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星慧
【摘要】目的 連續性護理對老年冠心病患者健康行為依從性的臨床影響研究。方法 選取我院2016年5月1日~2018年10月31日收治的71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劃分為觀察組與常規組各359例,觀察組采用常規護理聯合連續性護理干預,常規組采用傳統疾病護理,評價兩組患者健康行為依從性。結果 護理前兩組患者服藥依從、戒煙戒酒、運動依從、生活行為依從率結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各項健康行為依從率均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開展連續性護理干預可有效提高冠心病患者健康行為依從率。
【關鍵詞】連續性護理;老年冠心病;健康行為;依從性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9..02
老年人隨著自身年齡的不斷增長、機體各項器官生理功能均處于下降狀態、患者體質弱且可能合并多種慢性疾病,而老年冠心病患者臨床特征多不明顯,增加診治難度[1]。冠心病類型較多,以心絞痛、心肌梗死多發,在多種因素作用下導致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阻塞血管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是老年人常見的心臟病類型,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起病多較急,部分患者可能在病情發作嚴重時導致猝死[2]。臨床治療原則包括確診疾病后讓患者保持臥床休息,避免情緒激動、勞作等,合理安排飲食,積極對癥治療[3]。文章選擇我院收治的71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分析連續性護理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5月1日~2018年10月31日收治的71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劃分為觀察組與常規組各359例,觀察組:男242例、女117例,年齡60~88歲,平均(75.3±3.7)歲,疾病類型:心力衰竭109例、心絞痛118例、心肌梗死132例。常規組:男251例、女108例,年齡60~88歲,平均(77.0±3.5)歲,疾病類型:心力衰竭105例、心絞痛119例、心肌梗死13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結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1.2 方法
觀察組:(1)出院前發放冠心病疾病知識宣傳手冊,帶領患者及家屬共同學習,告知冠心病治療計劃,讓患者了解治療目的、治療藥物可能產生的副作用等,提高患者認知能力。用藥治療期間護士需加強血壓、體溫、脈搏等生命體征監測,結合患者具體情況進行分析,囑咐患者合理規劃每日生活作息時間,保持充足的休息時間。(2)出院前登記患者基本信息,科室定期舉辦冠心病知識講座,電話通知患者及家屬積極參與,護士定期與患者進行電話隨訪,了解患者居家護理期間存在的問題,鼓勵患者訴說遇到的健康問題,護士給予針對性建議。出院時為患者發放服藥指導卡,卡片上詳細記錄每種藥物服用時間、次數、劑量等,同時為家屬解釋,囑咐家屬積極監督患者服藥[4]。(3)加強心理干預:為患者提供入院-出院后全程心理疏導,疾病確診后患者內心多感到焦慮不安、恐懼、擔憂等,護士需結合患者實際病情與患者交流,主動關心患者,增加與患者的互動,給予患者言語上的安撫與鼓勵,分享其他同類型患者疾病治療經驗,減輕患者心理壓力。出院時為患者制定運動方案,提供生活與睡眠指導,為患者分析疾病與不良生活習慣之間的聯系,讓患者樹立主觀健康意識,監督患者戒煙限酒,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堅持早睡早起,晨起時保持動作緩慢,家屬夜間應主動巡視,積極預防發病,定期電話聯系患者返院復查,第一時間解決發現的問題[5]。
常規組:一般入院宣教、用藥指導、病情觀察等。
1.3 觀察指標
評估兩組健康行為依從率,科室自制表格,包括4個維度,分別為服藥依從、戒煙戒酒、運動依從、生活行為依從。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用x±s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護理后觀察組患者各項健康行為依從率均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冠心病發展及合并癥對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均造成威脅,大部分患者住院期間健康問題可得到解決,但出院后因缺乏醫療監督指導,患者健康行為依從意識薄弱,可能產生新的健康問題,患者出院后依然存在醫療照護需求,因此為冠心病患者提供連續性護理干預具有重要意義。
文章研究結果表明護理后觀察組患者服藥依從、戒煙戒酒、運動依從、生活行為依從率均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原因發現,為觀察組患者提供連續性護理,是一種新型護理模式,該種模式應用于冠心病患者中,指在院內護理基礎上將護理工作延伸至院外,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的護理服務。通過加強用藥指導,督促患者按時按量服藥,改善疾病發作情況,控制病情,提前解釋用藥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重視疾病知識教育,強化患者自我護理意識與疾病知識掌握度。通過院外飲食、生活、運動指導,幫助患者樹立健康生活主觀意識,提高其護理主動參與度,保證患者出院后規律生活習慣,提高患者健康行為依從性。連續性護理模式突破醫院傳統護理模式的常規性,通過個性化護理指導促進護患交流,拓展護理服務范疇,拉近護患關系[6]。
綜上所述,開展連續性護理干預可有效提高冠心病患者健康行為依從率。
參考文獻
[1] 王曉明.對老年冠心病患者健康行為依從性連續護理干預效果的研究[J].中國實用醫藥,2015,10(34):218-219.
[2] 羅小萌.對老年冠心病患者健康行為依從性連續護理干預效果的研究[J].中醫臨床研究,2016,8(27):47-48.
[3] 付金鳳,楊 娟,孔麗蕓,等.連續護理應用于心臟外科冠脈搭橋患者的護理效果[J].中國民康醫學,2015,27(21):111-112.
[4] 劉 芳,常 蕓,吳筱嫻,等.冠心病介入治療術后連續性護理的實施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7,33(16):1223-1226.
[5] 覃美術.冠心病介入治療術后連續性護理的臨床意義[J].中國社區醫師,2018,34(17):153-154.
[6] 葉 錦,張娟娟,戴 明,等.護理干預對冠狀動脈搭橋患者術后胃腸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山西醫藥雜志,2018,47(19):2370-2372.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