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曉燕 劉曉燕
【摘要】目的 探討腹部大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見性護理,為臨床護理工作提供指導依據。
方法 選取2018年1月~12月我科收治的接受腹部大手術治療的患者70例作為研究對象,通過護理人員對研究患者實施有效的治療及護理措施,預防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結果 70例患者在接受預見性護理措施后,1例患者出現深靜脈血栓(占1.43%),其他患者未發生。結論 對外科腹部大手術后患者實施有效的預見性護理可以降低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生率。
【關鍵詞】深靜脈血栓;癥狀;預見性;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9..01
下肢深靜脈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是大手術后的常見并發癥之一。DVT的形成與靜脈淤滯、高凝狀態、血管內膜損傷密切相關。在手術中,由于對組織和血管的牽拉扭曲損傷,可激活內、外源性凝血系統,導致血液中凝血因子增多[1];術中緊張焦慮,機體處于應激狀態,使血液黏稠度增高;同時,由于術后麻醉、切口疼痛、長時間禁食、體力不佳等原因,患者不能較好地進行運動,下肢血流狀態相對滯緩[2]。DVT發生的高危期是術后24 h內,因此,對腹部大手術后的患者有意識地采取深靜脈血栓的預
見性護理措施,以減少深靜脈血栓的形成及危害非常重要。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12月我科收治的接受腹部大手術治療的患者7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5例,女25例,年齡34~88歲,平均年齡60.5歲,接受脾切除手術治療20例,接受胃部手術治療20例,接受結腸手術治療20例,接受直腸手術治療10例。
1.2 方法
術后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方法:
1.2.1 評估及宣教
評估患者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風險,我院采用的是Autar評分,根據評分結果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宣教,讓患者及時了解和認識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原因,及形成常見的癥狀,同時告知并示范功能鍛煉的方法。
1.2.2 功能鍛煉
1.2.2.1術后6 h內
患者平臥時下肢抬高20°~30°,通過按摩雙下肢促進下肢靜脈血回流,用手掌貼附于小腿表面后外側,由下到上反復擠壓患者腓腸肌(力度以患者感覺舒適、不引起疼
痛為宜),做膝關節屈曲伸直運動,頻率為40次/min左右。
1.2.2.2術后6 h~24 h
協助患者取舒適體位,翻身拍背。鼓勵在床上做下肢膝關節屈曲、伸直運動20次/組、1組/2 h,做踝泵運動20次/組、1組/2 h;患者無力主動活動時,陪護或家屬按照同樣方法執行,同時人力擠壓腓腸肌。
1.2.2.3術后24 h后
根據病情鼓勵患者盡早下床,由被動運動逐漸過渡到主動運動。臥床時仍進行主動膝關節屈伸、踝泵運動。鼓勵患者深呼吸及有效咳嗽,有利于肺部擴張,增強肋間肌的活力,增加回心血量,促進血液回流。每日溫水泡足以加速下肢血流。
1.2.3 飲食護理
禁食期間給予靜脈營養及腸內營養,胃腸功能恢復后多飲水,給予適當低鹽低脂、富含維生素流質飲食。根據情況逐步過渡到半流質、軟食、普食。根據中醫辨證施食,避免辛辣刺激、肥甘厚膩之品。保持大便通暢,避免因腹內壓增高而影響下肢靜脈回流。
1.2.4 心理護理
與患者及家屬耐心交流溝通,取得信任,向其積極宣講成功案例,引導其樹立康復信心;向患者講解早期活動的
好處,引導其積極主動活動,適時給予鼓勵、表揚和肯定。
1.2.5 病情觀察
對下肢皮膚溫度、顏色、末梢血液循環、足背動脈搏動情況予以及時觀察。關注下肢有無腫痛,可每日測量同一部位周徑,發現異常及時匯報。根據醫囑監測凝血功能、血常規。左下肢的發生率明顯高于右下肢[3],故引流管固
定時注意盡量不要固定在左下肢,以免影響左下肢的活動。
1.2.6 物理治療
早期使用彈力襪預防,可以增加下肢深靜脈血液流速,促進血液回流。建議術后當日24小時使用,每天停止使用
不時間不得超過30分鐘,當累計超過4小時/天可停止使用。
1.2.7 藥物應用
預防性應用抗凝藥物,我科常用低分子肝素鈣。應用抗凝藥期間指導患者應用軟毛牙刷,避免肢體磕碰。觀察有無牙齦、皮下、消化道等出血現象。
2 結 果
70例患者中僅有1例患者發生深靜脈血栓(占1.43%),在接受治療及護理措施后康復出院,取得滿意效果。
3 討 論
綜上所述,腹部大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認真評估DVT發生風險率,嚴密觀察早期癥狀,并積極采取預見性護理措施,可有效降低術后DVT的發生率,幫助患者縮短住院日,減少醫療費用,早日恢復健康,從而提高患者的滿意度,可在臨床廣泛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錢學梅,劉素霞,伍美群,等.腿都按摩預防髖部手術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效果觀察[J].護理學雜志,2004,19(16):53-54.
[2] 金巧玲.人力擠壓腓腸肌對下肢靜脈回流的影響[J].護理與康復,2008,7(10):731-732.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