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明智
【摘 要】隨著國際環境的不斷變化和社會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把教育放在了國家戰略層面給予重點支持,從而也引起了教師培養方式與體系的重大變革。本文主要對日本教師培養改革的新政策、改革后各級教育部門的新功能以及改革過程中遇到的質疑和問題進行分析和總結,為我國教師培養改革找到可借鑒之處。
【關鍵詞】日本教師培養改革;新政策;教師研修組織;質疑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1-0159-02
在世界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日本經濟持續低迷的背景下,日本將逐步告別“福利型”國家的模式,效仿英美國家導入市場競爭等新自由主義政策,這些變化對教育領域也正在產生深刻的影響。日本整體教育理念的主方向調整為“培養能在國際競爭中勝出的人才,以及培養能創造有活力國家的國民”。在實施層面,倡導在PDCA循環(即將質量管理分為計劃(plan)——執行(do)——檢查(check)——調整(action)四個階段)下開展有效的教育活動,以達到控制財政開支的目的。
為了進一步推動教師培養體系的改革,日本的中央教育審議會(以下簡稱“中教審”) 于2015年10月就教師培養改革問題進行了集中咨詢審議。這是近幾年來日本政府對教師培養改革方面進行的最大的一次審議,針對目前日本教師培養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廣泛和深入的探討。
一、教師培養改革的政策及新理念
從中教審文件第184號《關于教師資質能力的提高——努力構建互相學習、互相提高的教師培養環境》(以下簡稱為“中教審第184號”)和185號《作為教育改革團隊中的一員,學校的存在方式和今后的改善方法》(以下簡稱為“中教審第185號”)中能看出當前日本政府把教育改革放在了國家戰略層面,這也延續了日本重視教育的傳統。在這些答申中有這樣的表述“培養孩子們對國土和地方的熱愛,增強道德性的培養,阻止因少子化引起的國家勢力的衰退,創造一個能適應國際社會的國家”“培養出對國家、社會有貢獻,能推動經濟發展的‘全球型人才或 ‘振興地方的人才”。并希望通過改革教師培養,提高教師的資質能力,使學校成為實現這一國家戰略的中心點。
2015年的這次會議中還明確提出了為適應新的社會發展需要,教師應具備以下資質能力。
第一,長久以來被提到的資質能力:對教育事業的熱愛之情、使命感、學科專業知識、教學能力等。
第二,保持繼續學習的態度,具備吸收、分析和使用各種信息的能力及不斷加強與改善自身知識結構的能力。
第三,在繼續學習的同時,培養與他人協同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調整各級教師研修組織
為了更好地推進改革,2015年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教師培養部門的會議上通過了成立及調整以下教師研修組織的決定。
(一)成立教師教育協議會。“中教審第184號”中寫道:“為調整教師培養和研修內容,政府將組織教育委員會和大學等單位進行討論,成立‘教師教育協議會。”
“教師教育協議會”成立的目的是明確從教師培養階段到教職工作崗位所必須掌握的教師能力,從而制定“教師教育指標”,并以實現此指標為目的實施教師研修。另外,“教師教育協議會”還具有安排學校的實習工作,實施教師培訓,跟大學進行人事交流,為師范專業研究生提供激勵政策(如獎學金等)等功能。
(二)強化教師研修中心的機能。日本文部科學省還加強了其管轄下的教師研修中心的權利。教師研修中心不僅要完成以前就負責的領導層級別教師的研修,調查教師的資質和能力,分析和研發等工作,還增加了在更新教師資格證時進行相關講習及改善選拔教師考試時的考試方法等新任務。由此可見,教師研修中心在教師培養、錄取、研修等所有環節中起到了核心作用。
(三)成立教師培養課程計劃委員會和教職工中心。在此次會議中,還提出了在設有教師培養課程的大學中成立教師培養課程計劃委員會,以進一步完善教師培養課程的授課計劃,發揮其對各門課程之間進行合理的科目調整和安排適當的教育實習等功能。
還有不少學校設置了教職工中心。該中心除了發揮以上作用外,還對學生進行教職指導,為擔任教師培養課程的高校教師提供幫助。中心通過設置和調整教師培養課程的內容、學習時間及成績考評標準等來提高課程質量。
現階段,日本正在努力使統籌全校教育培養課程的這些組織義務化。
上述這些組織從不同層次、不同角度給予教師培養改革支持和幫助,這對于高效地提高教師培養課程的質量來說,勢必會發揮非常大的作用。
三、改革中面臨的異議和問題
當然,在日本教師培養改革的過程當中,也會遇到很多質疑和問題。
(一)質疑“教師教育協議會”的設立。“教師教育協議會”設立的目的原本是為了促進日本各都道府縣教育委員會和大學的聯系。但有的學者認為,這樣會增強國家及教育行政機構在教師培養方面的影響力,削弱大學的作用。因為設立“教師教育協議會”的是“國家(指文部科學大臣)”,制定教師教育指標的也是“國家”,主動權掌握在“國家”手中。大學與“地位”相對較高的國家及教育行政單位組合,有縮小“在大學”進行教師培養這一作用和大學的相對自律性被破壞(指大學以前主要靠“自我管理”為主,少有行政機構的干涉)的危險。
(二)質疑“教師研修中心”在運作時的專業性。日本文部科學省雖加強了教師研修中心的權利,希望其在教師培養、錄取、研修等環節中起核心作用,但日本的教師研修中心從民主黨政權時代開始,其成員設置除了理事長以外,都是文部科學省的行政職員,并沒有大學的相關人員。這樣的組織,如不借助外力,在進行教師培養、錄取、研修方面的工作時,會產生很大的困難。
(三)質疑教育改革將越來越被執政黨的想法左右。日本的政治制度是君主立憲制,其政體是議會制。長久以來,日本的教育方針是文部大臣將中央教育審議會的討論結果進行法令化的東西。但是,中央教育審議會的審議常常跟不上社會變化的速度,使得教育改革國民會議、教育再生會議、教育再生懇談會、教育再生實行會議等首相所屬黨派的咨詢機構變成了實質性審議日本教育的機構。教育審議會的討論越來越被首相官邸的想法所影響。
任何改革在進行當中都會遇到很多質疑和面臨到很多問題。理性、客觀地吸取異議帶來的正面能量,才可能促成改革的成功。我們可以從日本現階段教師培養改革中更深刻地感受到,在推動教師改革時,中央和地方、教育部門和大學要全方位地配合。中央不僅要保障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完善投入機制,各教育部門還應落實好責任分工,部門間能積極配合,互相督促。中央和地方在不影響大學自主權的前提下全面配合教師培養改革。只有這樣,改革才能走向一個良性的循環。
參考文獻:
[1]中央教育審議會.教職生活の全體を通じた教員の資質能力の総合的な向上方策について(答申)
[EB/OL].http://www.mext.go.jp/b_menu/shingi/chukyo/chukyo0/toushin/1325092.htm,2015-10-08.
[2]尹愛青.教育改革對教師素質要求的挑戰——從美國現行教師教育改革談起[J].外國教育研究,2005,(6):56-60.
[3][日]油布佐和子.教員養成の動向と課題——中教審答申第184號を中心として——[J].音楽教育學,2016,(1):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