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簡稱“三品一標”)是伴隨著我國及廣西農業農村改革開放而興起的一項開創性事業,是順應農業農村改革潮流的陽光產業。經過20多年來的發展,廣西“三品一標”農產品取得了顯著成效,擴大了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打造了廣西安全優質健康營養農產品品牌,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現代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

廣西綠色食品在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上
廣西綠色食品辦公室具體負責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及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管理等的具體事務性工作,承擔優質農產品開發生產、技術推廣相關服務工作,充分認識發展“三品一標”農產品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發展綠色優質農產品重要講話精神的迫切要求,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抓手,是實現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重要方式,能夠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個性化、綠色優質化的消費需求,積極開展“三品一標”農產品工作,推動了廣西綠色優質農產品發展。
截至2019年7月底,廣西種植業有效期內獲得農業農村部“三品一標”產品總數1666個,監測面積1944萬畝,產量1857萬噸。其中無公害農產品企業732家,產品1202個,綠色食品企業184家,產品249個;有機農產品企業37家,產品141個;農產品地理標志74個。品種涵蓋糧食、蔬菜、水果,食用菌、白砂糖、茶葉、礦泉水等產品。廣西明陽農場有綠色食品沃柑2.4萬噸。桂林豐華園有綠色食品月柿5.4萬噸。產自廣西的綠色食品白砂糖占比達到國產白砂糖的1/3 ,全國約每3公斤白砂糖就有1公斤是產自廣西的綠色食品白砂糖。在日常生活飲用的礦泉水中,廣西有茶花山、銀安、西津等6個是綠色食品?!鞍偕⒐薄肮鹌轿魃讲琛薄袄笃钟蟆薄案淮毘取薄褒垶┱渲槔睢薄澳蠈幭憬丁薄肮鹆至_漢果”等都是廣西農產品地理標志的優質品牌,“百色芒果”“桂平西山茶”還獲得中國政府與歐盟互認,上升為代表國家的農產品,百色市的有機農產品達100多個。如樂業草王山茶葉有限公司生產的有機紅茶,是歐盟認證的有機農產品,產品銷往歐盟?!皹窐I紅”有機茶產品也是2016年巴西奧運會運動員用茶。
廣西創新實行“一個產地、一個主體、一個產業、一套標準、一套監管體系、一批‘三品一標’品牌”的“六個一”模式加快推進綠色優質農產品品牌生產基地建設。全區規?;叭芬粯恕睒藴驶剡_到200多個,其中8個為國家級“三品一標”示范基地。“百色芒果”“富川臍橙”為國家級農產品地理標志示范樣板;西林縣、樂業縣是全國有機農業示范基地;廣西金穗是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及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此外,廣西還有恭城(柑橘)、恭城(月柿)、岑溪(砂糖橘)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基地3個。
在監管環節,廣西綠色食品辦公室實行“6個100%”監管。即100%“三品一標”產品生產銷售強制執行相應標準;100%獲證企業配備有1名以上內部檢查員;100%獲證企業簽訂產品質量安全承諾書;100%對有效期內的綠色食品企業進行現場年檢;100%的有機農產品實現可追溯;對不符合要求的產品100%實行退出。通過規范認證登記,從嚴審查監管,按照“生產過程有記錄、記錄信息可查詢、流通去向可跟蹤、主體責任可追究、問題產品能召回、質量安全有保障”的要求,鼓勵各市縣、各企業建立健全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推進農產品企業信息化水平,要求轄區內農業企業對種植環節中的生產管理、投入品管理、檢測檢驗、包裝存放、銷售流向等情況,實行全過程數據采集。最終實現產品從生產到餐桌全程可追溯,使廣西“三品一標”農產品質量安全可靠,確保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此外,樂業縣開發了“六位一體”追溯體系,開發建設了樂業縣綠色有機農產品400電話查詢、短信查詢、條碼查詢、二維碼查詢、網站查詢及注冊的廣西樂業縣全國綠色有機農業示范基地標識系統,并匯集在同一標簽上,可以滿足不同年齡、不同文化層次消費者對產品信息的查詢需要,確保綠色有機產品質量的公開透明。研發了一套綠色有機產品從農作物生產、采摘、收獲、加工、包裝、入庫、銷售等過程的數字化身份識別體系,無償提供給企業使用。廣西佳年農業有限公司建立了綠色產品全過程質量安全追溯體系,掃碼即可了解火龍果“身世”,消費者只要拿起手機,掃描火龍果外皮上貼著的二維碼并打開追溯系統,便能清楚地了解火龍果生產的每個過程,細節甚至包括施用化肥農藥情況和操作人員的姓名等。通過在示范田塊建立實時視頻監控系統,消費者還可以實行全程、動態、開放式的追溯,讓綠色火龍果種植“可視化”,消費者吃進肚子里很放心,還可以了解手中火龍果“茁壯成長”的歷程。

2017年6月,歐盟、日本有機食品認證機構和農業部中綠華夏有機食品認證中心在廣西樂業草王山茶葉有限公司現場檢查。
近年來,廣西一直強化貧困地區“三品一標”認證登記,依托當地資源和環境優勢,積極引導貧困地區加快綠色食品發展。加強對54個貧困縣發展“三品一標”補貼,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在貧困縣繼續創新高。貧困地區不僅守住“綠色底色”,讓消費者吃到綠色、健康、質量安全的食品,還探索出了一條大石山區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當地群眾脫貧與致富的雙贏之路。
“百色芒果”“富川臍橙”“桂林羅漢果”等農產品助推了當地產業扶貧。貧困地區有機稻谷畝產值是普通水稻的數倍,綠色有機茶每戶年均茶葉種植收入超過萬元,極大提升了貧困戶脫貧的“造血功能”。樂業縣綠色有機農業產值已占農業生產總值的三分之一,綠色有機農業成為了精準扶貧的中堅力量。桂林市大力打造“桂林羅漢果”地標產業,將羅漢果列為縣級“5+2”、貧困村“3+1”特色優勢產業,給予政策、資金與技術支持,授權17家標志使用人用標。在桂林羅漢果栽培區域的54073戶貧困戶中,種植或從事羅漢果生產工作的貧困戶達18700 戶,有力促進貧困戶增產增收。凌云10萬畝有機油茶籽基地和田林10萬畝有機油茶籽基地,采用“公司+村兩委合作社+基地+農戶”產業化運營模式帶動精準扶貧,集中為農戶進行技術指導與培訓,提高資源報酬率,使農戶人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惠及1300多戶貧困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