發現
(一)高校社會工作理想中本應呈現的身份角色
在專業的高校社會工作者眼中,高校給予的身份角色以及他們的角色期待應該是這樣的:利用專業特色,結合實際需求,把高校社會工作的專業方法和技能應用到實踐服務中,在高校開展多元化的師生實踐服務,提供為學生增能、保障學生的基本服務,實現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幫助學生順利度過高校教育階段的專業高校社會工作者。并盡可能多的呈現出專業化的身份角色,如倡導者、增權者、陪伴者、支持者、影響人、教育者等。此外,依靠制度建立高校社工專職崗位,安排合適的工作人員,把專業的工作方法吸納到高校學生工作之中,滿足學生的切實需求,切實把高校社會工作當做學校其他教育部門一般固定下來也是高校社會工作者迫切希望的。此外,研究相關的訪談資料不難發現,高校專業的社會工作者希望自己的專業優勢發揮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很好地勝任本職工作,發揮專業社會工作者的實務實踐能力和溝通引導互動能力,順利完成專業所賦予自己的任務和使命。二是在自身通過校方的檢驗,看到高校社會工作的意義和作用,從而把高校社會工作從制度上確定下來,成立專業的工作崗位,之后能夠在崗位上繼續創新高校社會工作的實務發展,將高校中的崗位社工長期發展下去。三是通過將自己的專業知識與良好的教學平臺結合在一起,推動和培養一批高校社會工作者的專業人才,探索符合高校實際需求的專業服務模式,實現高校社會工作的蓬勃發展。
(二)現實依托路徑下各主體對高校社會工作的身份認知
從與高校社會工作直接相關的服務對象到高校管理人員,雖然從各主體出發,對高校社會工作的身份認知大相徑庭,但也存在著許多相似點。綜合起來,可以將他們對高校社會工作的身份角色概括為:結合高校內部的實際教學需求,配合高校相關服務工作,完成服務對象在心理健康、素質教育、輔導工作方面的協助工作。對于已經固定成熟的高校工作系統來講,高校社會工作的服務內容并不是不可替代的,并且原有的服務系統可以大概的完成部分服務,經驗更為豐富成熟,而高校社會工作只是與上述工作系統去做到配合和補充。
綜述所述,在教育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依托原有的工作系統介入的高校社會工作,難免在角色扮演方面出現混淆以及角色不清。同樣的,也會發展出專業身份角色以外的特質,造成身份認知誤導,以至于學生對其產生角色混淆。
注釋:
韓偉.高校社會工作研究淺析[J].科教導刊,2011(3):58.
孫躍.我國高等院校學校社會工作介入模式研究[D].南開大學,2009.
張子中.高校社會工作的定位[J].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344-348.
沈煒.論學校社會工作嵌入我國高校學生工作的體系構建[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2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