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浩 卞震炯 王隱羽
【摘要】目的 探討冠心病患者在PCI前后中醫證型的特點及辯證。方法 選取2016年3月~2017年12月在貴陽中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明確診斷為冠心病并經PCI手術的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對PCI術前后進行中醫辨證分型,比較PCI術前后證型變化特點。結果 術前中醫辨證以痰濁痹阻(34%)、心血痹阻(28%)為主,術后證型以痰濁痹阻(27%)、氣陰兩虛(比例為23%)、心腎陽虛(20%)為主。
結論 經介入手術治療后,患者總體的變化不大,還是以氣虛血瘀痰濁為主要的病機,但是術后的實證較術前減少,虛證較術前有所增多。
【關鍵詞】PCI術后;中醫證型;中醫辨證
【中圖分類號】R2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11..02
目前冠心病的治療,主要以心臟冠脈介入手術為主,與之傳統的外科相比,介入手術高效和微創已經被廣大患者所接受的一種的治療方式。但是,對于PCI術治療前后中醫證型變化規律的研究對于指導中醫治療PCI術者提供一定的臨床借鑒。于是我們對最近2年來貴陽中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心內科成功植入支架的冠心病患者進行中醫辨證統計。從而了解患者PCI術前后中醫證型的變化特點,從而了解PCI術治療對中醫證型的影響及變化,探討冠心病患者的危險因素與中醫辨證關系的相關性,以及對臨床診治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3月~2017年12月在貴陽中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明確診斷為冠心病并經PCI手術的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占72%,女性占28%,陳舊性心肌梗死為7例,急性心肌梗死為36例,穩定心絞痛為21例,不穩定心絞痛為36例,單支血管病變24例,雙支血管病變47例,三支血管病例29例,左回旋支有59支,左前降支有85支,右冠狀動脈有61支。根據胸痹心痛的診斷標準和辯證標準:按文獻[1]方法。均由同一名臨床經驗豐富的主任醫師于PCI術前1天和PCI術后7天完成辯證。
1.2 診斷及納入標準
冠心病的診斷標準參照《缺血性心臟病的命名及診斷標準》[1]和人民衛生出版社第八版《內科學》[2]。符合西醫冠心病診斷標準的患者,并經冠狀動脈造影證實狹窄至少有一處且狹窄大于等于75%,并行PCI術者。PCI術成功,殘余狹窄≤20%,血流達到TIMI Ⅲ級血流;并且沒有發生嚴重的并發癥,且無死亡者為成功。中醫病名及辨證標準參照2007年出版的新世紀(第二版)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中醫內科學》[3]。
1.3 排除標準
不符合上述標準,或者合并有重要嚴重疾病,嚴重影響本病的中醫辨證及收集資料者,如惡性腫瘤、其他臟器衰竭等,或者因自身原因,如有神志不清或精神異常、自身經濟原因、不能堅持調查等原因不能配合者;年齡18歲以下或者大于80歲者;妊娠期或哺乳婦女;PCI術中出現其他嚴重并發癥者。
1.4 統計學方法
建立數據庫,采用SPSS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并根據結果對冠心病患者PCI術前后的中醫證型分布及變化規律進行初步探討,分析相關危險因素與冠心病患者介入前中醫證型的相關性,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 結 果
100例冠心病患者中,術前一天中醫分型痰濁痹阻34例(34%)、心血痹阻28例(28%)、氣陰兩虛16例(16%)、氣滯心胸9例(9%)、陰寒凝心2例(2%)、心腎陰虛2例(2%)、心腎陽虛9例(9%)。術后3天再次進行辯證,痰濁痹阻27例(27%)、心血痹阻14例(14%)、氣陰兩虛23例(23%)、氣滯心胸7例(7%)、陰寒凝心1例(1%)、心腎陰虛8例(8%)、心腎陽虛20例(20%)。見表1。
3 討 論
目前冠心病嚴重影響著人們的健康和生活,可能與我國生活質量的提高有關,我國冠心病發病率和死亡率近幾年有這明顯的增長趨勢。監測人群自1998年-2015年內冠心病事件發病率增加,平均每年增加67%,男性患者增加了26.1%,女性患者增加了19%[4]。所以目前冠心病已經影響到人們的健康,但目前目前冠心病治療主要是PCI和藥物治療等,而PCI術后并沒有改變動脈粥樣硬化的機制,只是將原本堵塞的血管,用支架擴開,且PCI術后需要長期服用藥物,所以,冠心病患者在經介入治療后長時間服用阿司匹林以及一些降脂、降壓、降糖類藥物防止再狹窄,常年的服用西藥對患者身體的危害較大。而中醫從整體出發通過辯證論治再配合西藥的治療可以改善患者再次狹窄情況和生活質量。從表1中所示,PCI術前后基本還是以痰濁痹阻、心血淤阻等為主,但術后痰濁、血淤等實證較術前有所減少,而術后一些虛證的證型較術前有所增加,如氣虛、陰虛、陽虛等。但患者術前后辯證情況總體的變化不大,主要還是以氣虛、血瘀、痰濁等為主要的病機。所以此次研究的內容PCI術前后的中醫辨證分型規律,從而給臨床PCI患者中醫治療提供一定的臨床經驗。此次不足之處,因為各方面的原因樣本數量太少且前后辯證間隔太短,不足以體現出差異。而且沒有進行中醫癥狀評分比較和加入一些西醫的客觀指標等。
參考文獻
[1] 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302.
[2] 王永炎.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3] 1980年全國冠心病辨證論治研究座談會.冠心病中醫辨證試行標準[S]中醫雜志,1980,(8):46.
[4] 趙志宏.冠心病中醫治療學[M].8版北京:中國中醫巧科技出版社,2013:43.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