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詹氏中醫骨傷醫院,浙江 杭州 310015
膝骨性關節炎作為(KOA)一種關節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關節軟骨退變和繼發性骨質增生,臨床多變現為關節腫脹疼痛、或僵硬,嚴重時影響到關節運動功能,高發人群多為中老年患者[1-2]。目前治療該病以口服非甾體類藥物最多見,但長期服用副作用大,患者接受程度低。有研究表明[3-4],針灸療法對本病療效良好,而相比傳統體針,薄智云教授創立的腹針療法因安全、高效受到越多越多臨床醫生青睞;因疼痛小,也更易推廣。本研究采用腹針結合常規體針治療膝骨性關節,取得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所有60例膝骨性關節炎患者均來自我院門診,就診時間在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對照組30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17例,平均年齡(61.35±6.45)歲,平均病程(4.76±2.73)年;治療組30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平均年齡(63.07±6.22)歲,平均病程(4.36±2.57)年。兩組性別、年齡、病程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2007年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修訂的 《骨關節炎診治指南》[5]。①近 1 個月內反復膝關節疼痛;②X 線攝片(站立或負重位)示關節間隙變窄、軟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變、關節緣骨贅形成;③關節液(至少 2 次)清亮、黏稠,白細胞<2000 個/mL;④中老年患者(>40 歲);⑤晨僵≤30 min;⑥活動時有骨摩擦音(感)。綜合臨床、實驗室及 X 線檢查,符合①+②條或①+③+⑤+⑥條或①+④+⑤+⑥條,可診斷為KOA。
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自愿接受相關療程治療;③患者年齡在40~85歲者;④治療前1個月內及治療中均未用任何鎮痛藥物或激素;⑤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①不符合納入標準者;②就診前接受過激素、關節腔內注射等治療者;③合并有其他骨病如骨癌、痛風等不屬于骨關節炎的患者;④合并嚴重心腦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⑤治療中出現任何不良反應者;⑥年齡≥85歲和年齡≤40歲者。
1.5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體針,選穴:內外膝眼、膝周阿是穴、梁丘、血海、陽陵泉、陰陵泉、足三里。首先進行穴位消毒,針具規格0.25 mm×40 mm(蘇州姑蘇針灸器械有限公司生產,蘇械注準20162270970),手法取平補平瀉,留針20 min,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薄氏腹針,穴位選取引氣歸元[6](中脘、下脘、氣海、關元),大橫(雙側),外陵(患側),下風濕點(患側);患者取仰臥位,對腹部穴位進行常規消毒,選用“薄氏腹針專用針”一次性管針(中美合資蘇州姑蘇針灸器械有限公司生產,蘇械注準20162270141),規格為直徑0.22 mm,長30~40 mm,按進針順序必須嚴格按照上述取穴處方,進針后不進行任何補瀉手法,留針20 min。拔針也需要嚴格按照進針順序,先針先拔。隔天1次,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
1.6 觀察指標
1.6.1 WOMAC骨關節炎指數量表[7]該指數量表綜合評估膝關節疼痛、僵硬、功能障礙,相比其他評判指標更為客觀。治療前后各評定一次。
1.6.2 療效判定 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8]分為臨床控制、顯效、有效、無效四個方面。臨床控制: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癥候積分減少≥95%;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癥候積分減少70%~94%;有效: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癥候積分減少30%~69%;無效:臨床癥狀、體征均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癥候積分減少<30%。

2.1 兩組治療前后WOMAC評分比較 治療結束后,對照組和治療組的WOMAC骨關節炎指數量表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組間比較,治療組的WOMAC骨關節炎指數量表評分的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WOMAC評分比較 (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2.2 臨床療效 治療結束后,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3.3%,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0.0%,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3 不良反應 對照組和治療組治療期間未見血、尿常規或肝腎功能異常等不良反應。
膝骨關節炎治療的重點是改善關節功能,減輕疼痛,降低致殘率[9]。對照組傳統體針所選取的穴位以局部為主,內外膝眼、梁丘、血海以及阿是穴,配合遠道穴位足三里、陽陵泉、陰陵泉,共奏疏通氣血、通絡止痛之功。腹針是以神闕為中心的一個微針系統,腹針療法[6]認為:經絡始于胚胎期,是人體最早的調控系統和經絡的母系統,具有向全身輸布氣血的功能和對機體宏觀調控的作用,內通五臟六腑,外連全身經脈,通過刺激腹部的經穴來調節周身氣血。治療組腹針處方中引氣歸元由中脘、下脘、氣海、關元4穴組成,其重在補益肝腎;此外取足太陰脾經大橫、足陽明胃經外陵健脾胃以祛濕消腫、通利關節;并且根據腹部全息理論,外陵正是膝關節之所處[10-11]。本研究在常規體針的基礎上配合腹針,跳出局部取穴和循經取穴的范疇,從神闕布氣理論著眼,通過調節肝腎脾胃的臟腑功能而更好的行氣活血、通絡止痛,從而提高療效。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的WOMAC骨關節炎指數量表評分均較同組治療前顯著降低和升高,且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提示常規體針結合腹針療法可以更好地緩解膝骨性關節炎患者的臨床癥狀,值得臨床推廣。