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永厚
【摘要】目的 分析血常規標本臨檢前混勻精置時間對結果的影響。方法 本次選取2018年6月100例患者的血常規血樣作為質控組,同時選擇100例的血庫中血樣標本(2018年之前)作為標準組,對兩組0 min、10 min、30 min的血小板計數及白細胞計數水平進行分析比較。結果 標準組各時間段血小板計數、白細胞計數水平均無明顯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質控組0 min、10 min、30 min的血小板計數及白細胞計數水平均存在明顯差異,兩組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血常規標本臨檢前混勻靜置時間對結果存在較大的影響,需合理控制血常規標臨檢前混勻靜置的時間,確保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及科學性。
【關鍵詞】血常規標本;臨檢前;混勻精置時間;結果;影響
【中圖分類號】R44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11..01
近年來,臨床研究表明:血常規檢測結果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比如采血的部位、采血的方式、環境以及靜置時間等。為了確保血常規標本檢測結果的準確性,需排除各項影響因素[1]。鑒于此,本課題重點圍繞“血常規標本臨檢前混勻靜置時間對結果的影響”進行分析研究具備一定的價值意義,具體研究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質控組100例患者,男58例、女42例,年齡2~79歲,平均(45.9±1.4)歲;病程6個月~17年,平均(4.3±0.2)年;血常規標本100份。標準組100例患者,男59例、女41例,年齡2~78歲,平均(45.69±1.3)歲;病程為6個月~17年,平均(4.2±0.3)年;血常規標本100份。2組一般資料比較沒有明顯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本次入選者使用邁瑞BC-3000plus全自動血液細胞分析儀進行血常規標本檢驗,配套M-30D型血液細胞分析儀用稀釋液,同時配套M-30R型血液細胞分析儀用沖洗液、M-30L型血液細胞分析儀用溶血劑、M-30E型血液細胞分析儀用E-Z清洗液、M-30P型血液細胞分析儀用探頭清潔液。均基于有效期范圍內,根據相關標準于2℃~8℃冷藏保存;將操作環境的溫度控制在25℃,將相對濕度控制為72%,確保穩壓電源等設備符合運行要求;對兩組0 min、10 min、
30 min的血小板計數及白細胞計數水平進行分析比較[2]。
1.3 統計學方法
本次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 21.0處理本次涉及的計量數據和計數數據;其中,計量數據使用(x±s)表示,并用
t檢驗;計數數據用百分率(%)表示,并用x2檢驗;此外,P<0.05表示兩組數據具備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標準組各時間段血小板計數、白細胞計數水平均無明顯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質控組0 min、
10 min、30 min的血小板計數及白細胞計數水平均存在明顯差異,兩組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在臨床中,通過血常規檢驗,能夠較為清晰地了解患者血細胞中相關指標水平的情況,進一步結合這些指標水平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客觀、科學的判斷。但是,臨床研究發現血常規標本臨檢前混勻靜置時間對血常規檢驗結果具備一定的影響,主要在血小板計數、白細胞計數等指標水平上影響較大。國內有學者對1 h、2 h、4 h、6 h、8 h、
12 h的混勻靜置時間檢查結果進行分析研究,分析1 h、
2 h、4 h在血小板計數、白細胞計數水平上變化不夠明顯,但在6 h、8 h、12 h在上述兩項指標水平上變化明顯[3]。本次將血常規檢驗分成質控組和標準組,發現標準組在0 min、10 min、30 min的血小板計數、白細胞計數水平上無明顯變化;但是質控組在0 min、10 min、30 min的血小板計數、白細胞計數水平上則變化顯著。
綜上所述:血常規標本臨檢前混勻靜置時間對結果存在較大的影響,需合理控制血常規標臨檢前混勻靜置的時間,進一步確保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及科學性。
參考文獻
[1] 邵曉晴.分析血常規標本臨檢前混勻靜置時間對結果的影響[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8(57):165.
[2] 高 楊.論血常規標本臨檢前混勻靜置時間對結果的影響[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17(81):108.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