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梅英 常麗
【摘要】病態竇房結綜合征簡稱病竇綜合征,是因竇房結病變導致功能減退,產生多種心律失常的綜合表現。其治療包括病因治療及必要時的埋藏式起搏器植入術治療。細化埋藏式起搏器及其相關并發癥的護理對策,可以有效的提高護理質量和患者滿意度。本文報道1例病竇綜合征行埋藏式起搏器植入術后合并不完全腸梗阻患者的治療、護理與轉歸。
【關鍵詞】埋藏式起搏器植入術;不完全腸梗阻;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11..02
病竇綜合征是心律失常的一種類型,患者出現與心動過緩有關的心、腦等臟器供血不足的癥狀,如發作性頭暈、黑朦、乏力等,嚴重者可發生暈厥。如有心動過速發作,則可出現心悸、心絞痛等癥狀[1]。心臟起搏器是一種醫用電子儀器,它通過發放一定形式的電脈沖,刺激心臟,使之激動和收縮,即模擬正常心臟的沖動形成和傳導,以治療由于某些心律失常所致的心臟功能障礙[2]。本研究就此例病竇綜合征行埋藏式起搏器植入術后并發不完全腸梗阻患者的護理匯報如下:
1 病例介紹
患者男,60歲,1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心前區不適,活動后稍加重,無明顯胸痛放射痛,查心電圖示:竇性心動過緩。患者1周前無明顯誘因下癥狀再發,伴胸悶,當地醫院查心電圖示竇性心動過緩,心室率43次/分,自服心寶(5粒,tid)治療,癥狀未見明顯緩解。2018-11-07門診擬“心悸、病態竇房結綜合征”收入院,入院時:神清,精神萎,時有活動后胸悶、心悸,偶有泛酸,飲食睡眠一般,二便自調。舌淡苔白,脈沉細,緩而無力。中醫辨證為心陽不振之心悸,病位在心。西醫診斷:病態竇房結綜合征。體格檢查:T 36.4℃,P 40次/min,R 18次/min,BP90/60 mmHg。輔助檢查:心電圖示:顯著竇性心動過緩,心室率40次/分,心律齊。心梗三項正常,急查血常規+CRP:正常范圍。急查腎功+血糖+電解質:葡萄糖
6.85 mmol/L,甲狀腺功能正常范圍。
2 治療與轉歸
患者入院后常規檢查,排除藥物所致的持續、嚴重等竇性心動過緩,心率40次/分,活動后胸悶、心悸,診斷為病竇綜合征,治療提高心室率,中藥湯劑以溫補心陽,安神定悸為主。患者平均心率長期低于40次/min,有長達一年的心動過緩史,且臨床出現胸悶不適癥狀,故是起搏器置入的絕對適應癥,擇日行起搏器植入術。完善術前、術后護理,通過病情觀察、用藥護理、情志護理、飲食護理及健康宣教,減輕患者焦慮緊張情緒,減少術后并發癥,提高護理滿意度。入院第二天患者在導管室,穿刺左鎖骨下靜脈,經上腔靜脈-右心房送至下腔靜脈,至右室心尖部植入起搏電極,左鎖骨下置單腔埋藏式起搏器,起搏方式:VVI,起搏閾值60次/min。患者術后第一天晨出現痛、吐、脹、閉癥狀,患者大便2日未行,肛門間斷排氣。全腹CT示:不完全腸梗阻,請普外科會診后予禁食、抗炎、護胃、營養支持、開塞露及中藥大承氣湯灌腸以行氣通便。患者術后每日監測局部傷口處情況及全身癥狀,第7日拆線,切口處囊袋無紅腫、切口對位對線良好,無異常滲出,無腹痛、腹脹癥狀,患者生命體征平穩,心電圖示:起搏心律,
心率60次/min。納可,二便自調,夜寐尚安,康復出院。
3 護 理
3.1 術前護理
安慰患者,穩定情緒,消除恐懼心理,保證充分睡眠。介紹手術方法,注意事項及配合要點。做好手術器材的準備。指導患者練習床上排便,遵醫囑予潤腸膏口服。建立靜脈通路,遵醫囑應用抗生素。
3.2 術后護理
術后24 h絕對臥床,患者平臥6小時,術側肩部制動
3 d,避免過度活動,術后6小時后可取左側臥位,床頭抬高20°~30°。術后第3天可逐漸下床活動,避免大幅度活動術側肢體及用力咳嗽,防止電極脫位。遵醫囑心電監護,密切觀察起搏器功能,患者有無異常癥狀和體征,若出現異常及時匯報醫生。協助術側肢體的被動和主動活動。遵醫囑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巡視患者,及時了解患者需求予以解決,臥床期間做好生活護理。
3.3 合并癥護理
不完全腸梗阻的護理:中醫承氣湯辨證施治,藥劑中大黃、芒硝軟堅潤燥、瀉熱通便;厚樸、枳實行氣散結、消痞除滿,黃芪、白術、當歸、生地黃、何首烏、肉蓯蓉等補益補氣之品佐使。藥液配制:中藥一劑200 mL加入
200 mL溫水內,使其溫度保持39℃~41℃,將中藥藥液倒入一次性灌腸袋內。備齊用物,協用物至床旁,核對患者的床號、姓名、藥名,協助患者取左側臥位,臀部移至床邊,用小枕抬高臀部10 cm,墊上一次性墊巾,露出肛門。掛灌腸袋于輸液架上,液面距肛門不超過30 cm,潤滑肛管前端,排氣,輕輕插入直腸10~15 cm,打開調節器,調節滴速。藥液滴完,關閉調節器,拔出肛管,協助恢復體位,整理床單位,囑咐患者保留1小時以上。注意密切觀察患者病情,遵醫囑禁食、止痛、抗炎、補液。腹部按摩:可按順時針方向,沿臍周按摩,順序為:右下、右上、左上、左下腹部按摩。中藥灌腸:中藥大承氣湯,保留灌腸,行氣通便[3]。灌腸后墊高臀部,囑患者保留藥液1小時以上,有利于藥液被腸道充分吸收。操作前后護士應密切觀察患者面色,呼吸等體征有無異常,有無不適,如有不適應立即停止灌腸,并報告醫生及時處理。選擇合適的肛管,插入深淺,壓力及藥量均要適宜。在治療期間禁止飲酒,涼性,辛辣刺激,油膩的食物。灌腸時間宜擇在晚間睡覺前,操作護士要動作輕柔。術后及排便后保持肛門周圍的皮膚清潔干燥。
3.4 潛在并發癥護理
(1)囊袋感染。無菌操作,術后應適度的使用抗生素,預防囊袋感染。(2)囊袋血腫。協助完善相關檢查,遵醫囑停用相關抗凝、抗血小板藥物;加強患者健康教育,告知術后注意事項。(3)下肢靜脈血栓形成。協助患者床上主動運動,屈伸膝關節和踝關節,左上肢制動。
3.5 健康教育
指導患者3月內避免術側上肢用力過度和動作幅度過大,防止電極脫位。教會患者自測脈搏。告知患者避免靠近磁場和高電壓的場所。移動電話放置遠離起搏器至少
22 cm撥打或接聽電話時應采用對側。定期隨診:出院后半年內1、3個月復診1次,情況穩定后每半年復診1次。家庭干預:護理人員應加強和患者家屬的交流溝通,對其內心需求進行了解,盡可能滿足患者及其家屬的合理需求。加強患者家屬的健康指導和心理護理,讓患者家屬的狀態保持最佳,進而來更好照顧患者。
4 討 論
起搏器安置術后最常見的并發癥有囊袋感染、囊袋血腫和電極脫位,下肢靜脈血栓也比較少見,合并腸梗阻的更為少見。本例患者在起搏器安置術后20余小時出現不完全腸梗阻腸梗阻癥狀:痛、吐、脹、閉,這種梗阻屬動力性腸梗阻。可能原因:①老年人生理性胃腸分泌、運動功能下降,術后使胃腸功能下降為甚。②圍手術期有思想過重,應激反應加重了胃腸功能失調,胃腸蠕動減少、胃腸內容不能正常運行,導致腸梗阻。因此在圍術期對患者實施科學合理的臨床醫療護理,一旦出現并發癥、合并癥,應盡早幫助患者盡快康復,對提高治療成功率,減輕患者痛苦有積極的臨床意義。
參考文獻
[1] 吳曉鴻,李 芳,楊 紅,等.舒適護理在永久起搏器置入術圍術期應用進展[J].心肺血管病雜志,2017,36(07):607-609.
[2] 姚 瑤,江尕學,張 鉦.右室心尖部起搏誘導心肌病的臨床研究進展[J].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2017,31(6):565-567.
[3] 馬紅蓮,仁增什姐.藏藥灌腸治療不完全性腸梗阻的護理[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16,2(48):77-78.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