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義松
【摘要】帶狀皰疹屬于臨床常見病,其是由水痘及帶狀皰診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皮膚病,如免疫力降低的兒童感染此病毒后,會引發水痘;而部分人感染后則不會出現水痘,即為隱性感染,使此類患者成為病毒攜帶者。帶狀皰診病毒為嗜神經性,當其侵入到皮膚感覺神經末梢后,會沿著神經移動到脊髓神經節中,當宿主免疫細胞下降時,病毒會被激發出來,使得神經節發炎、壞死,同時被激活的病毒會沿著周圍神經纖維移動到皮膚,從而產生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且年齡越大,神經痛會越嚴重。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以神經分布區劇烈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目前,臨床證實,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主要發現機制與周圍神經出現生理性病變改變有關,同時也與中樞神經、精神因素等有關。本次研究就以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發病機制展開綜述,為臨床研究提供一份參考。
【關鍵詞】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發病機制;研究;展望
【中圖分類號】R75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9..02
目前,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臨床尚沒有對其發病機制進行統一定論,多數臨床醫師表現,其的出現與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發作使得神經組織內出現炎性水腫、出血等有關[1]。且大量臨床表現,患有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患者神經系統均受到水痘-帶狀皰診病毒的嚴重損傷,特別是神經元細胞數量減少較為顯著,且髓鞘粗神經纖維軸減少較多,且還出現了明顯的膠原化現象[2]。隨著脊髓后根神經節內的慢性炎性細胞的浸潤,使得中樞出現敏感化,故此為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發病機制[3]。而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又是帶狀皰疹最嚴重的一種并發癥,多發于老年人,癥狀會持續數年或是數月,對患者身心健康帶來嚴重影響,不僅會影響患者的社交活動,還會對其睡眠、飲食造成嚴重影響[4]。故本次研究主要
針對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發病機制進行探討,以此展研綜述。
1 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定義
帶狀皰疹是因首次感染病毒后,病毒受刺激后再次復蘇引起的神經節、神經及其支配性皮膚疾病[5]。此病癥好發于中老年人,臨床統計發現,60歲以上患有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者占25%左右,且有2%的患者疼痛已持續了5年以上[6]。而疼痛又是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主要癥狀,且疼痛又是少數患者的唯一表現,多數患者表現為燒灼樣疼痛或是電擊樣痛,一部分患者甚至還會出現瘙癢性疼痛[7]。臨床多數學者認為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是由于帶狀皰疹皮膚愈合后,受累區域出現持續3個月以上疼痛為主的慢性神經性疼痛綜合征,臨床癥狀為持續性疼痛、跳痛為主,且患者還伴有痛覺過敏或是異常性疼痛[8]。
2 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病理改變
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主要是由相應神經纖維、神經元纖維炎性浸潤,使得華勒氏出現變性,引起神經脫髓鞘改變、出血性壞死[9]。解剖研究發現,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痛根神經節出現衛星狀態,淋巴細胞浸潤與節細胞出現退行性改變,出現局部腦膜炎、節段性脊髓炎等[10]。由此可知,
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會表現出特異的脊髓后角萎縮。
3 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產生
不同的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臨床表現及治療效果均具有一定的差異,即出現不同的病理生理機制,臨床將其分為自發性疼痛、異常性疼痛[11]。
4 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發病機制
4.1 周圍神經發病機制
4.1.1 周圍神經炎癥
帶狀皰疹病毒復蘇后,會增加復制量,導致支配的皮膚出現皰疹,從而引起炎性反應。此外,除了皮膚、外周神經出現炎癥,使得相對應的感覺神經也出現的炎癥及出血性壞死現象,嚴重時還出現神經元的缺失或壞死[12]。此現象在經過一段時間治療后,部分患者會治愈,但仍有一部分患者會受外界的影響,誘發炎癥浸潤,此類患者在治愈過程中,出現永久性的病理改變,即外周重塑性改變,最終出現與損傷前不一樣的外周神經功能非正常愈合,使得此類患者疼痛仍然存在[13]。
4.1.2 神經傳導異常
患者感染帶狀皰疹病毒后,外周神經組織會出現壞死、炎癥、脫髓鞘等現象,使其出現相應的感覺神經節,如背根神經節細胞減少、背根神經節出現淋巴細胞浸潤等,以上病理性改變,會使初級神經纖維受損,而沒有受損的神經纖維、脊髓疼痛信號元會形成一個新的連接,即中樞突觸,此形態的改變,是引發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主要原因[14]。帶狀皰疹患者出現后遺神經痛時,其周圍神經干出現炎癥,當患者神經受損后機體生長因子會增高,而在受損的神經長出新芽時,神經活躍度較高,減少了外周神經傷害性感受器的閾值,從而引起觸覺異常疼痛[15]。大量臨床證實,帶狀皰疹患者必病部位的皮膚神經軸突出減少,且還出現失神經支配,因此,異常性疼痛程度與失神經支配呈相關性[16]。
4.1.3 電生理改變
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后,會導致神經髓鞘失去相應的絕緣作用,此情況易使一個軸突神經沖動引發至其它神經軸突上,從而使大范圍的神經出現沖動,使患者出現感覺異常現象[17]。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后,會增加電壓門控鈉離子通道中的相關基因,故在臨床治療上,選擇相應離子阻滯劑可以有效提高治療效果。此外,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后,會顯著增加背根神經節內電壓門控通道中的鈉離子水平,故在治療中,通過應用阻斷突觸后膜的鈉離子,來阻滯信息的傳遞,對谷按酸的釋放產生抑制作用,從而抑制神經病理性疼痛[18]。
4.1.4 外周神經的敏化
當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出現炎癥后,神經元會釋放神經激肽A、P物質等,增加傷害性感受器刺激的敏感度;且神經軸出現的再生軸突新芽,也會使周圍神經元自發放電,致使外周神經敏化。
4.2 中樞神經發病機制
4.2.1 中樞神經形態改變
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后中樞神經系統會出現與外周神經系統相近的形態變化,且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還會出現脊髓后角萎縮。
4.2.2 中樞神經電生理改變
當患者單純被皰疹感染后,機體的感覺神經會自發放電,主要是由于皰疹病毒復制誘發了感覺神經元中的興奮性,形成突觸;而此突觸是電偶聯,并非化學突觸。因此,此機制也是皰疹病毒引起后遺神經痛的主要機制。臨床研究表現,神經神經傳入突觸會減少,從而引起相應脊髓神元自發放電,使其出現自發性疼痛感,主要是由于外周神經損傷會增加電活動,脊髓背角會抑制中間神經元,使其出現死亡或是出現功能性失常,最終減少初級傳入神經元的減少[19]。
4.3 精神因素
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會出現不良的心理反應,如焦慮、恐懼、悲觀、抑郁等,給予其心理干預及精神治療后,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的疼痛感。由此說明,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的發現與其精神因素具有一定的相關性。
4.4 免疫因素發病機制
臨床癥實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會明顯降低,如CD4+、CD4+/CD8+,由此可知,免疫因此與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出現有著相關性。
5 展 望
針對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的發病機制進行分析,在臨床治療上,可針對患者的實際發病情況,針對性給予相應的治療及預防策略。如在治療中,應避免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出現感覺神經形成改變與電生理改變,從而防止病情出現進展性改變,降低發病幾率。此外,研究表明,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會出現廣泛的中樞神經系統病變及外周神經系統改變,故在治療過程中,不要只針對疼痛過行治療,還需對以上神經系統改變進行治療,從而提高治療效果。在治療過程中,臨床還可將中西醫結合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從發病機制入手,從根本上提高治療效果,促使患者病情盡快康復。
6 結 論
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是一種病因明確但發病機制不明確的疼痛綜合征,因此,在臨床預防與治療中,并先對其發病機制開展針對性研究。且在治療中,應將如何改善急性帶狀皰疹外周神經損傷為主要治療原則,從而提高愈合率,減少異常鈉通道中的表達,減少殘留神經芽再生,從而減輕外周感覺的損傷,提高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陳 燕,丁小潔,陳 星,等.老年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發病因素分析及預防[J].老年醫學與保健,2018,24(05):494-496.
[2] 凌曉瑜,張慧君,卜林凌,等.近5年中醫藥治療帶狀皰疹神經痛概況[J].中醫文獻雜志,2018,36(05):69-72.
[3] 鄭英巧.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發病相關因素探討[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8(85):53.
[4] 趙曉玲.T淋巴細胞亞群與帶狀皰疹關系的研究進展[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8(73):32-33+74.
[5] 張德新,喻 田,曹 嵩.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分子機制研究進展[J].遵義醫學院學報,2018,41(04):509-512+518.
[6] 朱 駿.玄白冰散穴位貼敷配合電針夾脊穴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臨床研究[D].湖北中醫藥大學,2018.
[7] 布曉婧,劉彤云.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研究現狀[J].皮膚病與性病,2018,40(02):189-192.
[8] 呂永梅,楊春俊,張學軍.環狀肉芽腫的病因及相關發病機制的研究進展[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17,31(12):1371-1373.
[9] 羅慶金,歐陽建彬,張 洫.帶狀皰疹傳染性分析及預防[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17(95):165-166.
[10] 丁偉民,吳 瑋,鄭旺福,等.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繼發感染病原菌特點及相關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7,27(22):5137-5140.
[11] 張 穎,顧曉虹,朱 濤.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脊髓發病機制的研究進展[J].醫學綜述,2017,23(21):4256-4261.
[12] 陳 娓,劉軍連.帶狀皰疹發病機制的研究進展[J].中國醫學文摘(皮膚科學),2017,34(01):33-38+5.
[13] 夏天保.帶狀皰疹的治療及后遺神經痛發病機制的研究[J].總裝備部醫學學報,2015,17(02):124-127.
[14] 史睿亭,徐澤華,賈淑賢,等.淺析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發病機制[J].當代醫藥論叢,2015,13(06):171.
[15] 劉 婷,馬亞南,吳 含,等.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發病機制[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4(07):141.
[16] 周世榮.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發病機制及治療進展[J].皮膚病與性病,2011,33(04):204-206.
[17] 劉愛英,王明曉.帶狀皰疹及后遺神經痛發病機制的研究進展[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11,27(01):34-36.
[18] 蔣玲霞,廖遠建.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發病機制及中醫藥治療進展[J].江西中醫藥,2009,40(11):78-79.
[19] Irving G.Once-daily gastroretentive gabapentin for the management of postherpetic neuralgia:an update for clinicians[J].Therapeutic Advances in Chronic Disease,2012,3(5):211-8.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