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倩倩
【摘要】目的 探討護理風險管理在心血管重癥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及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2017年2月~2018年3月收治的80例心血管重癥患者,將其隨機分為研究組(n=40)和對照組(n=40),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管理,研究組患者在此基礎上,應用護理風險管理,對比兩組應用效果。結果 研究組患者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心血管重癥患者應用護理風險管理,可減少相關護理風險事件,改善臨床效果,促使患者病情康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護理風險管理;心血管重癥;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11..01
心血管重癥患者發病急,病情嚴重,護理工作難度大,如果護理不當,容易引發其他疾病,嚴重影響患者身體康復[1]。護理風險管理工作是評價醫院護理質量的重要指標,切實做好護理風險管理,最大程度降低并發癥發生率,保證治療效果[2-3]。筆者就護理風險管理在心血管重癥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予以研究,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2月~2018年3月收治的80例心血管重癥患者,將其隨機分為研究組(n=40)和對照組(n=40),研究組中,男23例,女17例;年齡47~75歲,平均(57.21±2.41)歲。對照組中,男24例,女16例,年齡45~76歲,平均(57.30±2.50)歲。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管理。
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護理管理基礎上應用護理風險管理。①成立風險管理小組,總結以往護理缺陷,查閱相關文獻,探討針對性預防方法,并納入護理風險管理辦法中。②加強護理人員專業培訓工作,定期組織人員討論典型病例處理方法,定期考核護理人員的專業操作,提升護理人員風險應急能力。③組織科室人員學習法律法規,強化法律意識、責任感,嚴格遵守相關護理規范要求,提高自我保護意識,降低護理風險。④護理人員需做好患者的用藥指導工作,嚴格按照三查八對要求,準確識別患者身份,提前說明各種藥物不良反應,避免患者出現恐懼情緒;定期對醫療器械進行維護,定期考核護理人員操作儀器熟練程度,避免出現不安全事件。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9.0對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及應用效果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以P<0.05為統計學差異。
2 結 果
研究組中出現護理風險事件2例,分別是藥物滲漏1例,管道脫落1例,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是5%;對照組中出現護理風險事件10例,分別是藥物滲漏3例,管道脫落5例,跌倒墜床2例,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是25%。兩組患者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對比存在統計學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最近幾年,隨著人們生活節奏加快,心血管疾病發病率逐年上升。心血管內科危重患者疼痛劇烈,病情進展快,具有較高死亡率,嚴重威脅患者身體健康。對此,早診斷、早治療是臨床治療的關鍵,同時對護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如果患者在住院期間護理不當,很有可能出現護理風險事件,影響患者病情康復,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目前,國家及各行業愈加重視風險管理工作,風險管理作為一種新型理念,被廣泛滲透到社會各領域中。護理風險管理可主動干預預發護理風險,制定應急預案,有效預防不良事件。心血管重癥患者在住院期間,可能出現藥物滲漏、管道脫落等護理風險事件[5]。在本研究中,通過對心血管重癥患者應用護理風險管理,以小組為單位,分析護理缺陷問題,開展討論,提出解決方案,不斷完善護理方案,改進護理質量,最大程度消除風險疏漏,減少風險隱患,避免發生護理風險事件,通過本次研究也充分證實了此觀點,由此提示,護理風險管理在心血管重癥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顯著。
總而言之,心血管重癥患者需高度重視其護理風險管理工作,結合本科室實際工作,充分發揮護理風險管理作用,以減少相關護理風險事件,改善臨床效果,促使患者病情康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王桂花.品管圈活動在心血管內科ICU重癥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價值探究[J].首都食品與醫藥,2018,25(06):74.
[2] 黃菊英.護理干預對ICU行連續性腎臟替代治療的危重癥患者心血管并發癥的影響[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6(32):
204-205.
[3] 戴國利,嚴忠慧.標準化溝通在心血管重癥監護室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價值[J].中華全科醫學,2017,15(04):718-720.
[4] 張麗麗,鐘林華,劉露露,張明洋.臨時起搏器在心血管危重癥患者搶救中的護理干預[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6,24(S1):202-203.
[5] 韓詩卉.1例超高齡耳聾重癥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合并心血管高血壓患者的圍術期護理[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05):208-210.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