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欣遠 陳笑天
【摘要】目的 分析評價急性闌尾炎患者應用腹腔鏡闌尾切除術的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90例急性闌尾炎患者,進一步按隨機數字分組法分成2組,其中對照組45例中采取傳統開腹手術,觀察組45例采取腹腔鏡闌尾切除術,進一步比較兩組手術效果。結果 (1)觀察組手術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4.44%,與對照組的26.67%比較明顯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臨床中,針對急性闌尾炎患者,給予腹腔鏡闌尾切除術效果顯著;因此,具備推廣及使用的價值。
【關鍵詞】急性闌尾炎;腹腔鏡闌尾切除術;手術效果
【中圖分類號】R65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11..01
急性闌尾炎,是普外科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主要因闌尾管腔狹窄、血供障礙、細菌感染等因素誘發此病。在臨床中,急性闌尾炎疾病患者主要的臨床癥狀包括:轉移性伴陣發性加劇的右下腹痛、惡心以及嘔吐等[1]。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90例急性闌尾炎患者,均符合世界衛生組織(WHO)制定的有關“急性闌尾炎”的診斷標準[2],且均簽署相關醫治同意書,此外排除合并其他嚴重臟器疾病者及嚴重精神障礙者。按隨機數字分組法分成,觀察組45例中,男25例、女20例;年齡26~76歲,平均(45.8±1.3)歲;病程6~24 h,平均(12.8±1.3)h。對照組45例中,男26例、女19例;年齡27~73歲,平均(45.9±1.2)歲;病程6~24 h,平均(12.9±1.4)h。在一般資料上,兩組比較無明顯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本次對照組患者實施傳統開腹手術醫治,嚴格按照普外科急性闌尾炎的傳統開腹手術流程執行,確保無菌操作及術后抗感染治療等。觀察組患者則實施腹腔鏡闌尾切除術醫治,基于患者肚臍左邊或下邊作切口處理,及時構建二氧化碳氣腹,將壓力控制在9~13 mmHg,然后基于臍部及左下腹作1 cm與0.5 cm的手術切口,然后放置10 mm的套管,并基于腹腔鏡條件下探查,對闌尾的病變程度進行觀察,然后把套管移至左腰下側,基于麥氏點放置碳管,然后吸出腹腔內積液,并徹底顯露闌尾,并對闌尾附近組織進行分離處理,提起闌尾后,游離系膜,并將闌尾用細絲夾住,基于距離6 mm位置剪斷,進一步使用生理鹽水對腹腔進行清洗處理;術后嚴格采取抗感染處理。
1.3 評價標準
比較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時間;此外,比較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 20.0處理數據;其中,計量數據使用(x±s)表示,用t檢驗;計數數據用百分率(%)表示,用x2檢驗;P<0.05表示兩組數據有明顯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相關手術指標情況對比
觀察組手術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術后發生切口感染2例,發生率為4.44%;對照組,術后發生切口感染7例、殘余膿腫3例、切口疼痛2例,發生率為26.67%。由數據可知,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急性闌尾炎,是普外科常見疾病之一,在各類急腹癥中比重占首位,由于急性闌尾炎會對患者帶來較大的疼痛,進而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需積極進行醫治處理。在本次研究過程中,重點提到腹腔鏡闌尾切除術的應用,腹腔鏡的使用,能夠清晰地探查病灶組織,進一步完全將病灶切除。臨床研究表明:和傳統開腹手術比較,腹腔鏡闌尾切除術具備諸多優勢,切口小、微創、術中出血量
少等[3]。
本次研究,實施腹腔鏡闌尾切除術的觀察組,手術時間明顯短于采取傳統開腹手術的對照組;同時,觀察組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觀察組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此外,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僅為4.44%,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6.67%;各項研究結果數據充分顯示,腹腔鏡闌尾切除術的實施具備可行性及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姚 勇.對急性闌尾炎患者進行腹腔鏡闌尾切除術的效果研究[J].當代醫藥論叢,2018(22):38-39.
[2] 卞榮元.腹腔鏡與開腹闌尾切除術在急性闌尾炎治療中的療效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8,5(89):59-60.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