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燕
【摘要】目的 研究中藥健脾化濕湯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效果。方法 選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72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分組法將其分為兩組,對照組采用的是馬來酸曲美布汀治療,研究組采用中藥健脾化濕湯治療。對兩組患者不同治療效果進行對比。結果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94.4%明顯要高于對照組的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采用中藥健脾化濕湯的治療方法,可明顯提高其治療效果,臨床應用價值高。
【關鍵詞】中藥;健脾化濕湯;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
【中圖分類號】R2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9..01
腸易激綜合征為臨床多見的一種胃腸功能紊亂性病癥,西醫對此并無特效治療方法,均是采用對癥治療的手段,而治療效果也是差強人意[1]。在各類型的腸易激綜合征中,尤以腹瀉型最為多發。本次研究便對中藥健脾化濕湯在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當中的治療效果進行研究。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72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分組法將其分為兩組,各36例。其中,對照組男20例、女16例,年齡22~69歲,平均年齡(45.7±3.6)歲,病程9個月~10年,平均病程(4.8±0.3)年;研究組男21例、女15例,年齡25~72歲,平均年齡(47.1±3.8)歲,病程12個月~13年,平均病程(6.1±0.5)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馬來酸曲美布汀治療方法,每次服用200 mg,每天3次。
1.2.2 研究組
采用中藥健脾化濕湯進行治療,藥劑組成有:焦白術
20 g、烏梅15 g、川芎10 g、炙甘草6 g、肉桂3 g、煨肉豆蔻15 g、蒼術12 g、茯苓12 g、炮姜炭6 g、黃連3 g、吳茱萸
6 g、炒黨參15 g、白芍15 g、當歸12 g、黃柏12 g、高良姜
3 g、附片3 g,以上方劑,用水煎服,每天1劑,分早、晚兩次服用。兩組治療療程皆為30天。
1.3 治療效果評價[2]
①痊愈:患者臨床體征及疾病癥狀皆恢復;②顯效:疾病癥狀基本消失,大便恢復正常;③有效:疾病表現癥狀有所好轉,大便性狀、大便次數得到有效控制;④無效:未達到以上標準者。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研究組患者痊愈16例(44.4%)、顯效15例(41.7%)、有效3例(8.3%)、無效2例(5.6%),治療總有效率94.4%(34/36);對照組患者痊愈5例(13.9%)、顯效11例(30.6%)、有效7例(19.4%)、無效12例(33.3%),治療總有效率66.7%(24/36);比較兩組數據,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94.4%明顯要高于對照組的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8.867,P<0.05)。
3 討 論
中醫學中,將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歸到腹痛、泄瀉的范疇中,認為該病的發生主要是由于脾虛濕盛、肝郁脾虛造成的,所以提倡進行中醫施治時,要從健脾化濕著手[3]。本文實驗研究中采用的中藥治療方法是健脾化濕湯,方劑中的焦白術和炒黨參可健脾益胃、補中益氣,白芍、當歸與川芎可活血行氣,煨肉豆蔻起到止瀉效果,黃柏和黃連的聯合應用清熱、燥濕,吳茱萸、高良姜溫中散寒等等,而共同作用下,便可發揮溫中散寒、健脾化濕、止瀉的功效[4]。且實驗結果亦表明: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94.4%明顯要高于對照組的66.7%。由此可見,對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采用中藥健脾化濕湯的治療方法,可明顯提高其治療效果,臨床應用價值高。
參考文獻
[1] 郭瑤瑤,嚴 晶.健脾化濕調肝方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伴焦慮和/或抑郁狀態30例[J].吉林中醫藥,2018,38(10):1164-1166.
[2] 靳繼偉,王迎寒,張曉峰,等.健脾化濕顆粒對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大鼠結腸5-羥色胺、5-羥色胺3受體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6,36(14):3357-3359.
[3] 賀 娜,趙龍斌.健脾化濕方治療脾腎陽虛型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療效及對血清腦腸肽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6,25(28):3170-3172.
[4] 李 珊,欽丹萍.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臨證辨治[J].中醫雜志,2016,57(9):789-791,803.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