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北辰

時光倒回2014年,我從高中就讀的山西大學附屬中學順利考入清華計算機系。作為一名“高考黨”,來到清華園之前,我對計算機系的激烈競爭已有所耳聞——這里有三分之一左右的信息學競賽保送生,剩余的同學很多都是各地理科第一名,真正稱得上高手如云。實際上,我也參加過競賽,但在從省選到國賽的巨大難度、跨度面前,我的付出顯然不夠多,比賽中捉襟見肘,以一枚銅牌草草收場。依稀記得,某次冬令營聯歡晚會,成績慘淡的我默默站在世界冠軍陳立杰師兄旁邊,然而絲毫沒有勇氣與他搭話。
帶著并不突出的計算機背景,我開始了大學生活的自主探索。受高中母校“志存高遠、腳踏實地”校訓的影響,我首先穩扎穩打,第一學期的學分績點位居年級前列,創造了一個不錯的開端。同時我積極參加社工,曾加入學生國旗儀仗隊,在風雨之中守護五星紅旗;加入校學生會,參與許多校內講座的籌辦;還通過層層選拔,艱難入選由各院系36名同學組成的校“飲水思源·服務社會”優秀學生培養計劃第十四期。這些經歷帶給我的不僅僅是朋友和視野,更重要的是一種盡己所能回報社會的責任意識,以及源源不斷的朋輩激勵與精神鼓舞。

然而,權衡繁重的學習與社工任務本身就不容易。這種局面持續一年多以后,我漸漸陷入迷茫。深刻反思后,我意識到自己必須找回初心,及時改變方向。我從入學之初,就想要成為一名對祖國有突出貢獻的計算機科學家,為此我計劃畢業后出國留學,進入全球頂尖院校深造。大學四年將要走過半程,我必須在剩余的兩年內強化專業知識,積累學術經驗,做好充分準備。
目標明確的我果斷轉移重心,進入計算機圖形學課題組學習。當時的我對于科研認識淺薄,不懂得多投入才有產出的道理,結局一無所獲。不過幸運的是,我取得了赴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機器人學院的暑期研修資格,研究可3D打印機器人的交互式設計。我深知機會來之不易,因此在三個月的暑期研修中盡心盡力,不敢有一點松懈。我特意買了輛山地自行車,這樣在實驗室工作14小時到后半夜也能騎車回公寓,比走路更安全,比坐校車更方便。最終,我以第二作者成功發表一篇學術論文,得到了導師的高度評價。

回國之后的我在申請季繼續集中精力攻關科研,與博士生學長楊晟一同開展機器人室內三維場景重建的兩個項目——基于異構多傳感器的重建和基于全景圖的重建。我基本沒有計算機視覺和幾何方面的學習背景,但在項目進展過程中積極學習思考,解決了幾個系統設計和實現上的關鍵問題。我們的研究成果形成了兩篇論文,均投稿至圖形學領域頂級期刊。東主樓度過的日日夜夜,凌晨2點、3點直到6點的新民路和紫荊宿舍區,如今都是我難以忘懷的記憶。
當然,與科研故事線平行的,還有我的超算之路。大二下學期,帶著對計算機體系結構和并行計算的興趣,我加入了計算機系超算團隊。這支略帶神秘色彩的隊伍由在校本科生組成,曾經在世界三大超算賽事中豪取大滿貫,為校爭光。入隊之初的每次組會,我都安靜地坐在一旁,聽身邊的“大神”學長侃侃而談,學習每道賽題的優化策略。2016年6月份,我首次作為替補隊員參加在德國法蘭克福舉辦的ISC16(國際超級計算大賽)比賽。龐大的法蘭克福會展中心,集中了12支來自世界各地院校的代表隊。轟鳴的機器、專注的同學、緊張而激烈的節奏,都使我深受震撼。可惜我們最終屈居亞軍,知識經驗都十分欠缺的我沒能發揮多少作用。
第二年,我成為正式隊員,首先在2017年5月赴江蘇無錫參加ASC17(世界大學生超級計算機競賽)比賽。我和三字班的李宇軒同學合作,在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上優化海浪數值模擬應用MASNUM。面對陌生的系統結構,我們參考大量文獻,對程序進行了深度優化,最終實現高達392倍的性能提升,一舉奪得e-Prize計算挑戰獎,助力全隊拿下總冠軍。6月,我再次隨隊赴德國法蘭克福參加ISC17比賽。憑借綜合實力,特別是深度學習題目上的優異表現,我們成功拿到第二個總冠軍。


11月,我被任命為超算團隊隊長,帶隊赴美國丹佛參加SC17(全球超算大會)比賽。可惜與冠軍失之交臂,沒能再創歷史。經過深刻反思,2018年的我們重整旗鼓,首先赴江西南昌參加ASC18比賽,以明顯優勢衛冕總冠軍;6月,我們在德國法蘭克福的ISC18比賽中有驚無險再度實現衛冕。至此,清華超算團隊已在世界三大超算賽事中獲得10次總冠軍。7月8日的本科生畢業典禮上,邱勇校長以超算團隊為例表揚了清華校內致力于科創活動的同學們。當校長逐個念出超算團隊畢業生的名字——包括我的名字時,我既驚喜又感動。

超算團隊獲得的榮譽,是清華的,是中國的。勝利的喜悅之余,我同樣感受到肩上不斷加重的現實責任和使命。作為一名本科畢業生,我還需要在更高層次的平臺上接受歷練,才能實現自己的愿望。但不容置疑,我會繼續帶著“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信念,帶著“行勝于言”的習慣,堅守初心,向夢想和遠方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